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时节,扶阳补虚养心神,气血充足补全身,做好这几点,无病一身轻!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标志着夏天的开始。古时,人们非常重视“迎夏”,民间亦有迎夏仪式、秤人、斗蛋等多样习俗。
立夏之后,气温将愈加炎热,雷雨也逐渐增多。此时的气候特点,除了暑热之外还会有湿,这些因素是会对人体有所影响的。
《黄帝内经》强调:“顺四时而適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告别了干燥的春季,迎接暑热的夏天,以下这些养生习俗和功课,不可不知!
蝼蝈,小虫,生穴土中,好夜出。一名蝼蛄,一名石鼠,一名螜【音斛】。各地方言之不同也。《淮南子》曰蝼蝈鸣,邱螾出,阴气始。而二物应之。蝼蝈鸣指的是开始听到蝼蛄在田间的鸣叫声。
蚯蚓即地龙也,【一名曲蟺】。《历解》曰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指蚯蚓出土。蚯蚓是钻在土壌中生活的软体动物。冬季时蚯蚓会在土层中冬眠。到了立夏,土壤也升温高,水分增加,土壤潮湿、松动,蚯蚓柔软的身体便可以在松软的土壤中活动了。
《图经》云王瓜处处有之,生平野田宅及墙垣,叶似栝楼乌药,圆无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开黄花,花下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细而多糁,又名土瓜,一名落鸦瓜,今药中所用也。指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
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
立夏日吃罢中饭,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秤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秤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立夏秤人会对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立夏当天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泡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脖子上。孩子们便三三两两围在一起玩斗蛋了。
蛋有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决出胜负。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
平时虚寒性体质的人,俗话说的就是“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
到了夏天,人体阳气会达到高点,外界暑热骄阳,这时躲在体内的寒邪、痰湿,也就是病根,最易被赶出来。
这个时候,发湿疹、荨麻疹,脸上长痘,都是身体推动力有所增加,推出了身体的寒湿,但是推动力还不自如,所以会郁在皮肤上。而治疗这些疾病的最佳时期,就在当下。
中医认为,暑为阳邪,最能消耗人体的能量。有些人一到夏天,总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在外面呆久了容易中暑、晕厥。这是因为在暑天到来之前没有注意补足气血,心脑血液供给不足,才会产生这种情况。
夏季在五行属心,心属火,这段时期,心火正旺却不盛,正是心火生脾土的好时候。在养心同时也要注意提升脾胃功能。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它们功能强了,气血也就足了。储备有充足的“能量”,就再也不怕炎热酷暑带来的“危机”了。
● 拿“五经”养全身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可缓解疲劳,调节神经功能,使人的面容红润,精神焕发,还能防治失眠、眩晕、心悸、中风等疾病。
每晚用双手代替梳子,五指张开,分别点按人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梳3~5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睡前可以再做3次。
从前发际一直点按至后头部颅底,计为1次。操作过程中,五指指尖立起,用力点按5-10秒,使点按处出现明显的酸胀感,再原地揉20秒。
立夏后,昼长夜短更为明显,此时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应重视“静养”,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
老年人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
随着空气中湿度加大,人体也容易感觉沉重、困倦,这是因为湿为阴邪,性质黏腻、秽浊,容易阻遏气机,从而影响体内气的运行,因此,预防湿邪致病也是此时节养生的重点工作。
在饮食方面应以低脂、低盐、清淡为主,选择一些健脾祛湿、生津养肝的食物,如蜂蜜、山药、薏米、芡实,可以益气养阴,健脾除湿。
● 益气养心粥
太子参30克,山药30克,莲子(莲心)30克,粳米200克。洗净后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同煮至米烂粥成,温热服食。有健脾益气,养阴清心的功效。
● 麦冬芦根汤
鲜芦根30克 (或干品用15克)、麦冬15克,放入杯中,倒入沸水,加盖焖10分钟即可饮用,也可一同煎水服用。对于夏季汗多、头晕、咽干、烦闷、便秘等都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按照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中的论述,“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
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长,阳气在外,阴气在内,这时我们体表是热的,身体内部是凉的,因此夏季最容易伤人体的阳气。
现在人不懂养生,致使现在阳虚的病人非常多。自从冰箱和空调的出现,人们很容易获得和节气养生相反的东西,夏天喝冰的水和啤酒,吃凉的水果,吹空调等等。
夏季常吃寒凉食物先伤及脾阳,脾阳虚日久伤及肾阳,形成脾肾阳虚。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阳虚呢?
阳虚常见的症状,如怕冷,不敢吃凉的或腹部受寒腹胀,腹泻,腹痛,不易消化,周身倦怠,乏力,头晕,大便不成形或大便粘腻,舌体大,舌苔厚腻,女性还会出现月经量少,失眠。
● 扶阳调补脾胃验方:
生姜30g,大枣5个,红糖适量,陈皮10g ,山药10g,可以煮汤加入也可以煎水代茶饮,此方可以长期服用。
● 针对长期脚凉的泡脚方:
艾叶15g,生姜30g,花椒15g,羊火叶15g,以上四位药加水适量大火煎15分钟,等水温之后泡脚30分钟。
《黄帝内经》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所以应重视“静养”,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运动不要过于剧烈,舒缓的太极拳、散步或慢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梳“五经”也称“拿五经”。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缓解疲劳,调节神经和全身的新陈代谢功能。
操作方法:每天早晚用双手代替梳子,五指张开,分别点按人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梳3~5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睡前可以再做3次。
自前发际一直点按至后头部颅底,计为1次。操作过程中,五指指尖立起,用力点按5-10秒,使点按处出现明显的酸胀感,再原地揉20秒。
功效:经常梳头,使人面容红润,精神焕发,还有预防失眠、眩晕、心悸等作用。
立夏后,天时变长,人们起得早睡得晚,易造成睡眠不足,所以要增加午休。
午睡时长一般以半小时~1小时为宜。时间过长下午会没精打采。睡觉时不要贪凉,避免在风口处睡觉,以防着凉受风而生病。中午不能午休的话可以听听音乐、闭目养神30~40分钟左右。
按摩穴位也是清心火的好办法。头部的神庭、百会和太阳穴,手上的合谷穴以及脚背上的太冲穴,均有调整肝经气血运行、降心气的作用,特别适合工作忙碌一天后用来放松身心。
多拍打身体各处的“窝”,也可帮助解热去火。
比如腋窝:俗称“胳肢窝”,这里有个穴位叫极泉,此穴位于腋窝有脉搏的地方。拍打的方法是左手上举,手掌向上,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提右手,用左手这样拍打,每次拍打30-50次,可做5遍。
比如腘窝:位于膝关节的后方,屈膝时呈菱形。如果有中暑迹象,可拍打腘窝。取坐位或俯卧位,自已或请家人虚掌连续拍打两侧腿窝,反复拍打100-200次。
立夏过后,温度逐渐攀升,此时不少人有烦躁上火、食欲下降的情况出现。立夏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饮食应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
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新鲜蔬菜水果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清热利湿的食物有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这些食物都有一定消暑作用。
但要注意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最好不要急着吃,应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应少吃或不吃。
莲子心味苦,可发散心火,被认为是最好的化解心体热毒的食物。
有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每到避暑山庄总要用荷叶露珠炮制莲子心茶,以养心益智,调整元气,清心火与解毒。
《本草纲目》记载莲子心“清心去热”,搭配生甘草能增强莲子心的泻心火除烦之功。莲子心2克,生甘草3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数次,或加粳米同煮成粥。
莲全身都是夏季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健康美食:荷花有解暑功效,莲子心能清心镇静,莲须(荷花的干燥花蕊)固肾涩精,莲房(莲子果壳)也能清暑解毒。
夏天既要养“心阳”也要养“心阴”。心气虚常表现为心慌心跳、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并伴有出汗。如不注重保养,发展为心阳虚就会出现气喘加重、畏寒肢冷、胸痛憋气、面色发白等症状。
有心气虚或心阳虚症状的人,夏天尤其应该避免多出汗,以免伤了心阳。可用人参(2~3克)、西洋参(3~5克)泡水饮,或服生脉饮(人参或党参、麦冬、五味子)口服液。
心阴虚则指心阴血不足,可造成部分心血虚的症状。心阴虚的主要特点是阴虚阳亢,表现为五心烦热、咽干失眠、心慌心跳等。心阴虚者需要注意少劳累、少出汗、多吃养心阴之品,如西洋参3克、麦冬3~5克,或吃冰糖大枣小米粥,或吃百合藕粉和银耳莲子羹。以上症状如出现严重不适或不得缓解建议及早就医。
立夏过后,气温逐渐升高,天气慢慢潮湿闷热。面对即将到来的炎炎夏日,很多人想尽办法准备与蚊虫“斗争”。
用中药防蚊驱虫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我国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用香囊盛放有驱蚊功效的药材,随身佩戴或放在居室里。
说到能够驱蚊的药植,首先想到的就是艾草。其实,白兰花、黄樟、柑皮、七里香、芸香、小茴香、薄荷、白菖蒲、八角、茴香、香茅、山羌等,这些具有芳香性气味的中草药和植物均有不错的驱蚊效果。
在这里教大家一个小方子,可以自制中药驱蚊包:艾叶、白芷、菖蒲、丁香、金银花、薄荷、苏叶、藿香,这些药材各10g即可。因为艾叶、白芷、菖蒲、丁香、苏叶、藿香属于温性药物,可以芳香温化湿邪,金银花、薄荷属于凉性药物,可以芳香凉化热邪,二者合针对蚊子湿热之邪(偏于湿)属性的特点,发挥驱蚊避蚊的作用。
一起动手试试看吧。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