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热毒型”的命名与治疗 (曲阜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朱鸿铭)

近几年,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临床发现相当一部分难治的肾病患者,经长期大量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之后,肾病未 愈,尿蛋白仍为++++,继用中医健脾补肾法,尿蛋白反而加重,遂改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养阴固涩法,却获良效,现仅就个人的初步体会,结合有关资料,对肾病“热毒型”的命名与治疗作一初步探讨。

关于肾病“热毒型”的命名

肾病中的难治病例,当长期大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及免疫抑制剂后,可出现一系列类似柯兴氏症候群(医源性皮质类固醇过多症候),表现: 面红体胖,心悸失眠,头痛头胀,怕热多汗,疲乏无力,咽部干痛,烦热口渴,尿频便干,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象弦细,躁动而数。

对于上述证状,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肾病组定为“湿热型”(见《新医药学杂志》3:22页,1978),余认为这种分型不够确切,难以反映出上述证状的实质。根据激素类药的作用,按中医理论分析,认为属于纯阳之味,能取代肾中真阳,起到命门火的作用,大量摄入则易伤阴,导致机体的真阴亏损,真阳受制,出现似热毒引起的阴虚阳亢之候,因而用“湿热型”来命名,就难以体现其伤阴的一面。基于以上认识,初步认为以“热毒型”命名较为恰切,一方面能休现出上述临床表现,另一方面,热毒本身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能够伤阴,也体现出伤阴的情况。

治法方药与举例

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肾病组对“湿热型”的治疗用的是清热解毒利湿药,方中蚕豆花、米仁根、荠菜花、遍地香、竹节草等药味,多系南方草药,在北方根本无法满足临床需要。根据“热毒型”的分型,拟订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养阴固涩的治则应用于临床,实践证明疗效较佳。

方剂组成: 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20克,蒲公英30克,大生地15克,女贞子30克,玄参10克,生龙牡各15克,金樱子12克,桑螵蛸10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方中蛇舌草、半枝莲、蒲公英清热解毒; 丹参、红花、丹皮活血化瘀; 生地、女贞子、玄参养阴; 生龙牡、金樱子、桑螵蛸固涩; 蛇舌草、半枝莲尚有活血散瘀作用; 生地、玄参亦有清热作用,女贞子不腻不燥,是清补的佳品。

如患者林xx,女,21岁,经山医附院诊为肾病综合征(住院号227914),入院时尿蛋白++++,经用强的松、环磷酰胺、氯喹、硫唑嘌呤、苯丙酸诺龙、潘生丁、中药、三磷酸腺苷、辅酶A、红霉素、血浆等治疗,住院132天,尿蛋白仍为++++。后入xx医院住院治疗,先后用强的松、硫唑嘌呤、安妥明、三磷酸腺苷、辅酶A、苯丙酸诺龙、环磷酰胺、消炎痛、氮芥、健脾益气中药治疗,住院99天,尿蛋白仍为++++。出院后余接诊,证候表现、辨证治则已如本文前述,先后以上方为主随证加减共服200余剂,现已恢复工作。值得提及的是,当服上方20多剂时,尿蛋白降至++,曾一度加用黄芪(15克)等健脾补肾药,尿蛋白旋即增至++++,撤去黄芪等健脾补肾药,尿蛋白又渐渐减少,以至诸证消失。

讨论

现代研究,在光学显微镜下,肾病患者的肾小管有比较显著的混浊肿胀,小管细胞中有较多的被回吸收的脂类物质,管腔中有各种不同的管型;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到肾小球基膜有不同程度的增厚,肾小球上皮细胞的足突有融合现象。这种“混浊肿胀”、“增厚”、“融合现象”等,用中医理论来衡量,属于“瘀血”征象,用上方治疗,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改善肾脏灌流,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转化或吸收,恢复肾小球的功能,因而获效。

必须指出,方中的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 药均属祛邪,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产物,这两类药物有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当机体接触外源性或内源性抗原、半抗原物质时,对这种物质处于致敏状态,当再次接触同样物质时,在体内引起不利于机体的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使尿蛋白出现,投用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药,减少了不利于机体的免疫反应的发生(抑制免疫),抑制了因免疫反应所造成肾小球毛细管基底膜的损害,因而产生疗效。

其次,生地、玄参、女贞子等养阴药能使抗体存在时间延长,属于扶正,而中医的扶正对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维持体内免疫功能的相对稳定有一定作用,尤其在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方面,收效尤佳。方中的活血药与养阴药尚有互补作用。至于龙骨、牡蛎、金樱子等固涩药尚能潜阳,如前所述,大量应用激素类药后,易出现阴亏阳亢之候,养阴固涩药在这里可调整阴阳平衡,恢复机体的常态。

通过以上粗略的讨论,可见本文所列方药,仍为祖国医学中的祛邪与扶正两大法则,是适用于免疫性疾病的,通过临床实践、文献报导和各地的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祖国医学的祛邪扶正治则能够调整已被减弱的免疫稳定功能,恢复自我调节稳定状态,消除有害的自身免疫反应,确是其独到之处,将为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有着广阔的前景,也是现代免疫学亟需解决的课题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