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非肿瘤性肿块
体表非肿瘤性肿块是指病变具有肿块的特点,但它不是肿瘤。本节论述的浅表肿物,
是指肉眼看得见的,或经过简单的触诊即能诊断的体表局限性肿块。它们多数是独立性
的疾病,也有一些是全身性疾患的一个表现。
体表非肿瘤性肿块就病变性质来说,包括了炎症、发育异常、增生或退行性变,还
包括外伤、寄生虫、过敏、代谢障碍及其他不明原因所致的肿块性疾病。因此,体表非
肿瘤性肿块,是中医外科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疾病。本着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本章辟专
节讨论体表肿块,着重论述感染性结节、囊虫病、胸与腹壁结核、局限性骨化性肌炎、慢
性滑囊炎、痛风石等。
中医古文献没有特指体表非肿瘤性肿块的论述,而散载于瘿瘤疾病之中,如中医外
科文献中所记载的“结核”、“发瘤”、“蛔虫瘤”、“蛆瘤”、“虱瘤”等,有的可能属于体
表非肿瘤性肿块,可以作为我们整理和发掘体表非肿瘤性肿块的借鉴。
[病因病机]
体表非肿瘤性肿块大多表现为局限性增生积聚性的肿块,它们多为阴邪或半阴半阳
之邪淤滞而致,既有淤滞增生的形态,又有气滞血瘀的病理产物。
1 湿热滞结 湿热之邪滞结于体表,阻塞气机,湿热与瘀血、浊气互结,而形成局
限性肿块。湿热滞结亦可化毒,使滞结更甚。
2 虫湿蕴阻 指感染了猪绦虫及其他寄生虫卵或幼虫,随血液运行停留或寄生于人
体体表组织而形成肿块。虫多挟湿,虫湿蕴阻,局部经络不通,淤滞结聚而成肿块。
3 寒痰结聚 素体阳气亏损,以致不能抗御寒痰湿浊之邪,结于胸壁、腹壁及其他
部位而成局限性的肿块.或因外伤,寒痰湿邪乘虚入侵与瘀血互结而成硬质肿块。
4 风湿热结 因肝脾功能失调,内生风湿热邪,循经外达于关节等处,加之复感风
寒湿热之邪,使局部滞结更甚。若以热邪为主,或蕴化热毒,则红肿热痛,肿块结硬;若
寒湿为主,则以结硬疼痛为主。
(辨病)
1临床表现 '
1.1 感染性结节 是由于局限性感染而形成的结节状肿块。可见于各种年龄。发病
隐袭,没有明显的感染史。软组织肿物可发生在各种层次中,大小为1~3cm不等。肿物
局限,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尚可。
1.2 囊虫病 本病是链状绦虫(猪绦虫)的幼虫一一囊尾蚴寄生在人体各组织所引
起的肿块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下结节,数目可多可少,多则可达数百个。多分布在躯
干部及头部。结节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在0.5~2cm不等。质地较硬,可活动,没有疼
痛及压痛.表面皮肤颜色正常。结节可分批出现,有的可自行消失。如伴有脑囊虫病和
眼囊虫病,可有癫痫,视力下降,神经系统的其他症状和眼部炎症等表现。
1.3 胸壁结核和腹壁结核
1.3。1 胸壁结核 多由于结核菌从肺或胸膜的原发病灶侵入胸壁所致。
患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年人为多。好发于胸壁的前侧。病人多有肺或胸膜结
核的病史,也常见有全身结核病的中毒症状。局部在早期没有症状,形成脓肿后则在胸
壁上呈现局限性的肿块,肿块常呈半球状的隆起,界限清楚,多无压痛或轻度压痛。有
明显的波动感。表面皮肤无红热现象。如病情继续发展,则脓肿渐渐增大,表面皮肤呈
暗红色、变薄,最后穿破、溢脓,形成窦道。
1.3。2 腹壁结核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较多。部分病例有结核的中毒症
状。主要表现为局部出现无痛性、缓慢地、进行性增大的肿物,呈椭圆形或圆形,大部
分如鸡蛋大。肿块常略突出,境界不清,摸不清边缘,不活动。皮肤颜色正常。肿物呈
囊性感,穿刺可得结核性脓液.肿物无压痛。
1。4 局限性骨化性肌炎 本病是发生在软组织的一种肿瘤样病变。其发生与外伤有
关。好发于青年男性.以易受损伤的股四头肌、股内收肌、上臂肌肉最常见。病变开始
时,局部常有疼痛,深处有边界不清的肿块,伴有温度升高及关节功能障碍。经过2—6
个月的活跃生长以后,肿块变坚实,界限清楚,而疼痛则逐渐消失。有的可以逐渐消退
或整个病灶完全骨化,最后表现与骨软骨瘤相似。
1。5 慢性滑囊炎 滑囊又称滑膜囊或粘液囊,其数目与分布和人的活动有密切关
系。有些部位是人人都有的,称恒定滑囊,如肩峰下滑囊、髌前滑囊等。更多的则是在
生后为了适应活动的需要而继发的,称为附加滑囊,如跟腱后滑囊等。
慢性滑囊炎造成滑囊积液和局部疼痛,是最常见的体表肿物之一。肿物逐渐增大或
偶尔发现,也可在外伤后发现。囊肿的硬度与囊内压力有关,压力大的则较硬,界限清
楚,较多见;反之则柔软,界限欠清晰.肿物有囊性感,无压痛,但常可因为摩擦、加
压而出现疼痛或加重,为酸性或胀性痛。另外,常可见到滑囊炎的发病因素,如发生外
伤、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局部骨突较大或畸形、局部经常受到挤压或摩擦等。
1.6 痛风石 痛风石是尿酸盐等沉积在关节及其附近组织而形成。好发于中年以上
的男性。
本病主要表现为一种忽好忽犯、有急性症状的慢性无菌性关节炎,以趾跖关节最多,
其次为踝、手腕、膝、肘以及足部其他关节。多在夜间突然感趾跖关节剧痛,局部红肿、
发热、压痛及感觉过敏,也可伴有全身发热、头痛、心悸等症状。这种症状历时数日或
数周后逐渐消退,关节活动尚可恢复。此后数月或数年后再出现或再度多次发作。当尿
酸盐沉积增多,发作逐渐频繁,波及的关节逐渐增多,发作后肿胀也不会全消.即转入
慢性期而有关节肥大、畸形、僵硬、活动受限等慢性关节炎表现.
痛风石是痛风的症状之一。为关节附近局部一结节,质硬,无压痛,皮色正常。当
结石增大时,表面皮肤可变薄、破溃,形成漏管,不易愈合而排出粉笔末状的尿盐结晶。
此外还可伴尿路结石、肾功能损害、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表现。
2 诊断要点 。
2.1 感染性结节
2.1。1 有化脓性感染病史。
2。1.2 病理切片镜检,为纤维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巨噬细胞组成的肉芽结构.
2.2 囊虫病
2.2.1 结节肿块主要分布躯干及头部.
2。2.2 可结合脑部、眼部症状综合分析.
2.2.3 可进行活检术证实。
2.3 胸、腹壁结核
2.3.1 根据临床特点诊断。
2.3.2 X线摄片可显示胸、腹壁软组织、肋骨及胸骨的破坏情况。
2.4 局限性骨化性肌炎
2。4.1 有肌肉外伤病史。
2.4.2 局部X线片检查,可见致密的骨化性团块。
2.5 慢性滑囊炎
2。5.1 有外伤、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病史。
2。5.2 穿刺抽液,可抽出粘性液体。
2.6 痛风石
2。6.1 疼痛性肿块出现在关节附近。
2.6.2 血尿酸盐测定可浓度上升,在6mg%以上。
3 鉴别诊断
3.1 脂肪瘤 好发于皮下,单发或多发,通常为扁圆形或圆形,质地柔软,无全身
性症状.
3。2 神经纤维瘤病 有家族史,肿物大小不等,质软,有的有蒂,表皮有咖啡色斑。
3.3 滑膜瘤 多发于小关节附近,生长缓慢,病变较小,为圆形、椭圆形或结节状,
边界清楚,质地坚韧。多发于指、趾、腕、踝关节,右侧多于左侧。
3。4 韧带样纤维瘤 好发于多产妇的腹壁筋膜及肌肉内。30----40岁发病最多,为一
个发展缓慢的肿块,质硬表面光滑,边界清,大小直径在3~8cm,一般无疼痛。
[辨证]
1 湿热滞结证 肿块的发生与曾经有过化脓性感染有关,或没有明显的感染史.肿
块无压痛或轻度压痛,肿块皮肤微红或暗红,质地较坚硬,表面不光滑,肿块与周围有
轻度粘连但尚可活动。可伴有纳减或脘腹胀满、便溏,舌苔微黄腻,舌质淡红,脉细数。
2 虫湿蕴阻证 皮下结节,数目可多可少,生长在躯干部及头部,为圆形或卵圆形
结节,结节可分批地出现,有的可自行消退,有的可伴有虫扰心神的癫狂症,有的可出
现虫毒内耗肝血,而视力下降;可伴烦躁、胸胁作胀、纳差,或嗜食生米等症。舌苔微
黄,舌质红,脉弦滑。
3 寒痰结聚证 肿块发生于胸部或腹部或其他部位,局部出现无痛性肿块,缓慢地、
进行性地增大。表面皮肤无红热现象。可伴有畏寒,舌苔白,舌质淡红,脉细.病情继
续发展,则肿块寒化为热,而肿块皮肤暗红,微热,有波动感,以致穿破溢脓,形成窦
道。 .
另一类是四肢肌肉因外伤后,肿胀疼痛,并且受伤肿痛之肌肉逐渐温度升高,疼痛
加剧,此种瘀滞化热证,在感受寒痰湿邪后,因寒邪收敛凝滞,而肿块缩小,变得很坚
实,局部肤温下降,疼痛消失,功能活动障碍。舌苔白腻,舌质淡而有瘀斑,脉沉涩。
4 风湿热滞证 主要表现为关节部位肿胀疼痛,肿块结聚较硬,也有的软而有囊性
感.若风热为主,或风湿热蕴化热,则红肿热痛;若风湿为主,则暗红肿痛不热或单纯
肿痛而皮色不变。病证可波及多个关节而有游走倾向。若以湿邪为主则固定于某些关节,
并湿滞成石.本病证可伴关节变形、僵硬,活动受限。舌苔微黄或黄腻、白腻,舌质淡
红,脉浮数或弦细数。 '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
1。1。工 湿热滞结证 治宜理湿解毒化瘀。方选平胃散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常用药物
有苍术、厚朴、银花、白芷、当归、赤芍、川贝母、天花粉、穿山甲、皂刺、黄柏、全
蝎、土鳖虫等。
1.1.2 虫湿蕴阻证 治宜杀虫理湿化瘀。方选乌梅汤加减。常用药物有乌梅、百部、
细辛、干姜、花椒、甘草、川栋子、芜荑、槟榔、苍术、土茯苓、车前子、香附、赤芍、
茜草等。
1。1.3 寒痰结聚证 治宜散寒祛痰化瘀。方选阳和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鹿角霜、麻
黄、白芥子、肉桂、桂枝、猫爪草、穿山甲、浙贝母、橘核、土鳖虫、槐木、鬼箭羽、当
归、莪术、红花、桃仁、香附等。
1。1.4 风湿热滞证 治宜疏风清热,利湿化瘀。方选祁茜汤(经验方)。常用药物
有祁蛇、茜草、虎杖、制川乌、制草乌、防风、稀莶草、苍术、蚕沙、防己、赤小豆、天
花粉、板蓝根、忍冬藤、秦艽、茜草、大活血、鸡血藤、白花蛇舌草等。
1.2成药、验方
1.2.1 新癀片,每次4片,每日3次。
1.2.2 大活络丸,每次l丸,每日2次.
1.2.3 散结灵片,每次4片,每日2次。 … .
1。2.4 跌打丸,每次1丸,每日2次。
1.2.5 感染性结节验方:七叶一枝花15g,萆藓15g,橘核20g,莪术lOg。每日l
剂,煎2次服。
1。2。6 囊虫病验方 芜荑lOg,槟榔6g。每日工剂,连服15天。
工。2.7 胸、腹壁结核验方 猫爪草lOg,稀莶草15g,九香虫15g.全蝎3g.每日
1剂,连服工5天。
1。2。8 鳖甲lOg,穿山甲6g,钻骨龙20g,皂刺15g.每日1剂,煎2次服。
1.2。9 慢性滑囊炎验方 苍术15g、十大功劳15g,千斤拔log,菝葜20g。每日l
剂,水煎2次服。
1。2。10 痛风石验方 阿胶lOg,鸡血藤20g,鸡内金15g。水煎服,每日1剂。
2 外治法
2。1 感染性结节,用紫金锭研末醋调外搽。
2.2 囊虫病用二味拔毒散以醋调外搽。
2。3 胸、腹壁结核,冲和散或冲和油膏外敷。
2.4 骨化性肌炎,金荞麦根粉以醋蜜各半调敷,或用落得打根捣烂外敷。
2.5 慢性滑囊炎用麝香壮骨膏或阳和解凝膏,掺山柰粉少许贴局部。
2.6 痛风石用冲和散或冲和油膏外敷。
3手术及注射治疗
3。1 感染性结节、囊虫病可采用手术方法摘除。痛风石很明显亦可手术取石。
3.2 慢性滑囊炎可应用醋酸泼尼松和利多卡因各半混和,进行局部封闭性注射治
疗。
[预防与护理]
1 彻底治疗化脓性炎症,以避免形成感染性结节。
2 注意饮食卫生,以防囊虫病发生。
3 正确治疗原发性结核病。
4 肌肉组织受伤,应辨证施治活血化瘀药物,以彻底消除瘀血对肌肉组织的刺激。
5 痛风患者可食猪脚等胶粘性食物。
[古籍选粹]
《疡医大全。卷之十八》 张仲景曰:人有手臂生疮,变成大块,更有肚上生疮,结
成顽块,终年不去者,或如拳头大者,必须用刀割去,人必晕绝,不可学也。止用小刀
略破其皮一分后,以化毒丹敷之,必流水不止,急用煎方治之,方用人参、黄芪各二两,
生甘草、薏米仁各五两,白芥子三钱。水煎服。2剂即消尽其水,而人绝无惫色,此内外
双治之法。然此方之妙,乃补其本源之气,又利水而不走其气。刺其孔而出水。未免大
伤元气,今补其气,又何惧水之尽出哉?此方之所以奇也,妙也。
《疡医大全.卷之十八》 刘河间曰:结核者,乃火气热甚,则郁结坚硬如果中核也。
不须溃发,但热包散则自消。
朱丹溪曰:结核在颈,在臂,在身,皮里膜外,不红不肿,不硬不痛,多是痰注作
核不散,当问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后,用药散核。又曰:结核在颈项,用白僵蚕,炒大
黄酒浸、青黛,胆南星各等分,蜜丸噙化。核在下颏,用二陈汤加酒炒大黄、柴胡、桔
梗、连翘。核在臂,二陈汤加连翘、防风、川芎、酒芩、苍术、皂角针、白僵蚕、麝香,
行太阴厥阴之积痰,使结核自消甚捷。风热结核,用大连翘饮加白僵蚕、牛蒡子。如风
核以去风消核散常服之。又曰:凡一切风核疼痛,用大荞麦根、胡芦根磨末,半泔半醋
暖涂之。
[现代研究]
1病因病理研究
1。1 感染性结节 本病是化脓性感染的一种。细菌经血行播散,或栓塞于一支小动
脉中,或在肌肉内而形成一个小脓肿.脓液可被吸收而形成一个肉芽组织结节,也可被
包裹为小脓肿。
l。2 囊虫病 本病是链状绦虫(猪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各组织所引起的疾病。
此幼虫又称囊尾蚴,常被宿虫所形成的包囊所包绕,并且永远停留在这种状态而不能再
发育,这叫做囊虫病。 。
1。3 胸壁、腹壁结核 感染途径可由淋巴引流、直接蔓延、血行播散等引起。无论
结核感染由哪一种途径侵入胸壁,到了晚期,病变扩大,胸、腹壁各层都会受到破坏;可
发生干酪样坏死,以后液化为脓液。
1.4 骨化性肌炎 肌肉受到损伤是重要因素,即使没有外伤史者也不能排除有被忽
略的轻伤.病变内骨质的形成,可能由于移位的骨膜,也可能由未分化的纤维母细胞转
变为骨母细胞而来。
1。5 慢性滑囊炎 它以肿物的形式出现,不化脓。就病因来说,以长期慢性反复或
持续性挤压和磨擦的刺激,外伤为多见,也见于类风湿和痛风。其病理变化主要是囊壁
的改变,可见其水肿,增厚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或滑膜呈绒毛状增生,粘液分泌增加而造
成囊内积液。
1.6 痛风石 发病机制中主要环节是尿酸代谢失常所引起血尿酸过高,尿酸钠沉积
于关节、软组织、软骨、骨骺、肾脏等组织内而引起多种表现。痛风石则是指尿酸盐在
关节及其附近沉积而造成的结节和肿胀。
2 临床研究
2.1 治疗囊虫病 囊虫l号治疗囊虫病9例,结果痊愈8例,显效l例.处方;雷
丸90g,槟榔、使君子各60g,石榴皮、海螺、白矾各30g.共研细末,50%"-60%白酒
1000ml浸泡7天,每日清晨空腹服15ml,药末同时服下。消囊散治疗囊虫病25例,治
愈19例,症状减轻6例。处方:雷丸120g,干漆炭、芜荑各240g,朱砂60g。研细末,
每次3g,每日2次。囊虫散治疗囊虫病400多例,一般经工一6个疗程治愈。处方:雷丸、
姜半夏、陈皮各30g,茯苓、白芥子各40g,苡米50g,研细末,每次服15g,每日2次,
开水或糖水送服。30天为1个疗程。
2.2 治疗结核病 北新1号,用花椒、苦杏仁、大蒜、香油等制成油剂,治疗结核
性窦道70例,痊愈91.4%,总有效率95.7%;破溃性结核244例,总有效率98.36%。
其方法:初期涂药或换药每日1次,创口无分泌时隔日1次,创口新鲜肉芽或换药时见
鲜血即停药。治疗皮肤结核,用蜂房膏:炙露蜂房、炙蛇蜕、玄参、蛇床子、黄芪各0.9g,
剉细,用酒浸泡24小时。芝麻油240g,放入杏仁45g,乱发如鸡子大一团炸之,待发消
尽后下铅丹60g、蜡60g及浸泡的药液,再煎沸多次,放入瓷药缸备用。用此药膏外贴3
例经抗痨药治疗效果不佳的皮肤结核,贴药32~37次全部治愈。
将壁虎焙干研细装入胶囊,成人每服3—4粒,小儿每服1—2粒,每日3次。单用
本方不加任何其他抗结核药物治疗50例结核病,其中肺结核25例,痊愈20例,显效3
例,好转1例,无效l例;胸腰椎结核25例,痊愈18例,好转6例,无效l例。
[述评]
肿块常为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的主要症状之一。辟专节论述体表非肿瘤性肿块的主
要目的之一,则是为了说明中医外科肿瘤疾病的性质多种多样,必须认真辨别从而作出
正确的诊断。
体表非肿瘤性肿块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必要时尚应该做病理切片加
以鉴别。辨证和治疗此类疾病,一方面可根据已知的病因进行治疗,如囊虫病为寄生虫
感染应重点应用杀虫药,骨化性肌炎为外伤所致应多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另一方面此类
疾病治疗的通则是化瘀解毒散结。
古代文献没有专论此类肿块的内容,但可借鉴古代文献所论“结核”、“瘤”的理论,
并结合临床实践加以发挥.现代研究此类疾病的文献也不很多。但可分别参考有关病证
进行研究,如骨化性肌炎、滑囊炎、痛风等,可参考有关痹证施治,如作者治疗痛风常
以驱风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止痛为大法,处方有祁蛇、茜草、虎杖、制川乌、制草乌、防
风、秦艽、蚕沙、车前子、忍冬藤、肿节风等药物,每日1剂水煎服,常可收到很好的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