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失泰斗 杜鹃泣近芳
【追思】
作者:张正贵(国家京剧院创作中心副主任、编剧)
4月17日傍晚,我在书桌前写东西,不知何故,突然想与杜近芳先生通个电话。拨通电话后,得知先生精神好转,随即与她视频。手机屏中的杜先生面容浮肿憔悴,斜躺在病床上,看见我后有点激动,嘴里发出我始终没听懂的声音。为了不让老人家太劳累,我说了几句安慰的话就挂了。谁料,这短暂的一面竟成永诀!几个小时之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粹京剧奋斗一生并取得辉煌卓越成就的杜近芳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悲痛难抑,提笔写道:“梨园失泰斗艺魂永驻素贞望断香君情,杜鹃泣近芳后学承志英台哭祭瑶环心。”
杜近芳资料图片
杜近芳幼承家学,转益多师,12岁拜在京剧“四大名旦”的老师、被誉为“通天教主”的王瑶卿门下,深得王师真传。16岁的她就与京剧“四大须生”中的谭富英、杨宝森两位巨擘生旦谐唱,同台献艺。17岁就已经自行挑班,挂头牌领衔,遍演大江南北,广受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杜近芳拜京剧大师梅兰芳为师,艺事大进,成为梅派艺术的主要传人。加入国家级京剧院团后,她塑造出的《白蛇传》中的“白素贞”、《谢瑶环》中的“谢瑶环”、《柳荫记》中的“祝英台”、《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白毛女》中的“喜儿”、《红色娘子军》中的“吴清华”等多个艺术形象,光彩夺目,家喻户晓。她曾荣获第二届“金唱片奖”,文化部授予的“第三届造型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的“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她与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并称为中国京剧院(现国家京剧院)的“李、袁、叶、杜”四大头牌,是国家京剧院的开院元勋和艺术风格的奠基者之一。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的杜近芳在八十余载的艺术生涯中,善于继承、精于借鉴、勇于创新,创演了几十部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和整理改编传统戏,塑造了大量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舞台艺术形象,形成了鲜明的、独树一帜的具有古典美、时代感和凸显女性美特点的“杜氏”表演艺术风格,委婉幽柔,端庄雅气,清新别致,性格鲜明,大大丰富了旦角表演艺术的内涵和表达方式,拓展了京剧的表现领域,促进和影响了京剧乃至其他戏曲剧种的创新变化,为戏曲、京剧艺术的继承发展和推陈出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杜近芳曾多次作为中国艺术团的主要成员,出访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55年,她在西欧演出的《白蛇传·断桥》引起轰动,并应邀在英国伦敦拍摄了《霸王别姬》舞台电影片。1956年,她在拉美四国演出的《霸王别姬》中“虞姬”的角色被当地媒体誉为“东方皇后”。1957年,她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荣获两枚金质奖章和一枚银质奖章。1960年,她访演美洲四国时,亲身见证了我国与古巴建交。她曾担任对外友协理事和中拉友协、中日友协、中法友协、中古友协理事,为推动中国京剧艺术走向世界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
六年前,我开始与杜先生合作她的口述自传。2019年,30余万字、200余幅图片的《杜近芳口述实录》历时五载,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著作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杜先生对京剧艺术独到而深刻、博学而专精的剖析与理解,让人如入宝山、大开眼界。近距离的接触又让我感到杜先生是一位极其纯粹的艺术大家,充满了真性情、热衷肠,疾恶如仇而又童心未泯。几年来,她娓娓道出的八十余载人生与事业、生命与艺术、个人与国家的际遇历程,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了我。
这两年,杜先生长期住院,又适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们只能通过视频或电话联系。就在我为她撰著的《国韵瑰宝·杜近芳卷》进入最后出版程序之际,杜先生病情急转直下。我赶紧给书的小样拍照,并通过微信发给她。杜先生认认真真地看了两遍,与我通话时止不住地抽泣,哽咽地说:“感谢您,有了这两本书,我死可瞑目矣!”
王门立雪,英灵随鹤,凌霄邀演白毛女;薪继梅韵,懿德化风,人间长歌娘子军。4月23日,首都各界人士在八宝山告别了这位京剧大师。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3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