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像说明书一般地,动物感伤
导语
1920年,胡适出版了《尝试集》,新诗开始作为一种区别于旧诗的诗歌形式被注意。其中,最为大家关注的特征之一,就是新诗所使用的口语。这一集将会以胡适的《湖上》和韩东的《甲乙》为例,与你讨论,口语对于新诗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诗人要使用口语。
文稿
你好,我是廖伟棠,今天我来讲一个有点古怪的话题,口语是诗歌前卫的标准吗?在讲这个这么古怪的话题之前,我倒是想要先分享一首口语诗。胡适先生的《湖上》。
湖上
胡适
水上一个萤火,水里一个萤火,平排着,轻轻地,打我们的船边飞过,他们俩儿越飞越近,渐渐地并做一个。
这首诗也许是中国新诗最早的口语诗之一。胡适是我们现代文学新诗,甚至可以说是现在华人文明的一个先行者。他19世纪末出生,上个世纪60年代去世。他对现代文学最大的影响,也是对诗歌的最大影响,就是他出版了号称是第一本新诗诗集《尝试集》。《尝试集》是在1920年出版的,我们一般会把1920年定名为新诗的诞生之年。
但《尝试集》本身正如其名是尝试,它里边很多诗还是脱不了旧诗的那些调子和习惯用法。如果非要比较,我觉得鲁迅先生的《野草集》比这《尝试集》都更加前卫,不过今天我们谈口语,我们且看看胡适先生是怎样奠定了口语作为新诗的一个基本的标准的这么一个努力的。
在这首《湖上》里,你会看到这完全不是旧体诗所写的东西。它很平地描述一个场景,但是这个场景又好像别有诗意,它既是美的,又让人想象很多美以外的东西。
因为它写的不是一个一般的场景,它写的是两个人在湖上泛舟,1920年的两个人。这两个人看到旁边有萤火虫飞过来。事实上只有一个萤火虫,但萤火虫在湖面上的倒影就像它的伴侣一样。所以当萤火虫降落到水面上的时候,它们就慢慢地合并成了一个。
这首诗里面写的是萤火,但它实际上写的是什么呢?你可以看到,船里面坐着的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是,胡适把自己和他一起坐船的人的感情投射到了这个萤火虫上面去了。他其实是渴望着两个人的心灵也能像这个萤火虫和它倒影一样相融为一。
这种感情就是他所说的“言之有物”,它是一种新鲜的感情。无论是恋爱也好,友情也好,一个人渴望能跟他的灵魂伴侣融为一体,这种感情在古诗里边是没有的。古诗即使意识到这种感情,它也会避而不谈。
这首诗还有一点很有特色,它没有使用传统的对仗的手法,但是当它有萤火这个词出现的时候总是会出现倒影,而且这个倒影是以文字来完成的。第一行跟第二行,第三行和第四行都构成了一个倒影的感觉,但又不是对仗,而是很白描地模拟着它在现实中所见的萤火虫的倒影。
如此看来,新诗从它刚刚诞生的时候,就用口语来建构起它有别于旧诗的场境,而不只是在炫耀口语本身的那种独立,而是用口语来表达只有口语能表达的现代的情感。胡适就这么明明白白地写下来了。但这个明明白白非常不容易,他是用口语来写的。而且他用的是我们平常说话的基调。这个基调跟旧诗很不一样,旧诗里边我们经常会使用象征、隐喻,绕着圈子去说。所以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里边特别强调,不要学古人。不要学古人,那我们现代人应该怎样做呢?
我跟大家分享一首韩东的《甲乙》。
甲乙
韩东
甲乙二人分别从床的两边下床
甲在系鞋带。背对着他的乙也在系鞋带
的前面是一扇窗户,因此他看见了街景
和一根横过来的树枝。树身被墙挡住了
因此他只好从刚要被挡住的地方往回看
树枝,越来越细,直到末梢
离另一边的墙,还有好大一截
空着,什么也没有,没有树枝、街景
也许仅仅是天空。甲再(第二次)往回看
头向左移了五厘米,或向前
也移了五厘米,或向左的同时也向前
不止五厘米,总之是为了看得更多
更多的树枝,更少的空白。左眼比右眼
看得更多。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三厘米
但多看见的树枝都不止三厘米
他(甲)以这样的差距再看街景
闭上左眼,然后闭上右眼睁开左眼
然后再闭上左眼。到目前为止两只眼睛
都已闭上。甲什么也不看。甲系鞋带的时候
不用看,不用看自己的脚,先左后右
两只都已系好了。四岁时就已学会
五岁受到表扬,六岁已很熟练
这是甲七岁以后的某一天,三十岁的某一天或
六十岁的某一天,他仍能弯腰系自己的鞋带
只是把乙忽略得太久了。这是我们
(首先是作者)与甲一起犯下的错误
她(乙)从另一边下床,面对一只碗柜
隔着玻璃或纱窗看见了甲所没有看见的餐具
为叙述的完整起见还必须指出
当乙系好鞋带起立,流下了本属于甲的精液
甲在系鞋带。背对着他的乙也在系鞋带
的前面是一扇窗户,因此他看见了街景
和一根横过来的树枝。树身被墙挡住了
因此他只好从刚要被挡住的地方往回看
树枝,越来越细,直到末梢
离另一边的墙,还有好大一截
空着,什么也没有,没有树枝、街景
也许仅仅是天空。甲再(第二次)往回看
头向左移了五厘米,或向前
也移了五厘米,或向左的同时也向前
不止五厘米,总之是为了看得更多
更多的树枝,更少的空白。左眼比右眼
看得更多。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三厘米
但多看见的树枝都不止三厘米
他(甲)以这样的差距再看街景
闭上左眼,然后闭上右眼睁开左眼
然后再闭上左眼。到目前为止两只眼睛
都已闭上。甲什么也不看。甲系鞋带的时候
不用看,不用看自己的脚,先左后右
两只都已系好了。四岁时就已学会
五岁受到表扬,六岁已很熟练
这是甲七岁以后的某一天,三十岁的某一天或
六十岁的某一天,他仍能弯腰系自己的鞋带
只是把乙忽略得太久了。这是我们
(首先是作者)与甲一起犯下的错误
她(乙)从另一边下床,面对一只碗柜
隔着玻璃或纱窗看见了甲所没有看见的餐具
为叙述的完整起见还必须指出
当乙系好鞋带起立,流下了本属于甲的精液
作为被民间诗派公认的一位口语诗的大佬,韩东这首《甲乙》讲述了一个类似小说一样的场景,这个场景前面高度地克制、压抑,直到最后,才点出了甲乙两人的关系和在这首诗之前可能有过的激情的场景。
但正所谓做爱之后,动物感伤。这首《甲乙》写的就是做爱之后那种虚无感。这种虚无感,通过一种很奇怪的语言来完成。这个语言,你说是口语也可以,但我觉得它更接近一种说明书一样的语言,它跟很多书面语、口语都不一样,它必须要清晰明了,而且简单直接。
所以当韩东代入某个旁观者的角色去看,冷冰冰地描述着甲在干什么的同时,他又总是在暗示着一种藏得很深的绝望或虚无之感。他一直在描写一些具体的事物,但他又不直接荡开去写那些不在的事物。那不在事物,就有点像一个人空落落的心一样,像那个树离开了一边的墙,有很大一截是空的。这空的他都花了好几行字去描写。
另外他写他系鞋带的时候,又超脱了现实所见,去写他的回忆和他将来可能的60岁的样子。这些都是在表面的这种非常写实主义的口语以外旁逸斜出的东西。对比的是什么呢?是这首诗所使用的那种僵化的口语。但很多以口语为前卫的诗人,或者说韩东的崇拜者,往往只是看到了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那个让他们兴奋的描述,“流下了本属于甲的精液”。
实际上如果没有前面铺陈的这些所有的工具化的口语的僵化,这“精液”二字不会显得这么触目惊心。这个触目惊心来自于人竟然可以关注与非两人关系的东西如此之多,而到最后甲乙之间仅仅剩下了这么一点维系,不是性,不是性器官,而只是一个性的遗留物。
这就是韩东对诗歌口语的理解。其实,诗歌的口语标准从胡适提出,发展到今天,已经更迭了好几轮。从最初的强调口语的形式化,到韩东以口语的形式讽刺形式,几十年来,诗人们从未停止对于诗歌语言的探索与尝试,而每一次奇妙地尝试,都更新着我们对于文字的感受。
下一集,我还会从口语与前卫这个角度,为你介绍另一首诗,那又是另外一种全新的语言魔法。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结束了。谢谢你的收听,我是廖伟棠,下次再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