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贵州余秋雨黔东南纪行》

​全书叫做《解读贵州余秋雨黔东南纪行》策划:喻帆、编:贵州人民出版社

说起余秋雨要从十多年前在苗岭市上台河的旧书摊上淘到的《文化苦旅》说起,余秋雨先生去过敦煌莫高窟,他就写到了清末当时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以极低的价格把藏经洞的经卷、绢画卖给欧美的考古学家、汉学家、冒险家。他自己并不是很清楚这些文物的价值,唏嘘的是王道士售卖文物的钱没有用于个人享受,而是用于莫高窟的修缮。国力孱弱大量文物流失海外实让人扼腕。

在建国初期,六十年代的“散文复兴”中,杨朔、秦牧、刘白羽三位被认为是为当代散文做出突出贡献的作家,三位被称为:“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小学课文中有一篇《荔枝蜜》就是杨朔写的,现在才发现能入选语文课本中的作家都是优秀的。

让我们把目光推回二十一世纪,余秋雨先生可能是当代散文写作的代表人物。首先来说他名气很大,以至于他的黔东南之行,旅游局领导们的给了他诸多便利。

秋雨注:这篇文章和后面的《蚩尤的后代》、《我本是树》两篇在互联网上出现后,根据贵州省黔东南旅游局的负责人来电话,当地的外来游客立即上升84%,多数游客都说是看了我的文章去的。这让我很高兴。真的,我很希望我们的旅游能更多地向边远地区延伸,那儿有一些被我们遗忘已久的人文课题。

明朝开国大臣刘伯温写了一首诗:“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

余先生在黔东南呆的时间短,他对其了解也有限。但是他的名气大,所以嘛这就够了。他是对黔东南的旅游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学者、作家。

2007年,喻帆与当代著名文化学大家余秋雨先生在黔东南首启“发现美丽”之旅,用7天的时间对隆里、肇兴、岜沙、三宝、西江、镇远逐站考察和点评,并携手汇成了《解读贵州余秋雨黔东南纪行》,为黔东南旅游打造了“余秋雨旅游线路”。

这部书的第一部分是余秋雨先生的文章,第二部分与学者喻帆的文章。喻帆是贵州本土的,多次考察黔东南。他的文章自然就显得实在、详细更加凸显特色了。

喻帆说:“作为一个贵州人,解读家乡、描绘家乡、宣传家乡,有时候是出于本能。”

现在已经有意识的去了解一些贵州的风土、民俗、地理、文化等,将来的计划是趁着工地停工没活的休息期去骑行各个乡镇。旅游景区是人们喜欢的样子,一些新修的一些所谓古镇也迎合成了人们喜欢的样子。更愿意骑行去普通的乡镇,可能会千镇一面。但是它可能是真实的。

不错,文字能够把人们引向一个辽阔而深刻的精神世界,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承担非常繁重的训练、校正、纷争、一统的磨炼,而磨炼的结果也未必合乎人性。——余秋雨《伞下的侗寨》

如果我们不发展旅游,不能从外人的目光中获得自我认定,不能获得发展所需要的经费,原生态可能很快就没了。——余秋雨《原生态黔东南的力量》

比如镇远古城、西江千户苗寨、岜沙、肇兴侗寨、杉木河等地已经很有名了,可以去隆里、小黄、三宝、三门塘、八舟河、天生桥、增冲……

2021年4月25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