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拳逢力必沉,逢沉必转

o尾闾翘【尾闾向前翘,臀向前送】,命门撑,腰口合【舌扺上鳄】意气通。一一翟维传
o郝式太极拳的球心在命门,命门是气势的中心,是尾骨和大椎整体运动的主宰,是气势旋转、阴阳变换的枢纽。一一韩和平
o内力其实就是在攻击时,调节全身的姿势和力量结构,使自己的攻击,能够融入全身的力量;在防守时,调节全身的姿势和力量结构,使自己承受的力量,从受力点扩展到全身。这就是整体和局部的转换。
o真正松开的目的并不是把劲都丢掉,是为了让全身各部位协调起来,更好地重新组合。比如发力时有向前伸的肌肉,也有向后的拉扯的肌肉,让你放松在发力的一瞬间再用力,就是尽可能的减少对抗肌的用力,如果有一百斤的力达到稍节还有八九十斤的力。
若非常紧张的话可能只剩下二三十斤的力了。就像电的损耗一样,在传导的过程中损耗掉了。
o练太极拳“肉是懒的,懒扎衣的名称已说明肉要懒,肉不能主动,不能以肉带动骨(有所谓骨肉分离之说)。” 一一郝少如
o肌肉要懒、要松,但是骨骼不能随之像散了架似的,反之,要有空的意识。即用意使骨骼漂浮起来,空如气球,轻灵无比。这是向上的一种感觉,与松沉入地是一上一下的对立关系。
o肌肉要松沉,骨骼要空漂。
o《拳论》讲: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
o逢力必沉,逢沉必转。
o棚劲是杨式太极运化所暗劲的根本,而靠劲则是杨式太极发放所有明劲的基础,只有将靠劲练好了,放到其他招式中,才能形成吐出各种太极整劲的明劲,必须练好靠劲才能练其他的劲力。
o杨式太极中,每式定式都是棉里裹铁、积柔成刚最后吐劲的那个动作,可以多多练习。
o弓步的后脚,不用时为虚,可以稍许弯曲;用时为实,接对方之劲力卸落地面时后脚伸直,发劲时后脚蹬地由实变虚,亦可伸直。一一董英杰
o太极拳的松功是一种修炼手段,“松”的目的不是实战时软塌塌、松懈懈、如一摊稀泥;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穿透力、击打力。这是太极拳初学者要明白的主要东西。一一陈雄
o只有松腰、松胯的身势下沉,脚底受力(不是僵滞长时间的受力,而是地面反座力前短时间的受力),膝盖不受力,才是松沉。一一陈雄
o太极拳的精髓就是练出松沉劲,脚下生根的松沉劲是基础劲,是底层劲,亦叫母劲,其他劲道都是由松沉劲展开生出。如身上无松沉劲而谈练整体劲,那是没用的空话。一一陈雄
o只有松腰塌胯,才能使身体中正的沉到脚底地面;只有沉到脚底,才能产生地面反座力;只有地面反座力,才能驱使身体由后坐势变为前弓势或由前弓势变为后坐势。与其说实脚是蹬地而起,倒不如说实脚是借助地面反座力而起。一一陈雄
o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
o松在太极拳中不是为松而松,松的目的是为了用,紧的用途就是一触即发,是刚劲。“松”在外表可以看见,“紧”在外不明显,主要是在内的意会。正所谓“柔中求刚,刚柔相济”。一一陈雄
o先练“落地生根”,后练“去除己根”,从“有根胜无根”到“无根胜有根”需要一段练习、体悟的过程。依本人愚见,部分人练了多年太极拳而“脚下无根”,这样何以接劲、化劲、发劲?是练法不对,;
但是练了多年太极拳仍停留在“落地生根”,就会有不自觉、或多或少的犯僵滞与犯顶抗,亦是练法不当,误解了桩功之根。太极技击名家杨少侯先生对此说:肢体不僵滞,不扎桩,实腿能转,虚腿能走、能踢。一一陈雄
o形成“人体浮力”的两大因素,一是向上的意识、意念,二是机体的伸缩紧张。有了这个认识,修炼松沉劲就有了目标和方向。其实修炼松沉劲的过程,就是改变两大因素,逐步减掉“人体浮力”的过程。练太极拳用减法,“人体浮力”彻底减掉了,松沉劲就练成了。一一耿向林
o松沉劲是太极拳最基本的劲,是行拳推手须臾不可离的劲,我把它称为四母劲(松沉劲、圆撑劲、换脚劲或称移换劲、螺旋劲)之一,或称四象之一。一一耿向林
o何为刚?在发劲时内外合一,将自己的力量发到击点即为刚。能将自己全部的力量发到击点就是刚劲的最高标准。一一罗名花
o丹田内转并非小腹内的脏腑如何转动,而是依靠意念引导内气鼓荡,使腹肌、腰肌之内的小腹(包括腰椎及小腹内的脏腑)形成一个万向轴心,通过它的鼓荡作用,使腰部在左右旋转、前后(上下)折叠运化时运动自如而有力,起到人体上下左右劲力运行的枢纽作用,既有八面支撑的力量,又有灵活的旋转。丹田内转的起点(导引入手处)在海底穴(会阴穴处),它的劲源在脚蹬地时大地的反弹力。一一罗名花
o采:手脚一合向下抓拿。
o松是太极换力性的过程。后天的力逐步换成先天的力。
o松了挨打是懈了,也就是没有通练松而生成新的东西 ,换句话也就是说性没练好 更没有定住。一一康伟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