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山水】见证历史的古迹——山仙寨公王坛

山仙寨,在东村坝子上什石村的贪狼峰上。寨内设有神坛一座,供奉的神祇是玉皇、公皇和龙皇,当地人叫三仙寨,又叫公王坛。据《兴国县地名志》记载,公王坛建于清咸丰年间,碑文上有光绪十五年重修字样。而多次翻阅《同治十一年县志》后,觉得它应该有一段更早的历史。
清康熙八年(1669)清廷将已经投诚的郑氏旧部安插到内陆,分开安置,以散其势。故有了当时的屯田军。1670年春,郑氏旧部蔡璋带领其属下张治、朱明、石昭、黄捷先等兵众扶家携口数千人到兴国,屯田于衣绵乡,分散务农。

嶂石寨

1674年,三藩开始叛乱,众屯田军借机互通讯息,屯粮起兵。五月,石昭首先率江背洞屯军发难,得到其他各屯响应。八月,蔡璋计诱石昭至赣州以刑 。石昭死后,各屯军举众反抗,攻打县城,围城10天被击退。张治、朱明、黄捷先等率屯军分别退据崖石、鲤公、鲤婆、樟石、宝石、割牛、干田、铜锣等13个山寨,筑寨坚守,互为援助。抵抗清廷长达六年之久。

崖石寨

开始以为,这里的宝石是方太宝石村的宝石寨。后反复翻阅县志,兴国屯田军一直常驻城东衣绵乡(现在的江背、东村、兴莲、樟木一带),并末见有太平乡记载。就产生了寻找城东是否有同名宝石寨的想法。直到二次登访山仙寨,守寨老人指着墙上的碑文告诉我们,古时候这就叫宝石寨,才得解心中之迷惑。

鲤公寨

鲤婆寨

山仙寨,在东村、江背交界处,与樟石寨、鲤公、鲤婆寨相互比邻,互为犄角。围城十日失败后,黄捷先率部退据到了这割牛、宝石寨一带。战事僵持六年之久,后被知县黄惟桂招抚。举事平定后,兴国屯军除少数人继续充军当兵外,大部分部众及家眷加入了兴国籍,就地散归于乡村,继续务农。这三仙寨附近村民多为黄姓,估计有不少也由黄捷先一众渊源而来。

据《兴国县地名志》记载,三仙寨,山顶筑有寨,相传山上有山仙神,故名“山仙寨 ”清咸丰年间,建山仙神坛。寨子与鲤公、鲤婆寨相雷同,麻条石垒的寨墙,有一米多宽,绕了整个山体一圈,面积足有数千平方。有东西南北四个寨门。西寨门保全较完好,有台阶、有石砌山门,汽车可直达西寨门门前。这也算是进出寨子的主要通道了。北寨门无路可通,已废弃,南墙脚下新建了一座膳堂,南寨门现在与膳堂屋顶齐平。东寨门在山顶上,寨墙和寨门近乎被杂草覆盖。出口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小路,通往山背后的另一个村庄。因近代大力修建寨内祭坛设施,西南边寨墙也被大型机械碾开了一个大豁口。

寨内祭坛保全完整,有石碑、案台、香炉、石桅杆和一座圆形天池。问守坛老人祭坛起源哪个朝代,他也说不清,估计也是战事平定,清初朝廷鼎盛,百姓富裕时所建。说到“三皇”,老人侃侃而谈:“玉皇是天上的大帝,公皇是地方福神,能庇佑一方子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龙皇,就是那天池。”“天池”不大,只有十来平方,池水四季不枯。老人告诉我们,每年正月元宵和农历八月十二,四周村民上寨祭祀公王神时,都会舀一勺潭里的水,喝下去,以祈婚姻和谐,子嗣旺盛。石桅杆是祭坛的标志,它象征着功名,石柱上虽没有清晰的文字可辩,但也足可见当年地方一族的荣耀。它经历百年风霜而不倒,更激励着后人要成才立业,流芳千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