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七十一)易储风波

(七十一)易储风波

代宗皇帝上位后,太子一直都是他哥哥(也就是太上皇明英宗)的儿子。
这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明英宗的儿子,能强有力的占据太子之位呢?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皇太后,是明英宗的亲妈,是太子的亲奶奶。虽然,有隐秘的传说,明英宗是皇太后从后宫中抱养的,但是明英宗从出生起,就是由皇太后抚养的。
虽然因为大明帝国的制度决定,太后缺乏专权的空间。但是太后在帝国的地位,毕竟是无与伦比的。
更主要的是,皇太后绝对是一个工于心计,而且处事得体的人。对此,我们只要知道三件事就可以了。
第一、皇太后本来是一个贵妃,但是她漂亮、会来事,所以深受宣宗皇帝喜欢,最后竟然取代了皇后。
第二、皇太后的婆婆并不喜欢她。但是,她与婆婆的矛盾从未公开化。
第三、据说,皇太后还是贵妃时,并不会生养,所以她一直没有孩子;但是皇后也没有孩子。最后,贵妃从后宫抱养了一个孩子,于是这个孩子就成了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而贵妃也因此一举取代了皇后。类似的操作,那可是需要绝对的心机与操作能力。
毫不夸张的说,代宗在位期间,皇太后一直是明英宗父子,最大的、最主要的庇护者。所以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就让皇太后的20多个兄弟侄子都身居高位。
土木堡之变后,皇太后就出来主持大局。
8月17日,土木堡之变。
8月22日,皇太后颁布两条重要的人事命令。
第一条人事命令,就是册立3岁的明英宗之子为太子;
第二条人事命令,就是册立22岁的明英宗之弟为监国。
但是,大家感觉这条人事命令多少有点漏洞。所以,在大家的建议下,皇太后就又颁布一条人事任命,那就是让明英宗之弟(也就是代宗)当了皇帝。
代宗皇帝,并不是皇太后的亲儿子。
而太子,却是皇太后的亲孙子;而且,在代宗皇帝上位前,太子的地位已确立了。所以,想要动摇太子之位,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是没人敢随便站队的,因为站对了,啥也好说;站错了,后果有多严重,自己可以想象。
在这种背景下,普遍人都是安于既成事实。因为安于既成事实,它就没有毛病,因为既成事实,那是历史造成的。
你非要改,这问题可就大了。你带头提议修改,成功了,自然是大功一件。失败了,估计把你全家人的脑袋都拿出来,都未必够数。
现在,太子是太上皇的儿子。
你承认这个事实,啥问题也没有。因为这个事实,也不是你弄出来的。
问题是,你非要说,父死子继天经地义,应该让皇帝的儿子当太子,那可就事大了。成功了,啥也好说。否则,太上皇的儿子明天上位了,就凭你当年说过这种话,你当时最好的选择,估计就是自杀。甚至你不自杀,你家里的人,也会求你自杀、甚至会逼你自杀。因为,你自杀了,有可能人死账消,你硬撑着不死,有可能连累全家的。
事实上,当时还真有一个大哥,说过类似的话。
英宗复辟后,就个大哥,就选择了自杀。关键是,后来有传言,他的自杀,是因为受到几个儿子逼迫。
这种事说起来太过残酷,也太没有伦理亲情了。
问题是,一个人真的卷入这种空前恐怖的漩涡之中,你说他能怎么办呢?事实上,他如果为家人着想,就是应该赶紧自杀啊。
因为类似的原因,皇帝希望自己儿子当太子,却因为没有人敢公开支持,所以皇帝也不知从何做起。
皇帝上位三年后,地位渐渐稳固。于是,就开始策划这种事了。
恰巧,广西有一个官员犯了点事。
这个官员犯的事,可大可小!说大,他一颗脑袋,肯定赎不了罪;说小,这事的争议空间非常大,如果有人愿意罩着他,应该也不是啥事。现在,就看有没有人罩着他了?
在这种背景下,这个官员,就让亲信到京城活动。活动来活动去,就活动到了皇帝的亲信那里。
皇帝的亲信一看这事,终于发现,大头卒子来了!
于是就对他说,你们老大的事,真心说,有点太大,就我估计,除了皇帝,没有人能罩住他。
那个官员的亲信一听这话,当时就急了,总而言之,您老人家,可别拿我开涮。您这样说,还不如直接拒绝我。
皇帝的亲信就说,想让皇帝罩着你们老大,也不是多难的事!
现在皇帝想让自己的儿子,取代太上皇的儿子。满朝文武没人提这个话头,皇帝也不知从哪做起。
你回去,赶紧告诉你们老大,让他上一封奏章,就说,天下人都希望皇帝的儿子当太子!皇帝一看这种奏章,肯定会罩着你们老大的。
这种事,真心说风险有点太大。因为满朝文武,谁也不敢提这种建议,就您老兄敢提?问题是,那个官员现在已是死马当活马医了。所以听到自己亲信的回话,当时就开始这样干。
结果呢,这个官员不但没事了,还马上就升职。
只是,后来英宗皇帝复辟了,这个官员就比较尴尬了。因为,你说他从前办的事,是什么性质的罪行?
所以,这个官员听到英宗复辟的消息,当时就选择了自杀;因为再活下去,天知道会是什么恐怖的事,在等着他。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还从皇帝想让自己儿当太子说起。
有一地方官员上奏说,天下人都盼着皇帝的儿子当太子。
皇帝一听这个消息,就顺着杆,让自己的亲信太监,组织全体高级官员进行讨论。
在会议上,马上就有高级官员,对此提出了异议。
总而言之,东宫太子并无任何过错,我们怎么可以说废就废呢?
再总而言之,并不是我们反对皇帝的儿子当太子,实在是因为我们大明帝国,现在已经有了太子;而且太子也一直没有什么过错。
一听有人起这种头,大家就都纷纷站出来,发表类似的言论。
皇帝的亲信太监一看这场场面,当时就急了,总而言之,肃静!肃静!
于是就拿出一张纸来,总而言之,谁支持皇帝的儿子当太子,就在这张纸上签个字。如果不同意,也不用签字。
总而言之,这完全是自愿的;我不会强迫大家在上面签字,皇帝更不可能强迫大家签这种字。
再总而言之,我再强调一遍,一切都是自愿的。你同意,就在上面签字;你不同意,也不用在上面签字。
我再重复一遍,我再强调一遍。这完全是自愿的,你们不用有任何心理负担!
这张纸先拿到了礼部尚书跟前,总而言之,您想签这个字吗?想签,就签;不想签,我就拿给下一位!
你说,礼部尚书应该怎么做?现在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了。因为你可以不签,但是你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态度。如果你拒绝了签,后面的人都签了。你觉得,你会是什么结局?甚至你的全家人都会是什么结局?
这种事,虽然说是自愿的。但是,它比一把左轮枪顶在你头上也可怕。因为,左轮枪顶在你头,最多也就是你一死罢了。而这张纸上,如果大家都签名了,最后就你没有你的签名,你觉得,你一条命,能了结了此事吗?
就算皇帝在这件事上,对你不置可否,但是突然翻出别的事修理你;你怎么办?
就算皇帝不好意思修理你,但是有人想讨好皇帝,硬要上纲上线、或是挖地三尺找收拾你,你说你会是什么结局?
我相信,此时的礼部尚书,看着这份请愿书,那就是电光闪石之间,已经一会天上、一会地狱之中往返多次了。这就好像,你全家人都押在了赌桌上,你说,你是什么感觉?
最后,他终于签了自己的名!
这件事最危险的还在于,你签了名,却发现后面的人都拒绝签名,你同样也会陷入万劫不复之中的。
因为,你说太上皇的儿子上位后,有人翻出这件事,会怎么对你。我估计太上皇的儿子,想杀你全家的心也有。因为,你当年就是想让他死啊!
礼部尚书签字之后,就该内阁大学士签名了。
内阁大学士犹豫了一片刻,也签了名。
内阁大学士签完,这张纸就传给了监察系统的最高长官。
监察系统的最高长官,也是简单犹豫片刻,就签上自己宝贵的大名。
然后轮到吏部尚书签字。
吏部尚书看着这张纸,那是犹豫了又犹豫,内阁大学士一看他这副德性,当时就把笔塞给了他,总而言之,你现在什么意思?你想和我们成为不共戴天的仇人吗?
现在大家都签了字,谁也没事!因为看到这种签字,皇帝肯定会很高兴,他自然不会收拾我们;就算明天风向变了,大家一块签字,肯定也没事,因为这就是传说的法不责众啊。
问题是,我们签了字,你没签字;以后,肯定不是你有事,就是我们有事;甚至而言,不是你死,就是我们死!
于是,吏部尚书也跟着签了字。
站队站到此时,后面就好站了。因为大家只要跟着随大流就可以了。
因为,签名的人越多,后面签字的人,心理压力就越小。
于是,在场的91位高级官员,都签了字。
这就相当于,大家集体通过了这项决议。
看到所有的官员都签了字,皇帝终于发现,原来大家都支持自己儿当太子。
于是,就废了前太子(也就是太上皇的儿子),让自己儿子当了太子。
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也没有什么风波了。
问题是,皇帝的儿子福小命薄,一年之后,就死了;关键是,皇帝还没有其它儿子。你说这事尴尬不尴尬?
现在,应该让谁当皇位继承人呢?于是,大明帝国又开始平地起风波。
站在政治舞台上,最无奈的事,就是需要不停的、不断的站队。站对了,怎么也好说,站错了呢?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易储再起风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