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崛起之英国三部曲之三:维多利亚,工业革命打造的新帝国

15世纪以来,因为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列强”。在这500年中,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日本9个大国先后崛起。

维多利亚女王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1837-1901),领土最多时达3300多万平方公里;工业生产能力超过全世界的总和,对外贸易额世界第一;自由主义逐渐被社会接受;'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成为国家正统学说;科学成果和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崇拜科学成为社会风尚;妇女尝试摆脱家庭束缚,寻找社会地位,兴起了妇女解放运动。

维多利亚女王1837年继时,英国正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被称为'英国的改革时代'。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的完成,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还冲击着旧有的经济社会制度。

为实现自由放任经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于1839年成立反谷物法联盟,掀起自由贸易运动。1846年谷物法和1854年《航海法》的废除标志自由贸易原则的胜利,英国进入自由资本主义的鼎盛期,从而开启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中期繁荣时代。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也发起宪章运动。宪章运动虽在50年代后逐渐衰微,但却开启了工人阶级争取政治权利的道路,其要求后来在议会改革中逐步实现,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使一部分工人获得了选举权,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则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这个时代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改革精神,它把英国推向了现代社会,它是英国历史上值得称颂的一个时代,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

一个新的帝国

追根溯源,英国的现代化历史非常漫长。1215年英国贵族与约翰王签署《大宪章》,就正式开启了英国现代转轨的大门。1750年,英国踏上工业革命征途以后,才真正成为现代化完善的典范国家。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前,并不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惊的伟大国家,虽然有显示出独霸世界的雄心,但是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渐次展开,英国展露出一个现代世界第一强国的面目。'

工业革命标志着有文字记录以来世界历史上最根本的一次人类生活转型。在某个短暂时期内,工业革命仅与一个国家即英国的历史相重合,因此,整个世界经济都以英国为基础或者围着英国转。这个国家由此上升到了足以影响并支配全球的位置,这是任何规模相当的国家此前或此后从未达到的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恐怕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望其项背。

史学界曾有过这样的说,描述当年的英国:

世上唯一的工厂、唯一的大规模进出口国、唯一的货运国、唯一的帝国主义者、几乎唯一的外国投资方,而且因此也是世界唯一的海军强权、唯一拥有真正世界政策的国家。这种垄断地位很大程度上得自开路先锋的独行无双,既然不存在其他拓荒者,英国便是开天辟地的主人。

这段话点出了理解英国工业革命与英国崛起的几个关键点: 一是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根本的一次生活方式的转变。注意,这场革命并不仅仅是一般所谓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已,而是人类总体生活方式的改变。二是英国在工业革命上独领风骚,具有令世人瞩目的 '唯一性'。注意,这场革命并不是诸国同行、共襄盛举的产物。三是英国凭借工业革命的成功,绝对称雄世界。注意,即便是后起诸工业强国,也无法重演英国这一示范世界的现代壮举。

这就大大地激发了人们探幽索微的兴趣: 英国何以在芸芸诸国中脱颖而出,以工业革命打造出一个全新帝国?

在英国自身历史演进的视角看,仅就财富的生产方式及与其适配的生活方式而言,1750年前的英国与其他所有国家的差别,并不是那么巨大。但英国以工业革命而率先崛起的独特性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因为英国的旧制度已经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当时英国对工业发展具有实际的需要、孕育新制度的大革命的风险得到管控,让英国足以将 '简单的'工业技术革命引入社会生产进程。英国旧制度的灵活性来自两次革命对当权者的规训,而发达的商业传统对工业技术革命具有内在需要,广泛散布在农村的工业消解了公众革命的热望,以至于工业利益能够左右政府的政策。在18世纪晚期,英国,而不是此外任何一个国家,之所以发生工业革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对英国的工业革命,不能用气候、地理、人口的生物变化或其他外在因素来解释,也不能用偶然因素或纯粹的政治因素来分析。以英国已经具备的诸社会条件来看,它确实在这个时期完全可以为'廉价并简单'的工业革命提供足够动力。尤其关键的是,在英国这个特定时期,发达的私营经济成为工业革命的强劲推动力量。正是他们在牟利与创新之间的勉力探索,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食品工业与纺织工业的激烈竞争,采煤业的急速扩展,成为这次工业革命的龙头。大量增加的工业产品需要市场,而英国恰好以两种手段为新兴的工业革命产出的产品提供了市场: '一是夺取其他诸多国家的出口市场; 二是通过政治或准政治的战争和殖民方式,摧毁特定国家内部的国内竞争',英国的一切政策都为之开道,即使是战争,目的都在商业。在那个绝对容不下两个工业国家的世界经济体中,英国脱颖而出,就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汇成英国工业革命洪流的,并不是今天传奇式说法的高技术与大工业。18世纪晚期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知识与技术能力远未引领工业发展,甚至两者还为工商业者所排斥。但正是由于实业家和熟练工感觉对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业革命可望且可及,才让这次革命生龙活虎般展现出来。但低技术含量的工业革命毕竟是一场撼天动地的变革,因为那'代表了一种新的人际经济关系、一种新的生产体制、一种新的生活节奏、一个新的社会、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出现了根本变化、精细的分工与合作生产机制浮现、机器产出了远比农业时代要多的产品和更快的生活节奏、权贵的优裕生活与底层的紧张状态相形而在、之前所无的大城市环境应运而生,旧时代的一切都无法在这个时代帮助人们安度困境。曾经主导经济行动的农业,彻底丧失了它的引导作用,一个新的工业社会应运而生。

工业的内生力量首先改变了英国的面貌,同时也改变了英国的世界地位和世界政经版图。前述英国所有的种种'唯一',正是新帝国特性的集中体现。这些唯一,完全足够显示新帝国的状态,展示出所有其他国家无以期望的、让世界臣服的帝国能量。

新帝国的新能量

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强大动力而崛起的英国,是一个不同于旧帝国的新帝国。这一'新'的特质,可以明确归纳为——受现代工业强力驱动的英国,成为三重意义上的新帝国:一是有形意义上的帝国,这就是'帝国领地',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 '日不落帝国';二是半有形意义上的帝国,也就是一切落后于英国、不得不与英国进行'自由贸易'的势力范围;三是无形意义上的帝国,即以资本与技术支撑的霸权能量。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之所以被称为'新'帝国,自然是因为它具有与古典帝国相当不同的构造特质。

一方面,在它不只是简单的攻城掠地,诉诸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势力范围,并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对被征服者进行强制统治。这可以从不列颠进入与退出殖民地的两个方面得到理解: 使用战争手段强抢别国领土,是所有早期殖民者共同的暴戾性表现。但英国情况稍有特殊——殖民当局与殖民者之间对殖民地人民的态度有所不同。譬如在北美殖民地,英当局对土著居民的 '友善'态度明显要超过殖民者。在英帝国退出殖民地的时候,大多没有诉诸残暴的流血战争。在愈近晚期退出殖民地的举措上,愈是体现出这一特点:北美独立还发生了短期战争,到印度独立时'非暴力反抗'成为主要动力,今日苏格兰脱英与否则依靠全民公决。这是新帝国之'新'的一个重要表现。可见,超越单纯的暴力征服,成为新旧帝国最重要的分水岭。

另一方面,在它不只是单方面实现帝国自身的强盛目标,而同时对被征服者和整个世界的发展发挥出积极作用。不列颠新帝国崛起之时,它是一个单元帝国,其他国家的实力难以望其项背。在此之前,西班牙与葡萄牙也曾以跨国征服冲动掀起了现代帝国建构的帷幕,但因为两国较为单纯的掠夺行为,并没能成就现代新帝国奇迹。荷兰以其商业目的建构帝国,惜乎迅速败于英国而未能完型。唯独英国崛起为现代新帝国,'工业化借单元'自由主义'世界经济、一度依赖某个领先国家这样的形式而降临,这很可能也是势所必然。那个领先国家就是英国,就此而言,英国在历史上独一无二。'这种独一无二性,源自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就是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旧帝国完全无法带给人类以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国际关系,这就让新帝国的现代特性鲜明凸现出来。

这个新帝国,一方面自身的工业实力足够强大,除开前面所列举的几个'唯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鼎盛时期,'英国生产了约占世界总量三分之二的煤、约一半的铁、七分之五的钢、约一半的棉布 ( 限商业化产量)、四成的金属器件 ( 按价值论) 。'另一方面,基于它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成为其他国家发展的示范者。'就工业化国家而言,它们的发展进程基本上是英国工业革命及其技术基础的延伸。就初级产品生产国而言,它们被卷入了全球运输体系的建设进程,新的交通体系以铁路及日益轮船化的新式海运为基础,使得经济开发的地区和各式各样的矿区能够跟世界上城市化与工业化地区的市场连结起来。'

更为关键的是,正是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由于现代国家的物质基础夯实得是如此扎实,以至于回归传统的任何想象都变得相当好笑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衍生出一种新的社会理念,社会政治整合的效果也今非昔比: 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缓和了,合作增加了,颠覆性的社会政治冲动逐渐冷却下来,社会政治制度或国家基本架构的稳定性得到根本保障——'重要的是,人们发现,资本主义并非一场临时灾难,相反是能促成某些改善的一个恒久制度。这种认识改变了大家斗争的目标,于是,不再有社会主义者在那里幻想着某个新社会。'

尤其重要的是,新帝国的国家行为逻辑,成为其他国家行为的楷模,各国纷纷模仿不列颠帝国的建国模式,并且以期创造性模仿的仿真度高低,呈现出国家建构的成效大小: 那些愈是能够在国家建构中秉持不列颠建国原则,同时结合本国情况加以创新的国家,就愈是有希望步入现代国家行列,反之则上演建国悲剧。这可能是旧帝国全然无法呈现的国家建构状态。

新的浪潮

新帝国的降临,尤其是通过国际贸易展现的强大国家实力,既是对其他国家的有形示范,也是对其他国家的无形号召。

就有形示范来看,新帝国的发展态势,本身就是一个像层层涟漪外推的扩散过程。由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既需要从殖民地获取原材料,又需要世界市场来销售终端产品,因此必然推动商业革命。否则,这场革命产出的巨量商品,就会因为没有销路,也就无法为工业革命提供绵绵不绝的动力。因此,工业革命势必与商业革命相伴随。真正的国际贸易时代的到来,便是不列颠新帝国一力推动的产物。而不列颠新帝国在崛起和后续的发展中,对国际贸易的明显依赖,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英国的工业革命催生了两个市场,一是相对发达国家的市场,一是绝对落后国家的市场。前者主要发挥销售终端产品的功能,从而保证英国现代工业产品的广阔市场;后者主要发挥原料市场的功能,以之保障英国现代工业从原料到生产再到销售的生产链条。两者缺一不可。当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原料供给与产品销售,其实都是打通的,这里只不过是要强调其侧重点而已。不过,两个有着不同侧重点的市场,对工业革命的走势确实发挥了相当不同的作用。产品市场的连带作用主要是同时启动了欧美的工业化进程,原料市场则主要生成了依附性发展的世界体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或者说工业革命的新一波浪潮,乃是欧美各国争相效法英国的一场剧烈竞争。这一波工业革命的总体特征,不同于第一次或第一波以纺织业为龙头的低技术工业革命。'这一新阶段以资本货物行业为基础,立足于煤炭和钢铁。纺织工业发展的危机时代正好是煤与铁取得突破的时代,也是铁路建设的时代。'相比而言,这一波工业革命的国别特点,一是不再由一个国家独领风骚,二是多个工业化国家迅速崛起。尤其是美国、德国与日本的崛起,甚至拉开了英国与之相比的工业发展差距。

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不列颠新帝国的一强独霸,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则造就了一个诸强并立的局面。这场以铁路建设为标志的高阶工业革命,英国在起始阶段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铁路的修筑、钢铁业的发达、资本的国际流动,都显示了英国前次工业革命集聚的实力。但这一轮新浪潮,英国已不能独领风骚,而是各国百花齐放。欧洲大陆尝试工业化的诸国,一方面在工业技术上拼力前行,从轻工业的工业化过渡到重工业的工业化;另一方面在工业企业的组织方式上超越英国,形成了有利于大工业发展的托拉斯等组织形式。

英国不得不努力适应新的发展局面,但是谈何容易。首先,英国人习惯于享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尽管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之际,英国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举措,力求赶上工业革命的步伐。但因为英国社会将什么东西都伪装成传统的习惯,趋近于守成的社会心理远远无法适应急速演变的工业化需要。加之第一次工业革命积累的大量资本,在投向海外之后,收到了良好的投资回报,这也让英国人习惯于坐收资本红利,技术创新的动力相形下降。其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化陷入了第一次'大萧条'之中。英国的相对滞后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更是加剧了工业国之间的恶性竞争。帝国丛生,让英国优势不再。而且,英国安享其成的社会习气逐渐弥漫开来,英国不再有第一次工业革命那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英国仅剩一条大道可走,那就是从经济上征服世界上那些迄今未加开发的地区,换言之,走帝国主义道路。这是英国的一条传统道路,不过,其他竞相逐鹿的列强如今也在走这条路。'

于是,一个帝国主义时代降临了。帝国行径不仅有攻城略地的传统方式,也有一国或国际财团接管弱国的财经管理举措,还有以投资方式争夺利益的现代方略。这些有形、半有形和无形的帝国主义行径,将世界推向一个被工业强国任意宰割的境地。列强之间的无度竞争,将各个工业国家的政府卷进了经济利益的争夺之中,列强之间诉诸战争的方式解决争执的风险日益增强。

世界大战就此与工业革命、国际竞争联系在一起。

老白说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绝对领先优势,造就了全新的英国。但是,当工业革命的浪潮波及世界时,英国的竞争对手也出现了。到19世纪晚期,英国仅能维持工业大国之一的地位,与美国和德国平分工业强国天下而三国鼎立。美国、德国与日本的迅速崛起中,英国的工业革命优势逐渐丧失。英国的兴衰,真是个成也工业革命、败也工业革命的过程。

英国国家地位的现代变化轨迹告诉人们,一旦以稳定著称的农业社会进入工业革命的创新轨道,一个国家只有按照不断创新的工业革命逻辑向前推进,如果试图停顿下来安然享受之前工业革命的成果,它就会被工业革命的不断创新逻辑无情淘汰。这就是霍布斯鲍姆指出的,'一个全盘工业化的工业经济体意味着开弓没有回头箭,至少工业化将持续往前推进'。一个国家,面对全盘工业化的进程,推进有力,就持续领先; 推进无力,便迅速落伍。

英国首尝工业革命的甜头,但也势必首尝落后于工业革命步伐的苦果。这一跌落的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


码字不易,你觉得本篇有益,请关注@西域长史老白。

老白期待你的点赞和转发,并热切期盼与你在评论区相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