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里仁篇(十)
一原文里仁第四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试解】孔老师说:“修行有成,达到仁德境界的君子,对于天下之事,自然会以仁德大道的彰显为终结目的,以'仁之为人’为核心,不伤仁,不害仁。在处世上自会不固执、不专断,自觉灵活巧妙地因时而为,因地而动。决不会自以为仁德之道在胸,执着于自己的成德之见,而践行不达时宜的虚幻的仁德之道。也不会自以为仁德之道在手,专注于自己的成德之教,而禁止切合时宜的可行的仁德之道。仁德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总是以合乎仁德来彰显,以合乎道义来裁量,以仁义中道为标准,从而总能让人感觉到至美至善的仁德。”二释字适(適)《说文》:適:之也。从辵啻声。適,宋鲁语。《广韵》:適:乐也,善也,悟也,往也。汉字“適”甲骨文从商从止,有学者认为,本意是到大邑商城去,周克商后,此字被弃,但音义在口语中留传,后人们将商改用帝,加“口 (城) ”即“啻”表示,即现“適”字。《说文》“適:之也。从辵啻声”,段注:“按此不曰'往’而曰'之’。许意盖以'之’与'往’稍别。逝、徂、往自发动言之。適自所到言之。故变卦曰'之’卦。女子嫁曰'適’人”。“往”强调的是出发,“之”着重的是到达。適本义是前往目标并到达之义,引申亲近,安适,合乎心意的,自得的。需要注意“適、适”原本是不同的两个字,简化合并为一字。
莫《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广韵》:莫:无也,定也。汉字“莫”从日在茻中。茻是草丛。太阳西下落在草丛之中。本义是指日落黄昏之时。由日将下没不得见,引申为没有、无之义,再次引申为禁止、不要之义。
三素说前一章老师就志在仁德大道的士人进行了教导,告诫弟子们应当修炼自己“通古今,辩不然”,“演绎推十,归纳合一”的本领,行事当以顺道而为,依道而行。而不能在名利享乐上用功夫,着重点在志于道之士的不可为之事上,让弟子们把握一旦有了物质享乐的念头,必然会生攀比虚荣之心,从而让人本具的明德之心受到遮蔽,无法让仁德大道彰显。本章从具有仁德境界的君子角度,再次对弟子进行教导,告诉弟子们仁德君子处世的不可为和小心谨慎的作为。老师说:“修行有成,达到仁德境界的君子,对于天下之事,自然会以仁德大道的彰显为终结目的,以'仁之为人’为核心,不伤仁,不害仁。在处世上自会不固执、不专断,自觉灵活巧妙地因时而为,因地而动。决不会自以为仁德之道在胸,执着于自己的成德之见,而践行不达时宜的虚幻的仁德之道。也不会自以为仁德之道在手,专注于自己的成德之教,而禁止切合时宜的可行的仁德之道。仁德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总是以合乎仁德来彰显,以合乎道义来裁量,以仁义中道为标准,从而总能让人感觉到至美至善的仁德。”本章老师重点在教导弟子把握成德的君子在践行仁道的时候,需要对“时宜”有切合实际的把握,从而让弟子体悟“仁德大道”当中的“仁”和“义”是不同的两个面向,体悟君子之“唯义是从”的心量和胸襟。本章需要注意仁德的两个面向。仁德在君子身上有两个面向,一是面向内心的,内心向外彰显的仁;一是面向心外的,体现在具体事务之上的表现的义。本章孔子强调的是修炼的重点是仁,运用的要点是义,仁义是仁德本具的一体,是不可分的。心内之仁是不随外在环境,不同人群而改变的,而义是随着时空环境、人群组织而改变的。因而君子的仁德修养就反映在对人、事、时、地的关系上,反映在寻求为合理处理具体事务的方法上。仁义的践行是对中道的把握。本章需要辨析的是“君子”和“士”:前一章孔子教导弟子“士志于道”,本章教导弟子的是“君子之于天下”,在这里我们需要对“士”和“君子”进行概念上的辨析。君子是指一个人的内心境界,表现在看问题处理事情的角度上,君子是从道的角度,以不损害道,不伤人不损己为原则的。因而对没有达道的人来说,总能感觉到君子处世是全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结果总是能让人感到完美无缺的。与君子相对应的是小人。注意小人一词原本不含贬义成分,只是指他们看问题常常是从自身和小团体利益的角度,从当下眼前欲望的满足上看问题,处理事情。士者,事也。是指可以处理具体事务的一些人,他们往往擅长于处理上级的指示和命令,执行具体事务,其中一些人也能明达于大道。与士相对应的是民,民对士来说是一群完全没有觉醒的人。君子和士概念逻辑关系:士不一定是君子,但君子一定是一位合格的士人。需要注意的是:春秋之时的士人是文武兼备的,武从士人身上消失是从汉代开始的。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