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本是一代雄主,死后为何遭子孙嫌弃?牌位还差点儿被扔出太庙

明成祖朱棣算得上是古往今来最厉害的皇帝之一,创造了几个史无前例的纪录。第一,他以区区藩王身份就敢起兵造反,最后竟然还真的推翻朝廷,自己当上皇帝;第二,他创下了天子守国门的数量纪录,在位期间曾五次御驾亲征,在漠北痛击蒙古铁骑;第三,朱棣主持推动了大规模的航海运动,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综上所述,称明成祖朱棣为千古一帝也不为过。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么厉害的一位皇帝,死后也差点儿横遭劫难——在死后,其牌位差点儿被扔出太庙,最后还是他的儿子朱高炽替他挡枪,他才能幸免于难。这件事发生在嘉靖年间,也就是在朱棣驾崩一百余年之后。明世宗嘉靖皇帝,本身只是外地藩王之子,能够荣登大宝纯属是撞了大运。这事放在其他人身上,肯定是对先帝和太后敬谨如命、感恩涕零。

然而嘉靖皇帝朱厚熜却不按套路出牌,一上来就开始闹腾,不仅要把自己父亲的牌位放到太庙,还要封自己母亲为太后。可是按照规定,没做过皇帝的人不能进入太庙,朱厚熜之父朱祐杬只是个兴献王,压根没有资格进太庙。况且当时嘉靖皇帝是以明武宗朱厚照堂弟的身份继位,应该奉武宗朱厚照之父——明孝宗朱佑樘为皇考,兴献王朱祐杬就应该改尊为“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

然而嘉靖皇帝坚持要尊父亲为皇考,还要其牌位进太庙。朝中官员实在看不下去,就一直给这位新皇帝上折子,说这么做有违天伦纲常。不过嘉靖皇帝却是铁了心,对这些建议根本不理会。随着时间推移,群臣与嘉靖皇帝愈发对立,其分歧也越来越大,最终嘉靖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派锦衣卫将大臣处以廷杖,数十位大臣瞬时血溅当场,这就是著名的“大礼议之争”。老臣们到最后也怕了,只能无奈妥协,让嘉靖皇帝奉自己的父亲为皇考,奉明孝宗朱祐樘为皇伯考,这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九月,兴献王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其墓升格为明显陵。大臣虽然同意嘉靖皇帝将其父牌位放入太庙,但把谁的牌位拿出来又成了一大难题。自古就有“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的说法,也就是说,天子的太庙中只能放七位皇帝。其中开国之君是一定要在太庙的,剩下六位就要遵循“亲尽则祧”的原则。意思就是说,要按照与现任皇帝的亲疏关系进行排序,关系比较疏远的,其牌位就要移出太庙。

如果要把睿宗朱祐杬的牌位放进去,那势必就要拿一个出来,这时候就看谁的关系更硬了。首先,明太祖朱元璋的牌位那是不能碰的,那么和嘉靖皇帝亲缘关系最远的皇帝就是朱棣。正当嘉靖皇帝要对朱棣牌位动手时,朝中的文武百官又集体反对,甚至还有不少文臣哭得天昏地暗。想来也很正常,朱棣那是何等人物,动他的牌位无疑是在动摇大明的根基。为了“曲线救国”,众人决定从朱棣的谥号和庙号方面下手——按照礼法,庙号为“祖”的皇帝,其牌位不能移出太庙。朱棣死后的庙号本来是太宗,嘉靖皇帝在群臣的反复劝说下,才同意将其庙号改为“成祖”,才算是把牌位保了下来。嘉靖皇帝眼看着朱棣的牌位已经不给动了,那就只能动下一位——也就是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朱高炽做太子的时候很不受待见,即位以后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可以说是太庙中七个皇帝中“最软的柿子”。于是,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被丢出太庙,放在后殿的角落里。

就这样,嘉靖皇帝最终实现了把自己父亲供奉在太庙的心愿,把兴献王加封为“明睿宗”,在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进入太庙。不过明成祖朱棣虽然逃过了被移去太庙的命运,可他的儿子却没办法跟他一样幸运,惨被嘉靖皇帝父亲——也就是自己的四世孙所取代,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