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四岁女童被继母剪掉嘴唇:虐童的背后请不要忽略这些事!
据知情人表示:孩子至少被三次打进医院。其中一次是22号出院,23号早上七点多又被打进了医院。
在随后的警情通报中指出:孩子被继母多次用拳头殴打、开水烫、抓住头发往墙上撞等方式虐待。目前继母和生父已经被公安机关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刑拘。
经过这件事,“虐童”一词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相关人等也遭到网友的集体谴责与谩骂。但是,在感到愤怒的同时也请大家保持理智,不要忽略以下三件事:
1.“虐童者”并没有所谓的特定人群,不要让所有的继母都为此背黑锅。
笔者在寻找有关此次虐童案件的相关信息时发现,很多网友都把“继母”群体当作了发泄怒火的对象,许多不堪入耳的辱骂和诅咒都以“继母”冠名。
但是,虐童哪有所谓界限?要知道禽兽永远是禽兽,绝不会因为身份的改变而有所不同。
还记得1993年轰动一时的“小苏丽事件吗”?6岁的小苏丽因为嘴馋偷吃了一口肉渣,被亲生母亲燕志云捏开嘴巴灌进一勺滚烫的热油。当年的邻居还坦言曾见过燕志云用棉线把小苏丽的嘴巴封起来。最后被判7年有期徒刑的燕志云在出狱后还亲手挖开小苏丽的坟,把她的骨灰抛洒出去。
世人都把母爱看作是最无私的情感,可亲生母亲尚且能对自己的孩子如此残忍,又更何况其他人呢?
2019年,长期被虐待的杨瑞立在中考前夕被父亲一刀捅死。
同年6月,四川一岁幼童被气急的父亲从六楼扔下坠亡。
2020年1月,南京西津幼儿园老师突然对睡午觉的孩子进行拖拽施暴。
这桩桩件件足可见人心难测,我们又何必将怒火迁至他人?
2.虐童并不只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的扭曲反应。
“他是我生的,我打他怎么啦?”
“老人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
这是很多人小时候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成为为困住很多人一生的枷锁,
在中国的文化里,孩子被看作是家长的私产,不论怎么对待都是对的,一旦有所反抗就会被扣上“不孝”的帽子。如此一来,这样暴力的行为反而被美化成一种百试不爽的“教子良方”,让孩子彻底屈服于家长的权威之下。
旁人一旦插手,甚至会被看作是“管闲事”。
曾经,在一个名为“你是否会阻止身边父母管教孩子的行为”的社会调查中,竟有92%的人都表示不会阻止。
做出这个决定的受访者中,那些已经做了父母的人固执地认为:父母管教孩子天经地义,这都是为了他们好;而大部分年轻人却都抱着一种消极心态:阻止有什么用?最后换个地方继续打,我们不能改变任何现状。
父母的任何行为只要冠以“为你好”的标签,就可以毫无顾忌的肆意妄为。文化的扭曲、旁人的冷漠,使多少孩子明明饱受折磨却还在苦苦煎熬?
3.与其四处发泄怒火,倒不如思考该如何拯救这些孩子。
对于此次黑龙江虐童事件,笔者最担心的就是最终结果如何。到底是严惩不贷,还是继续所谓的常规操作?流于形式的悔过保证书?居委会不痛不痒的批评教育?还是象征性地关几天监狱就草草了事?
一旦孩子的生父继母被放出来,我们不敢想象等待这个孩子的又将是什么样的命运?
在德国,一旦有儿童被虐待,父母很快就会被换掉,孩子会被其他人领养或者在儿童保护机构生活。
在美国和日本,法律都有“强制报告”的相关制度,即邻居或者其它目击者面对虐童家暴事件都有报警的义务,如果知情不报,将会处以罚款或者短期监禁。
曾经有一个美国母亲因为在超市扇了儿子一巴掌,就被警察当场带走。事后孩子被儿童保护中心送到有养育能力的家庭寄养,而母亲不得不卖掉房子才凑够20万美元的保释金。
试问: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结果是否会大不相同?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估计,全球每年至少有5亿儿童遭受家庭虐待。但可悲的是,目前仍然没有保护他们的万全之策。如何改变这样的社会大环境?如何更好保障儿童快乐健康成长的权利?这些都将是我们持续探索的话题。
愿那些被伤害的灵魂、被禁锢的肉体在未来的日子里,都能被爱与善意紧紧包围……
文/沸青s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