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泰伯篇(十八)
01
原 文
泰伯第八
08.18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02
释 解
孔老师说:“多么崇高而又伟大啊!舜和禹是心有天下,以天下百姓的福祉为担当,使得天下和己为一体,成就了天下与己同归于善的德业。他们的天下不是从别人那里受禅让得到的天下,而是他们以天下为一体而成就的天下之大体。”
03
释 字
巍
《说文》:巍:高也。从嵬委声。牛威切,语韦切。臣铉等曰:今人省山从为魏国之魏。
《玉篇》:巍:高大也。
汉字“巍”从嵬委声。嵬,从山鬼声,鬼,表示不同寻常,怪异之义。嵬,表示山高而不平,山形怪异,给人畏惧之感。巍本义为高大,引申为高尚、伟大。
与(與)
《说文》:與:党與也。从舁从与。余吕切。𢌱,古文與。
《说文解字约注》:與:王筠曰:“借党为挡者,依经典通用也。《管子》:'请谒得于上,则党與成于下。’”徐灏曰:“勺部'与,赐予也’,與此则为二字二义。然舁而与之,仍是赐予之义,盖与與古今字耳。引申为党與之称,《管子﹒形势篇》:'见與之交,几于不亲。’《荀子﹒王霸篇》:'敌国畏之,與国信之。’是也。”舜徽按:此字金文……甲文……诸形,罗振玉释为从舟,象二人相授受形。舟者所以盛物,郑司农谓舟若承盘,是也。可知與字自以赐予为本义。凡赐予之所及,必情好稠密之人,故引申为党與之称。许书以诠释文字本义为主,亦有不得其本义而但举引申义者,此类是已。
《说文》:与:赐予也。一勺为与。此与與同。
《说文解字约注》:与:桂馥曰:“'此与與同’,当云'此與予同’。”严可均曰:“小徐作'此即與同’,当作'此与與同'。”舜徽按:许既以赐予训与,已明与、予二字义同矣,不烦复言“此與予同”也。况许但云“此与與同,”,而未吉“与与同意”,则所指乃文字之用,而非文字之义,亦明甚。严氏谓当作“此與與同”,是矣。许云“此与與同”者,谓用字之际,与、與二字相同耳。《尚书·汤誓》:“予其大赉汝。”传云:“赉,与也。”《周礼》大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三曰與。”注云:“與谓予人物也。”《曲礼》:“與人者不问其所欲。”此皆经传与、與二字通用之证。自来说此语者,多失许意,当明辨之。
汉字“與”初文像上下各一双手持“象牙”相交付之形;石鼓文“与”像两手授受之形。“與”字本从牙,“与”字是从“與”字简省而来。本义指赐予、给予,引申为赞许,随从。
04
素 说
前一章老师教导行政者当抓住“仁之为人”的纲领要害,才会不丢失“仁之为人”的仁德大道,只有这样的行政,才会让仁德大道行于天下,重回礼乐秩序文明,本章通过舜、禹心怀天下成就了其仁德的赞颂,对前章“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进行点睛落实。老师说:“多么崇高而又伟大啊!舜和禹是心有天下,以天下百姓的福祉为担当,使得天下和己为一体,成就了天下与己同归于善的德业。他们的天下不是从别人那里受禅让得到的天下,而是他们以天下为一体而成就的天下之大体。”本章通过先王圣人的天下之观念,成就天下为一体之圣德,让行政者把握“学之所及”而不失之善,从而达成“我与天下为一,则天下为我之大体”的圣贤之境界。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有天下”并不是指“拥有天下”,而是“心有天下”、“胸怀天下”。本章之“与”是其本义,即给予、赐予之义,指舜受尧禅,禹受舜禅,从而使他们拥有了天下。崔栢滔在《论语大义》中说:“这里的与,是给予,交给。为何只言舜禹,而不言大尧,是由于舜和禹有其不同于尧的共性,那就是,他们都从别人手中接受了天下。故弃他说而取此义。我们都知道,尧把天下交给了舜,舜把天下交给了禹,尧、舜担当天下,他们知道天下的分量,天下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担当得起来的,舜、禹具备这样的格局和能力,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格局和能力,而不仅仅是别人的给与。……《论语》本篇中利用孔子的话,通过厘清为政以成德的学问指标,力图使之正本清源。告诫人们,舜和禹都是通过接受别人禅位而有天下不假,但是更重要的是还是自身所具有的德行成就,而不是简单的别人的给与。”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