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汽车断轴问题的解决方案

小商店还有少量作者签名版《从这里学NVH》系列图书可售,点击图片跳转

01

引言

近年来经常有汽车“断轴门”事件见诸新闻报道。汽车“断轴”是一个笼统的说法,通常断的并不是驱动半轴,而是连接车轮的悬架结构。悬架结构失效后,车轮就会发生大幅移位甚至完全掉落,驱动半轴也会脱落或者拔出,车辆会失去底盘支撑、动力传递与转向制动控制,车内乘员和车外行人都可能受到伤害。

图1 汽车“断轴门”事件

对于独立悬架,断轴主要表现是转向节断裂、摆臂球销断裂或拔出、摆臂本体断裂以及衬套脱落;对于扭力梁悬架,断轴主要表现为纵臂断裂。另外,转向球头销断裂和转向拉杆断裂也可以算作断轴事件。

图2 断轴的各种表现

02

断轴原因解析

设计缺陷、制造缺陷和使用不当都可能引发断轴事件。不过目前国内主流汽车制造厂商的品控能力尚可,因制造和装配问题导致断轴的几率并不大。断轴事件都是发生在比较恶劣的工况,悬架结构通常会受到碰撞冲击,所以某些汽车厂家倾向于将断轴的原因定为用户不合理使用。如果一款畅销车型仅仅发生过一两起断轴,尚可考虑归咎于用户滥用。但如果某车型接二连三出现断轴门事件,基本可以认定其在车辆设计上存在不合理之处。

造成车辆断轴隐患的设计缺陷有很多种,可以归纳为两类问题,其一是强度不足,其二是缓冲能力不足

目前的悬架分析与试验规范中,侧向力强度工况的载荷一般不超过2倍轮荷。按这种载荷水平进行强度设计,可以应对大部分常见情况。但车轮侧向撞击路沿这类工况下,悬架系统的瞬时受力可能远超过2倍轮荷,悬架结构有可能发生强度失效。

如果悬架结构设计时只保证了静强度,但未关注整个系统的变形缓冲能力,在冲击工况下仍然可能发生断轴问题。冲击工况本质是外界冲量作用导致车辆动量的改变(即车辆运动-静止-反弹的过程),而冲量是外力的时域积分。对于一定大小的冲量,如果结构能够产生较大的变形,则外力作用时间长,外力的峰值就会低,结构不容易被破坏。如果悬架结构设计的非常强壮刚硬,在侧向力作用下几乎不变形,则外力作用时间非常短,为产生同样大小的瞬时冲量,外力的峰值只能大幅提升,反而更容易出现断轴问题。

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无论是前悬架还是后悬架,都可能发生断轴问题。但近年来纯电动车的前轮断轴明显更为常见,主要原因有两个。

原因之一是设计悬架强度的依据是轮荷而不是整车重量。纯电车在车身底部加了动力电池,其车重远大于同级燃油车。但电动车的前轴荷相比燃油车增加并不明显,增加的车重主要集中在后轴。我们通常按照轮荷进行悬架强度设计,所以电动车的前悬架设计强度与同级燃油车大致相当。但是在过沟过坎、冲撞路沿这一类的冲击工况下,电动车的动量和动能远大于燃油车,电动车的前悬架受力更大,更容易发生破坏。

原因之二是纯电动车的悬架更倾向于使用轻质材料。对于电动车而言,结构轻量化不仅能降低能耗,还可以提升续航里程,所以电动车悬架大量使用轻质材料,如铝合金、镁合金、非金属增强材料等。这些轻质材料的拉伸强度并不差,甚至还高于钢材。但这些材料普遍存在拉延率偏低和冲击韧性不高的缺点,吸收冲击能量的能力较差,在碰撞和冲击工况下容易失效。

03

悬架侧向强度工况

侧向冲击路沿是最容易导致断轴的工况,如前述,2倍轮荷的侧向力载荷强度偏低,不能覆盖冲击工况。本文建议增加两个工况对悬架结构进行强度校核,具体描述如下。

1.侧向力标准工况

建立图3所示的整车动力学模型,车身固定,方向盘固定,单侧车轮接地点(考虑车轮的静力半径)施加力向内的侧向力,侧向力大小为4.0倍轮荷。

按照多体分解得到的接附点载荷,使用惯性释放方法,对悬架结构件进行线性静力分析,输出von Mises应力。

图3 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

仿真评价标准:所有悬架结构件的von Mises应力低于材料屈服极限。

试验评价标准:侧向力从0加载至4倍轮荷的整个过程中,加载点的力-位移曲线近似保持线性关系,卸载后车轮定位无明显变化(为节省篇幅,此处略掉具体的量化评价标准)。

2.侧向力极限工况

整车多体模型的约束和加载方式与标准工况相同,仅将侧向力载荷增加至5.5倍轮荷。利用多体分解的载荷,使用惯性释放方案,对各结构件进行静力分析,需要考虑材料的弹塑性。求解完毕后输出等效塑性应变。

仿真评价标准:结构件的等效塑性应变<0.2倍材料拉延率。

试验评价标准:结构件无肉眼可见裂纹,无明显残余变形,卸载后车轮定位角控制在一定范围(例如camber变化<1.0deg,toe变化<0.25deg)。

04

摆臂的缓冲能力设计

按照上述两个大载荷侧向力工况完成悬架强度设计后,还需进一步考虑悬架的侧向缓冲能力。悬架系统的衬套有一定缓冲作用,但其缓冲能力继续提升的空间不大。转向节和球销都是实心结构,很难发生变形,基本无法提供缓冲。钢板冲压拼焊的车轮理论上可以发生比较大的弹性和塑性变形,可惜中高端电动汽车都采用刚性大的铝合金车轮,而且车轮还需要达到要足够高的刚度、模态频率和耐久性,很难再设计缓冲特征。所以悬架的侧向缓冲能力主要依赖于摆臂结构。

摆臂缓冲能力的设计思路是,调整摆臂结构,必要时在摆臂上做出一定的弱化特征(如图4),使摆臂在侧向力达到一定数值时会发生折弯变形。侧向冲击工况下,摆臂发生折弯,侧向力就无法再继续提升,从而保证转向节和球销等不发生断裂或拔出。虽然摆臂产生了不可恢复的变形,但悬架支撑能力还在,车辆不至于完全失控。

图4 摆臂弱化特征设计

设计摆臂折弯强度时要考虑悬架部件的破坏次序。首先摆臂强度要达标,在5.5倍轮荷的侧向载荷下只允许有局部塑性变形,不能发生开裂或折弯。其次摆臂的强度不能高于转向节和转向球销,即侧向载荷增加到让摆臂折弯时,转向节不能断裂、球销不能断裂或者拔出。

摆臂的折弯形式也值得研究。图5展示了一种很好的设计思想,摆臂承受侧向载荷时,摆臂中部会向上拱起而不是向下弯曲,球销会由内倾变为外倾,球销所受轴向力就会由向外拉拔变成向内挤压,如图6所示。这样球头被拔出的可能性会进一步降低。

图5 摆臂折弯设计方案

图6 弯折变形导致球销轴线由内倾变为外倾

对于铸铝或者非金属材料的摆臂,因为材料的拉延率低,设计折弯特征时需要格外谨慎,要使折弯时的应变分布尽量均匀,防止局部应变过大导致断裂。一种比较好的思路是摆臂采用分体式设计,即钢制球头支架用螺栓或铆钉连接到摆臂本体,如图7。折弯特征在球头支架上体现,摆臂本体则只保证充分的刚强度,不进行弱化设计。钢制的球头支架很容易实现类似图6的向上拱起折弯形式,而且折弯后仅需更换新的球头,摆臂本体无需更换。

图7 分体式摆臂设计

05

球销拔出力和摆臂折弯载荷的匹配

我们要求摆臂既能抵抗5.5倍轮荷的侧向力,又要在转向节断裂、球销断裂和球头拔出之前弯折。转向节和球销本体的断裂强度高于摆臂折弯强度比较容易实现,只需对转向节和球销本体适当加强。设计的重点是如何合理匹配球头拔出力和摆臂折弯载荷。

首先调节整车多体模型的车轮上跳量,使球头销处于极限摆角(同样大小的侧向载荷作用下,球销处于极限摆角时所受轴向分力最大,球头最易拔出)。然后在单侧车轮接地点施加侧向力,调整侧向力的数值,使球销轴向受力恰好为球头拔出力,提取该状态下摆臂各接附点的载荷。最后将提取的载荷施加于摆臂,进行弹塑性分析。要求摆臂在载荷尚未施加至100%时就发生明显的折弯,如果摆臂未发生折弯,则需要对其进行局部弱化设计。

图8展示了一个摆臂折弯的设计计算案例。球销处于极限摆角位置,摆臂球头中心受到61KN的侧向载荷时,球销所受轴向分力达到拔出力25KN。我们在摆臂球头端附近进行了局部弱化,使摆臂在受到50KN侧向载荷时该部位发生弯折,加载曲线如图9。采用这样的设计,在恶劣的侧向冲击工况下,摆臂将发生折弯变形,避免球头被拔出。

图8 摆臂和球销的受力

图9 摆臂球头位置的侧向力-位移曲线

06

引言

要解决纯电动车的断轴问题,需要同步提升悬架结构件的侧向强度和侧向缓冲能力。悬架结构强度要充分,要求能够承受5.5倍轮荷的侧向载荷。缓冲能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摆臂的设计,在极限侧向力工况下,摆臂应在在球头拔出和其它悬架件断裂之前发生折弯变形。

在纯电动车悬架零部件选材时,不能只考虑屈服强度和拉伸强度,拉延率和冲击韧性也要纳入考虑范围。球头销必须使用锻造件,坚决避免铸造成型,慎用拉延率低的超高强钢;在成本允许的前提下,转向也可考虑由铸造改为锻造;冲压钢板的摆臂相比锻铝或铸铝摆臂,在抗冲击能力和成本方面优势巨大,虽然其重量偏大,仍可考虑选用。

本文只讨论了侧向力作用下断轴问题的解决方案,实际上纵向冲击(例如高速过坑过坎)也会导致断轴问题。解决纵向冲击断轴,可用类似的思路,一方面加强悬架结构静强度,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摆臂弱化设计来提升纵向缓冲能力。

转向球头销断裂和转向拉杆断裂也可以算作断轴的一种表现,它们的设计也要同时考虑静强度和缓冲能力。在某些冲击工况下,转向球头销和拉杆所受载荷会超过最大齿条力,所以我们要用更大的载荷进行强度校核。也要考虑破坏次序的问题,在拉杆推力作用下,转向拉杆应该在转向球头销断裂前先发生屈曲变形,保证在极限工况下转向系统“弯而不断”,车辆仍具备一定的转向控制能力。

致谢

我的两位好友,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的赵子曦和东风汽车技术中心的纪秀业,为本文提供了大量素材和思路,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者简介

王朋波,清华大学力学博士,汽车结构CAE分析专家。重庆市科协成员、《计算机辅助工程》期刊审稿人、交通运输部项目评审专家。专业领域为整车疲劳耐久/NVH/碰撞安全性能开发与仿真计算,车体结构优化与轻量化,CAE分析流程自动化等。王朋波私人微信:poplewan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