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公冶长篇(二十一)

一原文公冶长第五5.21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试解】孔老师正在周游列国,一心一意推行仁德大道。期望遇到明德的君子,而施以仁德之道,但是现实令人很失望,所到之处,处处碰壁。一路奔波艰难,到了陈国。在山穷水尽之时,忽然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要传道于天下,致力于未来,让圣贤之道传之于后世。老师感叹道:“回去吧!回去吧!那些在家乡的有远大志向的弟子们,你们虽然能够志存高远,但不懂得审时度势,往往视天下事简单容易,而常常有疏略;你们虽然能够做到学问进步有成,文章斐然可观,但由于缺乏对仁德大道的通达把握,不知道怎样节制裁取才能继续进步,才能使仁德大道得以彰显光大。”简(𥳑)《说文》:𥳑:牒也。从竹閒声。古限切。段玉裁注:“片部曰:'牒,札也。’木部曰:'札、牒也。’按,𥳑,竹为之;牍,木为之;牒、札其通语也。《释器》曰:'谓之毕。’《学记》云:'呻其占毕’是也。等者,齐𥳑也。编者,次𥳑也。详册下。”张舜徽在《说文解字约注》中按:“牒、札、简、牍,浑言无别,析言有分,《论衡·量知篇》云:'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析之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牍。’然则古者木版多施之奏牍;若以写书,则专用竹简矣。竹木之用,仍自有辨也。”《广韵》:简:札也,牒也,略也,《释名》曰:“简,间也,编之篇,篇有间也。”汉字“简”本义为古代以书写文字的狭长竹片,把若干简编连在一起,形成册(策),把首尾完整的诗文编在一起叫做篇。有学者认为“简”得名于编在一篇之内的各简间有间隔。引申指书籍。因文字书写比之刻写于甲骨或青铜的甲骨文和金文要简单方便,同时一片竹简上常常只书写一行文字,比之版、牍,唯简最简,故引申为简单之简义。本章简是指志向远大,行事简率疏略,不够用密。斐《说文》:斐:分別文也。从文非声。《易》曰:“君子豹变,其文斐也。”敷尾切。段玉裁注:“谓分别之文曰婓。《卫风》:'有匪君子。’传曰:'匪,文章貌。’《小雅》:'萋兮斐兮。’传曰:'萋斐,文章相错也。’《考工记》注曰:'匪,采貌也。’皆不言分别。许云分别者,浑言之则为文,析言之则为分别之文。以字从非知之也。”《广韵》:斐:文章貌。汉字“斐”,从文非声。“文”表示文饰、彩饰;“非”本义为相背、不合。“斐”表示不同颜色相互交错,本义指色彩相错,五彩缤纷,引申为文采突出、显著。

三素说老师在前面连续几章中,评价了一些时人和人们认为有成就的历史名人,从中指出了这些大夫君子的成就和不足。通过孔文子的好学下问,让弟子把握学、文与仁德大道成就间的关系;通过子产的“恭、敬、惠、义”的德行,让弟子把握“君子之行”与“仁德之成”的贯通;通过晏平仲的“善”,让弟子把握“仁德之善”与“友敬之”的必然;通过臧文仲僭礼违制的奢华与张扬,让弟子把握仁德智者的“俭约”;通过令尹子文的“忠”、陈文子的“清”,让弟子辨析“忠”、“清”与“仁德”的关系;通过季文子的“三思而后行”,让弟子把握“仁德修养之思”和“临事行前之思”分别;通过宁武子的“愚不可及”,让弟子体悟仁德之智的通达之“愚”。在礼崩乐坏之时,在仁德不张之世,通过老师的指点告诫,处在身边的弟子是能够及时感悟得到仁德境界的中道不偏,但是对于处在那些不在身边、远在家乡的弟子,他们的自大不周,他们的率真行简,是很容易出现偏离的,需要自己的教导和指点,接着本章老师话锋一转,感叹道之不行久矣,萌生了自己的使命不再是治理天下,而是要传道于天下,要让圣贤之道传之于后世。当时老师正在周游列国,一心一意推行仁德大道。期望遇到明德的君子,而施以仁德之道,但是现实令人很失望,所到之处,处处碰壁。一路奔波艰难,到了陈国。在山穷水尽之时,忽然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要传道于天下,致力于未来,让圣贤之道传之于后世。老师感叹道:“回去吧!回去吧!那些在家乡的有远大志向的弟子们,你们虽然能够志存高远,但不懂得审时度势,往往视天下事简单容易,而常常有疏略;你们虽然能够做到学问进步有成,文章斐然可观,但由于缺乏对仁德大道的通达把握,不知道怎样节制裁取才能继续进步,才能使仁德大道得以彰显光大。”本章需要注意孔子“归与”之心志的转向。丁纪在《论语读诠》中讲道:“当时去鲁,与后来之去卫、去陈等相同,此时归鲁,却亦与前此之去卫、去陈等相同;则故乡无须美化而显为可归,前此去卫、去陈等不止是务去所当去,亦是不断上回归之路,甚至,最初之去鲁,便是为实见故乡之可归且实归于故乡之第一步,若无十数年之周流,圣心仁德无历史性,而故乡亦无所谓理想与非理想、可归与不可归,则当时去鲁虽以其事多不合义,此时归鲁,事之不义并非稍减,故乡之为理想却不复为不义之事所掩,故可曰:当时以人道而去鲁,此时以天道而归鲁矣。”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