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匠”13年用心打造生活小件
本报记者 胡毓菁
小板凳是很多人家里的一件实用小物件。坐在小板凳上择菜、洗衣、泡脚,甚至是和左邻右舍闲聊,都是江南人家“苏式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一个场景。
在姑苏区金阊街道三元二村,只要提起会做小板凳的祁炳建师傅,热心的居民不仅会指点引领着你找到他,而且还会由衷地为他的好手艺点赞,“板凳虽小,但祁师傅已经做了十几年。他做得很用心,每只板凳都是独一无二的,每只板凳都饱含着他对木工活的认真、执着和匠心。”
搭建花房学起木工活
祁炳建今年74岁,一副和蔼可亲的“邻家爷爷”的样子。说起自己拥有一手木工技艺的缘由,他与记者侃侃而谈。原先,他住在以种植茉莉花、白兰花、玳玳花等“三花”而闻名的虎丘茶花村。“当时是三花种植的鼎盛时期。”祁炳建说,种养三花很有讲究,一到冬天就要把所有的花木搬进花房,等到来年的清明前后,再把花木移到室外。16岁时,他便和母亲一起在村合作社的花田里种花、盖花房。“木工手艺就是在那时候跟着老师傅们学会的。”祁炳建说。
在劳动的过程中,祁炳建“偷偷”地向师傅们学习着木匠手艺。他说,当时的花房不用水泥砌,都是用木头搭建。他跟着师傅们从搬运木头、刨木头等“下手生活”做起。渐渐地,他“蹭”在师傅们的身边,开始学划线、放样、切割等。一间花房一般约40平方米,用到的椽子、桁条等木料都要手工刨出来。为了摆放更多的花木,花房里从上到下还要用木板、竹片隔出四层。“对于老师傅们来说,这些木工活都不需要特别细致,但对于我来说,却是有了经常练习木工活的机会,打下了比较扎实的木工基本功。”祁炳建说。
废物利用做起小板凳
2008年,60岁的祁炳建从企业退休,空闲的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怀着对传统工艺的热爱,他决定重新亮出年轻时学习的木工手艺,用传统榫卯木工手艺制作木质小物件。正巧,有个朋友在黄埭开了一家家具厂,厂里有不少做家具用剩下的木头废料。祁炳建看着这些木头被弃之一边,感到十分可惜。“想来想去,用这些边角料做些小板凳,既实现了废物利用,还可以送送亲戚朋友,很实用。”祁炳建有了新的打算。
小板凳看似简单,但在祁炳建心里,每一道制作工艺都需要精细打磨,每只小板凳都是一件体现匠心的手工作品。由于选用的都是制作家具的木材废料,因此,木材品种既有国产的松木、杉木,也有菠萝格、红花梨等东南亚实木。这些木料硬度不同,对于手工制作的要求也不一样。“有时候凳面比较硬,凿四个凳脚孔的时候,凿子都会被凿坏了。”
“制作一只小板凳,通常包括选料、整料、划线、打眼、开榫、组装、光磨等工序,一般需要两三个小时。”祁炳建说,凳面和凳脚的连接,他采用的是传统的榫卯工艺。对于木工师傅而言,手艺的好坏,通过榫卯工艺就能清楚地反映出来。“一般来说,榫头要比榫眼大那么一点点,这样榫头和榫眼才能严密扣合,天衣无缝。”祁炳建说,这“一点点”,也就是一道铅笔线的粗细,一定要把握好,“多了,榫头就插不进去,少了,做出来的板凳容易松动,老人坐上去就可能会摔倒。”
坚守初心生活很乐活
退休至今,祁炳建已经记不起自己做了多少只小板凳了。家里一间六七平方米的屋子里,堆满了长短不一、大小不一、材质不一的木头边角料。边上的工具台上,各种型号、大小的刨刀、凿子、锉刀、锯子、角尺等一应俱全。他说,制作小板凳往往是根据木料的大小“量材而用”,所以做出来的小板凳大小、高低都不一样。但是每一只板凳一定是十分牢固的,是他“独一无二”的作品。
由于手艺好,祁炳建的小板凳很受大家的欢迎,他的名气也慢慢在“老苏州”群里传开了,经常会有街坊四邻、普通市民慕名前来,请他定做小板凳。有一位八旬老人专程从娄门一路寻来,找到祁炳建,请他做了11只大大小小的板凳,说是要送给家里的子女小辈们用,“老人说这个板凳特别牢固,坐三代都不会坏,让我特别开心。”祁炳建说。还有一位喜欢收藏的市民,特意请祁炳建做了2只迷你红花梨小板凳,并告诉他这是地道的苏式生活、江南生活的老物件,准备放在家里的博古架上珍藏;还有不少从木渎、横泾等地寻来的市民,请祁炳建根据自己的要求,定制各种类型的小板凳。面对各种需求,祁炳建总是乐呵呵地满足大家。有时,遇到感兴趣的市民,他还会向大家讲解小板凳的制作方法和技巧。他说,退休这么多年来,每天做上三个小时的木工活,日子过得很充实。
手工制作的小板凳,承载着祁炳建这个普通手艺人对传统手艺的执着传承和满满诚意。尽管这两年他的眼睛慢慢开始老花,戴起了250度的老花镜,但他依然坚守着那一份认真、细致的工匠初心,过着简单而快乐的“木匠”生活。“我喜欢木匠活,认真做好每一只小板凳,为大家提供服务,自己又享受到了动手的乐趣。”祁炳建朴素的语言里,透出了一份让人尊敬的匠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