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颜渊篇(二十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01
原 文
颜渊第十二
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不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02
释 解
03
释 字
错
《说文》:错:金涂也。从金昔声。段注:涂,俗作塗,又或作𢴉。谓以金措其上也。或借为措字,措者,置也。或借为摩厝字,厝者、厉石也。或借为䢒逪字,东西曰䢒,邪行曰逪也。
《类篇》:错:《说文》金涂也。一曰杂也。乖也。鑢也。
汉字“错”从金昔声,《字源》“《说文》:'错,金涂也。从金,昔声。’段玉裁注:'谓以金措其上也。或借为措字,措者置也。或借为摩厝字,厝者厉石也。或借为这䢒字,东西曰䢒,邪行曰逪。’徐灏段注笺:'下文云:鑢,错铜铁也。此当云:错,鑢也。金涂乃其引申义。戴氏侗曰:以刚铁交错为理以磨厉金石也。是也。《汉书·食货志》:王莽造错刀以金错其文,因之涂饰以金亦谓之错。又:厉石亦谓之错,别有所厝,厂部:厝,厉石也。又:辵部:逪,迹逪也。即交逪之义。古通作错。”殷寄明《汉语同源词大典》:“错:有锉刀义, 锉刀乃锉磨工具,凡锉磨往而复,故引申为交错义、错杂义。……'错’之本义《说文》训'金涂’,即以金涂饰义,此与锉磨、交错、错杂义皆相通。”因此,今“错”字本义是将金或银镶嵌于器物表面凹槽之中,使器物表面上镶嵌成花纹文字、线条或图案。引申有交叉,错落、错觉、错误、过失等义。据戴侗、段玉裁等考证,“错”借为“厝”字,有锉磨义。本章“错”为锉磨的引申义修正、攻错。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樊迟之问,让人们在“克己复礼为仁”的实践中把握“崇德”的先事后得、踏实做事的行仁之要,“修慝”的反求诸己、律己宽人的修仁之要,“辨惑”的明心做主、去欲之蔽的择仁之要。本章承接前章的崇德、修慝的为仁和辨惑的为智,通过樊迟问仁、问知,让人们把握“克己复礼为仁”的爱人、知人和“举直错诸枉”而近仁的修身之智,体悟以智行仁的修行之要。
樊迟请教老师怎样修行才能达到仁的境界。老师说:“仁就是爱自己爱他人,就是克己复礼。”樊迟又问修行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智慧。老师说:“修行的智慧就是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能辨识'克己复礼为仁’的正直之道。”樊迟没有明白老师的教导,于是老师举例说:“智就是选用正直做为辨识标准,并以此来修正、打磨而纠正自己内心诸多的枉曲不直;仁就是通过攻错、打磨而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正直而合乎道义。”樊迟还是没有理解老师的教导,退出之后,就去找子夏。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老师如何是智,老师说:'智就是选用正直做为辨识标准,并以此来修正、打磨而纠正自己内心诸多的枉曲不直,仁就是通过攻错、打磨而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合乎道义而正直。’老师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老师的这句话意义太丰富了!例如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推举了皋陶,天下人的内心之中便有了皋陶这杆为仁的标尺,不仁的人便自觉地避恶从善而亲近仁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用推举了伊尹,天下人便以伊尹作为仁德的标尺,不仁的人便自觉地避恶从善而亲近仁了。”
本章需要注意有两点:一是对“举直错诸枉”中“错”的理解。现在诸多解读中,将“错”解成“置”。这种解释源于春秋的错金工艺,即“错”是在器物表面刻出沟槽,以同样宽度的金线、金丝、金片等按纹样镶嵌其中随后磨光表面,将金银安放于器物的沟槽中的一种工艺,但是如果这种解释是正确的话,那么镶嵌的金银就是“直”,器物就是“枉”,显然这种解读是错误的。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字源角度进行追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注:“或借为摩厝字,厝者厉石也。”殷寄明在《汉语同源词大典》中,通过考证“昔”字同源字后指出:“错:有锉刀义,锉刀乃锉磨工具,凡锉磨往而复,故引申为交错义、错杂义。”这和戴侗、段玉裁等考证的“错”借为“厝”字相一致,而“厝”的“打磨”之义比“错置”来得更为久远。因此我使用了“厝”释解“错”,而这样的解读和本篇君子修身的“克己复礼为仁”要旨更为切合。可惜现在我没有找到“错”就是“厝”的版本依据,定州简本中没有这一章的文字留存。二是对“直”和“枉”的解读,许多人都添加了“人”,即“正直的人”和“邪枉的人”,我认为文本之中并没有含有“人”,因而我没有采纳这些解读。我使用了“直”的字义中有“标杆测端直”一义,将“直”理解为“标尺、标准”。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