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5
《上下五千年》164
40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西江夜行
[ 唐 ] 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一副美丽的西江明月夜景,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诗的开头“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写作者在夜里出行,夜色清新,天高月明。描绘出了一副清新明亮的夜景,给全诗定了基本风格。“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用天宇和故乡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心切。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描写了周围的环境寂静无扰,水面清澈透明,从另一个侧面突出了作者自身品格的高尚。“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又写到思乡之情,多少春去秋来,作者在如此寂静的夜里独坐,寒露渐生,打湿了他的衣衫。“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是说,忽然听到水中沙洲上的鹤鸣声,打断了他的情思,让他的思绪戛然而止。诗篇写到这里,让人产生不尽的联想。
人物联
温庭筠(张子樵)
狂乎狷juαn4乎,空悲爨cuan4下不遇,致憔悴京华,悔未先读韩非,后读庄子;
时也运也,每困世间高才,言文章道德,无非今日叉手,他日折牙。
高适(齐斌)
纵辔peⅰ4过大漠孤城,侧席咏燕歌蓟曲,壮则重横行,剑书不觉风尘老;
岂心慕陶潜梅福,另眼看太白少陵,仕而明识变,冠盖已抛诗酒交。
王维(谢潇)
国中出河东渊薮sou3,惜王子安才未尽,柳子厚谪未归,别授南山容坐看;
唐后以诗外衡量,则赵文敏品微臧,苏文公音微否,孑能名士式行藏。
文天祥(高寒)
谋远虑肩天下任,对存亡发古今音,岳鹏举乃前驱,为精忠,为报孝;
祭歌诗倚士夫才,留肝胆鉴君子勇,谭复生从后逐,曰取义,曰成仁。
严复(王博)
应豹变为求真理,著鸿篇以领来人,忆之日月昏沉,东越雷今犹乍响;
兴学堂桃李三千,评弟子衣钵无一,对此山河破碎,北洋谁复作长吟?
中国古代最养人的54句名言,句句受益。
40、学然后知不足。——《礼记·学记》
[解读] 不断的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爱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一个大圆圈,把知识浅薄的人比作一个小圆圈。大圆圈外边接触的空白比小圆圈的多,因此,知识越多的人,越能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努力学习,越是努力学习知识就越丰富。
42、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国策·秦策五》
[解读] 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走完一半。这句话比喻事情越到最后阶段越难完成。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到最后完成决不可以松气,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43、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解读] 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君子坦荡荡。仰:仰头。怍(zuò):惭愧。
44、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荀子·劝学》
[解读] 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也显得滋润;珍珠产在深渊里,连涯岸也显得不干枯。学问、韬略藏于胸中,自然会行为举止不俗,气魄风格不凡。若无内才,即使有漂亮的外表,也只是个凡夫俗子。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
一年四季,各有不同之美。如果说春天是温柔的,秋天是清爽的,冬天是恬静的,那么夏天便是热情洋溢的。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立夏到来,江南正式进入雨季,各式繁花次第开放。洁白的槐花缀满枝头,一串串,一簇簇,摇曳多姿,空气中弥漫着素雅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赏心悦目。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花开花落,雨露霜雪,皆是自然规律。珍惜的人会珍惜,错过的人依然会错过。
过去的岁月只能在记忆中找寻,却不能重头再来。人总是要长大的,季节总是要变迁的。路经夏天的我们,闲看夏花开落,静听岁月回声,其实美好一直在路上……
诗经
40.风雨
佚名 〔先秦〕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Chou1。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译文:
风凄凄呀雨凄凄,窗外鸡鸣声声急。风雨之时见到你,怎不心旷又神怡。
风潇潇呀雨潇潇,窗外鸡鸣声声绕。风雨之时见到你,心病怎会不全消。
风雨交加昏天地,窗外鸡鸣声不息。风雨之时见到你,心里怎能不欢喜。
注释:
喈(jiē 皆)喈:鸡鸣声。
云:语助词。胡:何。夷:平,指心中平静。
胶胶:或作“嘐嘐”,鸡鸣声。
瘳(chōu 抽):病愈,此指愁思萦怀的心病消除。
晦:黑夜。
鉴赏:
蕴涵性的顷刻,包前启后。在情境的选择上,诗篇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而这一顷刻,正是最富于蕴涵性的顷刻。读者透过这位女子难以形容的望外之喜,既能想见她在“既见”之前,白日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和夜间的“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情;也能想见在“既见”之后,夫妇间的“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的融融之乐。以少许胜多许,以顷刻蕴过程,这是构思的巧妙。
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当此之时,最易勾起离情别绪。赋景之句,也确成写情之语。风雨交加和夜不能寐之无聊;群鸡阵啼和怀人动荡之思;鸡守时而鸣与所期之人盼而不至,可谓契合无间,层层映衬。
然而,正在这几乎绝望的凄风苦雨之时,怀人的女子竟意外地“既见”了久别的情郎;骤见之喜,欢欣之情,自可想见。而此时凄风苦雨中的群鸡乱鸣,也似成了煦风春雨时的群鸡欢唱了。这种情景反衬之法,恰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董斋诗话》)。这一手法,确实不唯见诸《小雅·采薇》,而是《诗经》中诗人的常用之法。
炼词申意,循序有进。诗篇的结构是单纯的,三章叠咏;诗人的易词写景却是讲究的,它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易词写景的这种微妙性,姚际恒《诗经通论》曾有精到的分析:“'如晦’正写其明也。惟其明,故曰'如晦’。惟其如晦,'凄凄’、'潇潇’时尚晦可知。”
诗篇在易词申意的同时,对时态的运动和情态的发展,又有循序渐进的微妙表现。关于时态的渐进,姚氏说,“'喈喈’为众声和,初鸣声尚微,但觉其众和耳。'胶胶’,同声高大也。三号以后,天将晓,相续不已矣。”民间尚有“鸡鸣三遍天将明”之说;《风雨》的三章相叠,或许正是以此习惯规律为基础的。随着时态的发展,怀人女子“既见君子”时的心态也渐次有进。
“云胡不夷”,以反诘句式,语气热烈,言其心情大悦;“云胡不瘳”,言积思之病,至此而愈,语气至深;末章“云胡不喜”,则喜悦之情,难以掩饰,以至大声疾呼了。天气由夜晦而至晨晦,鸡鸣由声微而至声高,情感的变化则由乍见惊疑而至确信高呼。方玉润说:“此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秋绝调。”(《诗经原始》)实当此之谓。
象征意象,一诗多解。《风雨》的诗旨,今人或主“夫妻重逢”,或主“喜见情人”;联系诗境,前说更合情理。然而,汉代经生的“乱世思君”说,却在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毛诗序》曰:“《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郑笺申发之曰:“兴者,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鸡不为如晦而止不鸣。
这样,“风雨”便象征乱世,“鸡鸣”便象征君子不改其度,“君子”则由“夫君”之君变成为德高节贞之君子了。这虽属附会,却也有其文本依据。因为,“君子”,在《诗经》时代,可施诸可敬、可爱、可亲之人,含义不定。因此,把赋体的白描意象理解为比体的象征意象,就可能生发“乱世思君”的联想;而把“风雨如晦”的自然之景,理解为险恶的人生处境或动荡的社会环境,也符合审美规律。
故后世许多士人君子,常以虽处“风雨如晦”之境,仍要“鸡鸣不已”自励。南朝梁简文帝《幽絷题壁自序》云:“梁正士兰陵萧纲,立身行己,终始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郭沫若创作于五四运动退潮期的《星空·归来》中也写道:“游子归来了,在这风雨如晦之晨,游子归来了!”从现代接受美学看,这种立足文本的审美再创造是无可非议的;而《毛序》的这一“附会”,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古代学者多主张“思君子”说,而现代学者多主张“夫妻重逢”说或“喜见情人”说,认为此诗是一位女子等待丈夫或情人而作的。
简说出句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初学阶段,我们出句的时候往往考虑不够周全,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就通过例说的方式来谈一谈,希望大家在出句的时候能避免出现这些问题。
1出句:月入闲窗乡梦远
--「闲」窗跟乡梦的情结不合拍,或者「月挂空窗乡梦远」参考。
出句:风梳小径花魂瘦
--风「梳」小径,该是轻柔的,像人梳头,用这个字与「花魂瘦」的意象冲突。或者「风袭小径花魂瘦」参考。又或者你挺喜欢「梳」这个字,那就改改后面,「风梳小径花心喜」之类。
出句:云烟淡淡锁深谷
--云烟「淡淡」的怕是「锁」不住。
出句:娇花隔岸吟风骨
--「娇」花要联系「风骨」,有通感上的困难。
▲以上“明显”的前后关系矛盾应该注意。(也许是前后用词的情绪格调不同)
2出句:酒满风邀月
--「风」跟「酒、月」的关系不清。或者「酒满诗邀月」参考。
出句:浊酒半杯轻燕影
--「酒」跟「燕影」的关系不明朗。因为关系不明,所以联意就跟着不清。
▲以上前后关系不紧或失联,各自表述,造成意散。
3出句:花红柳绿春天醉
--花红柳绿就知道是春天了,后面的「春天」位置有些浪费,可换别词。比如说「花红柳绿诗心醉」。
出句:踏雪寻梅韵
--「踏雪寻梅」意已足,梅之可寻以韵限之,是自限!
出句:残阳日暮披肩照
--看到「斜阳」已知「日暮」,取象重覆。
出句:月映池荷池映月
--回文重技巧外,意境也要兼顾。「月映池荷」景致已出,多言「池映月」没能为整句再添令人心动的元素。
▲以上说的是赘笔,有的是浪费位置,有的是画蛇添足。都不能为出句的意境加分。
4出句:日月诗怀存玉案
--「日月诗怀」是什麽样的情怀?费解。具体或可想像的依据没有着落。
▲以上表意不清。另外说明有种联用冷僻字或用冷僻典故,这种不算病句,联意可解,只有宜不宜,好不好的问题。
5出句:夜晚瞧天吟朗月
--「瞧天」意思懂了,可别扭,也多余。
出句:月洗竹林一圃清
--竹林用「圃」没听过。或者「月洗竹林三径白」参考。
▲以上意思能看明白,但觉别扭或用字不准。
凡此种种,希望大家知道,出句就和说话一样,需要通顺,需要符合逻辑,所用的字词都应该能合乎你说话时的情绪和主题,这也就是我在点评时经常讲的句内关联。对联,对及对仗,只是对联的外来表现,而联,就是关联、意境,是对联的内在精髓,不光上下联需要关联,当句亦需要关联起来,营造出一个统一的意境,所以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练习中,抓好这个“联”字,先“联”而后“对”,切勿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