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为政篇(17)
一原文为政第二2. 17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试解】孔老师说:“子路呀!我所教导你的,你真的明白了吗?对于可知的能让你弄明白的知识,是需要你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脚踏实地、认真用心地学习之后,是能清楚明白地知道的。对于不可知的知识,你要知道它是不可知的,决不能执着地纠缠到底,而只能存而不论。这样做才是智慧啊!”二释字诲《说文》:诲:晓教也。从言每声。《广韵》:诲:敎训也。《玉篇》:诲:敎示也。汉字“诲”,从言从每,言是言说,教导,每,原本是指哺乳的女人,古人“女”、“母”常常不分,“母”突出的是女性的乳房,因此含有哺乳、哺育义。“母”字上面的“屮”,有学者理解成长发之类,或者是头上装饰物,头钗、插花之类,而附会于“每”字的读音“美”。但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中细看似有不妥,从字形看“屮”更象“生”,义应为生育、护生的本能,因此“每”是指代全体中的任何一个,或表示同一动作行为有规律地反复发生。故“诲”有耐心细致的的规律的反复言说、启示明晓,开导等含义。同时“诲”和“慧”、“会”同音,故“诲”含有智慧、教会让人明白的含义。知《类篇》:知:珍离切。《说文》词也。或曰觉也。古作𥎿知。又知义切。智。或作知。《正字通》:知:觉也。喻也。《谷梁》曰:不求知所不知者,智也。王充曰:可知之事,惟精思之,虽大无难;不可知之事,厉心学问,虽小无易。今使人立于墙东,令之出声,使圣人听之墙西,能知其长短、乡里、姓氏所从出乎?非圣人无知也。知无以知非问不能知也。又曰:尧舜禹汤文武之道,百王所取法,其德业见于行事者,孔子皆已论著之矣,其久远难知之事,后世不必知。不知不害为君子者,孔子皆不道也。宋谢显道曰:闻见之知非眞知也,知水火自然不蹈,眞知故也。眞知自行之不难,不眞知而行未免有意,意有尽时。汉字“知”是指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知”区别于“识”:“知”强调内化于心,“识”强调语言表达。“知”的本义就是说话像箭矢那样快速直击目标。《正字通》对“知”字的内涵实质进行了细尽的诠解。三素说本篇开篇老师就强调要“为政以德”,叙说了“为政以德”可以兴国安邦,让人民快乐,接着老师介绍了自己的修学历程,期望借此启发子弟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以达到明明德、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以实现亲民的目的,止于至善的目标。接着老师开始了诲人不倦的教导言说。老师先从“孝”开始,接着教导弟子如何观人察事,温故知新,学思结合,不偏不倚的渐近的治学方法。本章老师教导子弟仲由,何为智慧。老师说:“子路呀!我所教导你的,你真的明白了吗?对于可知的能让你弄明白的知识,是需要你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脚踏实地、认真用心地学习之后,是能清楚明白地知道的。对于不可知的知识,你要知道它是不可知的,决不能执着地纠缠到底,而只能存而不论。这样做才是智慧啊!”本章老师强调的是区分“知”和“不知”的界限,以及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从而让弟子明白那些知识是可以通过实践才能把握的,那些知识是需要通过思考才能获得。对于不可知的知识不能胡乱地言说,而只能存而不论。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圣人之教,可以让不同境界和层次的人都 能见到自己可以见到的,从而都能有所收获。这一章对于初学刚入门的子弟来说,老师这句话是说:“子路呀,我来教你怎样求知。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对于不知道的,你不能虚张声势地假装知道,这样才是正确的求知的态度啊!"对于已经入门,修行初有所成就的子弟来说,老师这句话是说:“子路呀,我来教你怎样求知。知道的就是知道,对于不知道的,你不要缺乏信心,而要刻苦努力,脚踏实地、认真用心地学习,这样才能让那些你不知道的使你知道,不了解的能使你有所了解,不明白的能使你有所明白,这样做才是正确的求知的态度啊!"对于已经有所成就的子弟来说,老师这句话是说:“子路呀!我所教导你的,你真的明白了吗?对于可知的能让你弄明白的知识,是需要你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脚踏实地、认真用心地学习之后,是能清楚明白地知道的。对于不可知的知识,你要知道它是不可知的,决不能执着地纠缠到底,而只能存而不论。这样做才是智慧啊!”本章需要辨析的是“知”的含义。本章六个“知”字,前一个和最后一个“知”义同,为聪明和智慧,其余四个“知”为知道,明白。对于“知”字的解读和理解,《正字通》有全面而详尽的文字:知:觉也。喻也。《谷梁》曰:不求知所不知者,智也。王充曰:可知之事,惟精思之,虽大无难;不可知之事,厉心学问,虽小无易。今使人立于墙东,令之出声,使圣人听之墙西,能知其长短、乡里、姓氏所从出乎?非圣人无知也。知无以知非问不能知也。又曰:尧舜禹汤文武之道,百王所取法,其德业见于行事者,孔子皆已论著之矣,其久远难知之事,后世不必知。不知不害为君子者,孔子皆不道也。宋谢显道曰:闻见之知非眞知也,知水火自然不蹈,眞知故也。眞知自行之不难,不眞知而行未免有意,意有尽时。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