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带来灭亡,庸俗带来生存;建筑设计的“回归”本质

清高带来灭亡,庸俗带来生存

建筑设计的“回归”本质

Back to daily life.

空间与创意回归社会

阿格妮丝·赫勒(1929年5月12日-2019年7月19日),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是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起初她站在了一个自由,民主的立场,后来在她的职业生涯,除了政治和社会思想,她也专注于在黑格尔哲学,伦理学和生存主义的研究。
Agnes Heller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就提出:“社会进步和革新不会以宏观角度突然实现,反而,人民本质上的一切进步和革新,潜移默化带来了社会的改变。”来自于其代表作《Everyday Life》
脱离了社会的建筑学只剩下线条与刻意表现的图像,不具备实用性。
太多的设计从业者并无建筑学涵养,追求美丽如画,强调自我主义,远离使用者、远离社会、不差钱,无法让项目实用,无法让项目创收。
向大众展示美好,为疾苦众生谋求生活,这二者的冲突似乎成为分割艺术家和统治者的界限。然而艺术家的美好无法变成食物,不能救灾救难,而统治者的施与,在笼络人心之余可以带来和平和长治久安。从美好到生活的转变,既是挑战,也是必然。
回归使用者角度
常规的设计方式是单一的直线型,影响了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交流。
使用方借助建筑主体而完成的种种行为,是在建筑设计时最先需要掌握的信息,多如牛毛的设计作品失去了这个初衷,设计者站在自身的角度,设计出让自己身心愉悦的成果,对文化的过度解读等等,都是踏入误区的表现。设计者应该摆清自己的位置,要为实现使用者的需求而做设计,而非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目前,施工与设计经常相互独立,并不互相作为依据,无法实现的设计特别常见。设计需求的提出者却并非将来的使用者,这个现象也导致诸多项目天马行空,合理性欠缺,建筑空间不能满足用户要求的情况成为时代通病。
更为合理的设计方法是双向环型的,在设计之初无法取得完整的使用方信息的时候,称职的设计者应该完成角色带入,站在使用方的角度对项目进行初勘、调研、构思,自我提出使用需求,为满足需求而设计。
回归功利性角度
商业的建筑学不可远离功利性
面对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没有任何商业项目是不需要资本承载的,学者在研究建筑形态,基于建筑教育,出于新潮的各种网红理念,用大量无意义的铺张浪费博取眼球,往往让项目死的很惨,成为众多不负责任的试错中的一小步。
昙花一现似的网红项目层出不穷,有无数昙花用自身的凋零来充分印证了这个快消时代的浮躁。农贸市场亦难逃厄运,被广告营销者们推以网红理念,确曾风靡一时的杭州某市场,苏州某市场,都声名远播,而此声名背后并非其作为民生工程的便民本质,而是金钱堆叠下铺天盖地的广告。
杭州红石板农贸市场,一度大肆宣传,购买热搜、关键词等绝大篇幅的相关网络标题。实则为一个经营摊位10余个的微型农贸市场,年租金不超过50万元,可是据透,装修及广告营销投入已远超数百万元,平摊后得出单方造价高达近万元/每平方米,这个数字是普通农贸市场成本的10余倍,可见这波造势根本无法靠租金收回成本。现在已经渐渐冷却,剩余价值被榨干,最终的受害者,除了市场经营户,还有谁?利用农贸市场完成了一次大肆的营销,人走茶凉后,什么也不剩。
作为一个农贸市场,它的经营收支绝对是毫无功利可言的。农贸市场作为民生工程,对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带来的提升,取决于农产品质量和价格。这样的网红菜场打造,究竟是为了民生,还是实际上降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回归解决困惑角度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决困惑,是人生面临最重的课题,也是大多数行业存在的意义。
解决困惑的第一步是发现、总结困惑。设计者经常对项目感到千思万绪,取舍难分,苦不堪言,这都是没有理解本质困惑的体现。要发现困惑,首先要站在各个角度来看待项目,使用者、监管者、产权所有者,不同的角色,可能面临不同的困惑。例如使用者关心是否满足自己的使用需求,监管者关心项目是否符合规范、是否安全,产权所有者关心项目的能否得以增值,这些都是设计者应当提前预想到的问题,那么第一步就完成了。
解决困惑,无非是让各个产生困惑的角色受益,回到本质,还是在解决项目的功利,以及稳定。各方的矛盾化解后,自然困惑也得到了解决。寻找平衡点、兼顾各方利益,是高素养的设计者需要具备的能力。

结语

夏铸九说过:“建筑的定义改变了,建筑背后的理论也整个改变了。当你还抱着过去世代规定的条条框框,那就是与现实完全无关的学院”
对建筑设计而言,履历和规范让我们模糊了审视真实世界的目光,理性的知识和幼稚的创意阻碍了感受深心意识的路径。二者皆抛,适度回溯,让设计接地气,让项目不再似空中楼阁。清高带来灭亡,庸俗带来生存,融入社会生活才能真正理解大众,终将善意和真正的关怀施予大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