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权威误导,妈妈全程直播婴儿死亡过程

今天早上看新闻,看到了一条无比让人心痛的消息。

4月16日,一名宝妈按照自己加入的“婴儿趴睡训练群”的方法,对自己3个月大的宝宝进行强制睡眠训练。而这场训练的最终结果,却是以婴儿在拼死挣扎接近两小时后,夺取了孩子的宝贵的生命。

而婴儿为什么会趴睡?而且在所谓“婴儿趴睡训练”中,婴儿大哭不止,母亲为什么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根据网上曝光出来的信息:在孩子大哭过程中,母亲其实曾经有过担忧,她曾在这个付费VIP群中发布了一段视频并提问“这个哭声是不是要帮她翻过来呢?”、“我在门口急死了,好怕闷到”。她连续问了好多遍但“老师”并未作出任何回复。

在之后的时间里,这位妈妈听到了宝宝脸抵在床上的声音,着急地在群里求助。群友们积极支招,有人答“不是大哭就没事”……

而当宝宝没有声音时,这位妈妈又再次发声称,“没声音了,我怕她闷死”。有群友却称“宝宝解锁了趴睡技能”,还有群友称“你又可以追剧了”……

这时母亲放松了警惕,直到她准备给宝宝吃奶,才发现孩子已经不对了。而距离她发现孩子没声,已经过去了1个小时……最终,孩子不幸身亡,一个小生命就这样在无助中陨落。

更令人惊讶的是,事发后,这位妈妈还继续在群里提问:结扎后还能再生吗?老天怎么这样对我,我女儿才三个月。

消息一经曝光,就在各大平台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纷纷谴责这位母亲的不负责,惋惜孩子的生命逝去,更有各种营销号顺便来一波“婴儿窒息有哪些危害”的指导类文章。

而我想说,在这场悲剧之后的心理,值得我们所有人深度思考。

那就是:盲目地把他人经验当成权威、盲目地诉诸“权威”到底会给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人生带来什么。

01 你的盲目,会害了他

先看这样一组数据。

中国每天约有150名儿童因为意外失去生命,占儿童死因总数的26.1%;而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中最新数据,2018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6.1‰;这个数据意味着,每一千个家庭中大约就有六个要承受失去孩子的悲痛。

而这其中,又有多少孩子是因为父母对医疗知识的不了解,对所谓专家、他人经验的盲目迷信而造成的,我们不得而知。

当今是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各种各样的育婴培训机构、备孕、育婴APP、宝妈交流群层出不穷,毫不夸张地说,每个准妈妈的手里也都有几个这样的群或是应用。

大家在一个群体中聊的也不亦乐乎,除了分享为人父母的幸福外,有很大一部分人,将他人的经验奉为圭臬。

期待怀孕时,盲目套用别人有孕的症状,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焦虑;

检查身体后,经常性怀疑医生的建议,而更多听信群里“过来人”的经验,延误自己治疗疾病;

孩子生病了,不是第一时间相信科学,而是马上拿出手机发帖求助;更夸张地是,连我们可以简单依靠常识判断的事情,也必须要拿出来问一问。

太多太多案例就显示着,我们中的很多人,已经被所谓的经验、所谓的权威“绑架”,可自己呢,还在“傻傻地为别人数钱”。

02 那些所谓的权威,真的权威吗

权威,不是一个新鲜名词。如果一个人地位高、有威信、受人尊重,那么他说的话、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他人的重视,并相信其言语和行为的正确性。说白了,权威就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服从于强于自己的人的意志。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将他人的经验轻信为“权威”。而这种行为,往往出于两种心理:一是“安全心理”,二是“赞许心理”。

人天生是拥有依赖感的。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而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并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那么相较于自己做选择,不假思索地服从所耗费的精神压力则会小得多。

当人们开始做出服从的动作时,这种行为就会激发同一社会规范的反响,即有可能获得赞许和奖励。而这一点又再次增加人们对权威的服从性。

观照开篇案例,这个母亲同样没能逃过这两点。首先她轻信了“伪权威”,其次在婴儿大哭她寻求帮助时又将他人的经验当成了所谓的“权威”,降低了自己的不安,而后当宝宝没有声音,有人夸孩子“解锁新技能”时,她则彻底放松了心里的警戒,最终酿成惨剧。

这个时候我就想问一句,这里的“权威”难道真的权威吗?实际不然。

不可否认,权威之所以成为权威,因为他们的能力超过普通人。而要知道,他们毕竟也是人,他们或多或少也会受到时代或者自身条件的局限。

而那些被我们自己盲目归为“权威”的言论,它的准确性和可参考程度则更是值得怀疑。

03  相信自己,避免迷信“权威”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眼中的权威有真有伪,那么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甄别出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信息,而远离那些大行其道的“伪权威”。

具体有三大做法给大家作为参考:

1、  多关注科学,少道听途说

科学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人都应该去贴近科学。而很多新手爸妈则需要丰富自己的知识,避免被市面上五花八门的信息收取“智商税”。和他人分享经验是好事,但不要轻信他人的推荐与宣传,而面对可信度尚待考证的信息,也不要轻易成为垃圾信息的传播者。

2、  遇事多思考,别轻易把他人当“权威”

面对问题,每个人都可能会不知所措,都倾向于倾听他人的经验,但这种倾听不能成为阻挡个人思考的绊脚石。忙乱时来几次深呼吸,别想着马上去各种平台、各种群里发问。要知道,他们的水平并不一定高过你,而他们的经验对你也不一定适用。

如果需要求助,那么就选择这个领域真正有实力的人,而不是那些自吹自擂博得眼球的“伪专家”。

3、  尊重而不盲从,凡事把握度

周海中曾说过:尊重而不迷信权威,追求而不独享真理。这句话对我们同样适用。看到这有些人也许会反驳:一直说不迷信权威,到头来还不是让我们相信权威,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在这里我想重申一次:权威和伪权威完全不同,但面对一切,我们都需要秉持自己的思考,做思维独立的人。

听别人的建议,做自己的决定。

文/里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