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面瘫的疗法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01
—
面瘫的疗法
面神经麻痹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中青年患者居多,小孩子和老年人也都会得病。发病时往往是突然出现一侧面肌瘫痪、耳下痛,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到高峰,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不听使唤、口眼歪斜、患侧眼睛不能闭合、同侧的抬头纹消失,嘴角歪向健侧,患侧嘴角看流出口水,有的患者病情严重,整侧脸部不能动,纹路消失,有如面具脸。
面瘫越早治疗越好,发病的最初一周内是最佳治疗期。只要及时正确治疗,注意休息的话,大部分患者都能在短期内治愈,只有约10%的患者比较难治,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这个病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在临床上很常见,一般在季节变换和冷热骤变的时候发病比较多。当颈后部和面部过冷刺激会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在面神经管中受卡压而致病,因为面神经管是骨纤维管,第七对脑神经——面神经在里面行走,若水肿时经没有足够空间而受到卡压,造成面神经分布的肌肉瘫痪麻痹;也有些患者是因为劳累过度免疫力减低而罹患了病毒感染,从而使面神经水肿受卡压,引起一系列症状。
中医认为,面瘫多由人体正气不足,经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侵面部经络,出现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而导致。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是有区别的:注意区分是核上、核下瘫,额纹消失是核下瘫,反之是核上瘫。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称为中枢性或核上性面神经麻痹。是指损伤发生在面神经核以上节段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一侧皮质核束或其起始区锥体细胞受损,可产生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瘫痪,表现为皱眉不能,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低垂、嘴歪向病灶侧、流口水、不能做鼓颊、露齿和吹哨等动作,此即为面神经核上瘫。一般多数有对侧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对侧。
急性期(急性期为7天)主张面部穴位浅刺不留针或不刺局部,不透刺,用一针疗法最好,远端取穴配合浅针。恢复期可以透刺。注意颈部的检查。耳后翳风处按压。翳风基本上是面神经管在茎乳孔的出口处,要早期松解,临床用刃针或相关针具松解即可,这样可以快速恢复。
面神经麻痹为针灸特效适应症。早期治疗,连续扎针,基本上一周甚至更快可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特效穴有: 内颊车、耳背、侧三里、上巨虚、太冲、合谷、地仓、下关、翳风等,每个穴都能独当大任。一般只用其中一二穴。这里介绍最常用的穴位。
首选内颊车,即面颊部口腔内,正对颊车穴处,或当口腔咬合处。用针在患侧内颊车穴点刺八到十下,深度约 1分左右,使其自然出血,然后以温开水速潄口。每隔二日或三日1 次。面瘫多由风寒之邪侵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肝经在口内环口一周,口腔刺血能泻肝袪风活络,也能调治阳明经气(阳明经亦环口一周),经筋得以濡养,正气来复,逐邪外出,则面肌弛缓得以恢复。此为治口歪第一要法,疗效较毫针高出许多,患病早期治疗,往往二三次即愈。
口腔刺血有说以健侧为主,有说以患侧为主,以何处为准?其实临床面神经麻痹在健侧或患侧口腔刺血皆可。肝经绕口内一周,不论在健侧或患侧刺血,距离都很近,作用很快,但以患侧为佳。就是在病变一侧的口腔里面刺血。一般来讲口腔没有青筋也是可以照样点刺出血,在口腔内刺血不需要找青筋,把嘴巴张开在口腔两侧粘膜放血,放血位置相当于上下嘴唇闭合的地方,约在口唇内侧的中央,点刺出血,大概流个七、八滴的程度就可以了,刺完后用盐水漱口,消毒并加强肌肉拉力,疗效更佳。
一般针上巨虚穴或太冲穴。针太冲的理由是:面神经麻痹其部位与阳明经及肝经有关,肝经“连目系,”“下环唇内”,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太冲穴对于以眼眶周围及唇面为主的病变,皆有效果。《百症赋》说:太冲泻唇喎以速愈。太冲穴为肝(木)经俞穴,五行属土,为木经土穴,能疏肝袪风及调理脾胃大肠(肝与大肠通),而口唇恰为为大肠所过。本穴为肝经原穴,理气作用亦甚强。又肝主藏血,治风宜治血。太冲穴能舒肝理气,通络活血。血虚阴虚动风,本穴皆有效。面神经麻痹为经筋病,太冲为肝经穴,肝主筋能治疗筋病。透涌泉,则又有补水润木之功,疗效更佳。
针上巨虚的理由则是:《灵枢·经筋》篇说:足之阳明……筋急则口自为僻。手阳明大肠经:贯颊, 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足阳明胃经: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还唇,下交承浆。由此可知,手足阳明胃大肠经包围口唇;上巨虚为大肠经之下合穴,但位于胃经上,一穴而兼大肠及胃之穴性,而能兼治两经之病,《标幽赋》说:头有病而脚上针。以下治上,取此穴,经府皆治,疗效甚佳,争取早期治疗效果尤佳,几天以内即可口正眼闭,但若超过三个月以上才治疗,有时就需针至十次以上了。本穴配合足三里共享,疗效更为迅速。盖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胃与大肠之下合穴并用,两针加强力量更大。
文章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