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人与德意志帝国6

七、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德语:DeutschesKaiserreich),亦称德意志第二帝国,是指从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王国统一日耳曼地区到1918年11月霍亨索伦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为止的德国。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Reich),也是后来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占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鲁士国王和首相兼任德国皇帝和首相,实行君主立宪制,设立上议院和下议院。帝国共经历了三个皇帝,分别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间十分信任俾斯麦,几乎所有政务都由首相俾斯麦处理,因此又称为“俾斯麦时代”。俾斯麦时代在位期间,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国一报普法战争之仇,他建立了同盟体系,与俄奥两国结盟,孤立法国。他的对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与列国发生冲突,但内政却一败涂地,文化斗争与反社会主义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后,由腓特烈三世继任,但他仅在任99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间,一手摧毁了俾斯麦体系,积极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军船舰,并带领德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期间德国腹背受敌,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导致美国参战,最终导致帝国覆亡。战败后的德国建立了共和政体,称为魏玛共和国。

(1)德意志的统一

1848年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后,德意志人民选择小德意志方案,排除奥地利建立一个统一的日耳曼民族国家。普鲁士威廉一世与以自由派为主的议会发生冲突,就军事预算有相当歧异,于是在1862年任命奥托·冯·俾斯麦为普鲁士首相,并强行通过军事预算,由他主导普鲁士改革及建军政策。普鲁士在首相奥托·冯·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于1864年普丹战争及1866年普奥战争获得胜利,并成立北德意志邦联。1870年普法战争打败法国,完成统一德意志的大业,并俘虏了皇帝拿破仑三世。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正式登基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建立。

(2)政治体制

1871年4月16日颁布的帝国宪法,是按普鲁士宪法基础而成的,加入了有关帝国的新内容,它明确规定德意志帝国是联邦制国家,由22个邦、3个自由市和1个直辖区组成。各邦把军事、外交、海关立法、银行立法、间接税、刑法等权力交给帝国政府,只保留教育、卫生和地方行政等权力,同时保留自己的君主政府和议会。帝国宪法规定普鲁士王国的国王就是德国的皇帝,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任免帝国各级官吏。普鲁士王国的首相是德国的首相,由皇帝任免,向皇帝负责。

帝国的立法机构是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决宪法修正议案,因此普鲁士在联邦议会有很大影响力。帝国议会议员通过秘密选举产出生来,选民为帝国居民中年满25岁的成年男性公民,设382名国会议员,1873年起增至397名。帝国议会所通过的一切决议须得联邦议会同意后来能生效,以限制帝国议会的权力,因此实际功能并不大。

(3)文化斗争

文化斗争是指俾斯麦在1870年代对抗天主教会的行动,天主教徒成为“帝国公敌”。早在1870年,第一次梵谛冈大公会议颁布了教皇无误论,由于德国天主教徒当中存有不同意见,使国家首次卷入教会事务。天主教徒于1870年12月创立中央党(Zentrum),宗旨是保护天主教徒利益,可是俾斯麦认为它是保护帝国的敌人,党对教宗的支持使人们认为该党效忠于教宗而非国家。中央党在1871年大选获得63个席位,仅次于民族自由党(Nationalliberale)。此外,俾斯麦认为中央党会与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和奥地利形成一股反德国势力,加上天主教徒在1849年法兰克福议支持大德意志方案,且在普奥战争中支持奥地利。因此,俾斯麦发动一场“文化斗争”(Kulturkampf),以大大削弱天主教徒在德国的影响力。

文化斗争主要在1871年至1876年间进行,俾斯麦透过一系列法律削弱天主教会的影响力。首先在1871年7月,俾斯斯废除了普鲁士的文化部天主教处。1872年3月颁布“学校监督法”,规定国家代替了教会对学校的监督。1873年又通过了一系列法案,统称为“五月法案”。主要措施控制神职人员的培训、任命和教会教育,禁止耶稣会在德国展开活动,拒绝服从这些法案的神职人员会被罢黜或拘捕。1874年规定教会不能控制婚礼,婚姻事务由国家处理,人民须向相关部门登记才具有法律效力。1875年推出“粮仓法”,凡拒签声明支持政府立法行动的教士将不会得到政府的宗教津贴。最后是1875年6月的“修道院法”,除了疾病服务社团外,禁止任何形式的天主教仕团活动,并关闭所有修道院。许多抵制文化斗争的神职人员遭监禁或驱逐出境。然而文化斗争不但未能达致预期目的,反而使中央党势力越来越大,天主教徒充满凝聚力,得到选民的支持。1874年大选中,中央党在帝国议会席位上升一倍。由于这样的反效果,加上俾斯麦害怕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en)与中央党结盟,以及教宗庇护九世在1878年逝世,新教宗利奥十三世表示愿意和解,迫使俾斯麦放弃与天主教徒的敌视,渐渐废除相关法令,并改为与中央党合作,文化斗争终告失败。

(4)社会党人法

统一后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势力日渐增强,虽然它的人数尚少,可是俾斯麦越来越视它为心腹大患,认为社会民主党是“帝国的敌人”之一。他们批评德国的内外政策,为广大的工人们争取较好的生活,因此渐渐成为了德国最有影响力的政党之一。1878年5月,德皇威廉一世遭到刺杀攻击,事件中无人受伤,俾斯麦以此为借口向帝国议会提出一项社会党人法。不久威廉一世再次遭到暗杀,伤势严重。10月国会通过了社会党人法。社会党人法又称反社会主义非常法,内容是禁止社会主义者的一切集会、组织、结社以及各种报刊,也不得接受任何募款捐助,不过国会拒绝立法禁止社会民主党参选国会议员,使社会主义者在国会仍有一定影响力。社会党人法每三年重新通过一次,直至1890年俾斯麦下台。

俾斯麦这政策的结果与文化斗争一样,法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助长社会民主党的势力。1870年代的经济萧条,使德国贫富悬殊恶化,不仅引起了社会主义者的关注,同样唤起许多德国社会不同成员的关注,社会民主党势力越来越大,俾斯麦为了压制这些劳工阶级的政治活动,便透过各种福利措施收买他们。因此在反社会主义的同时,俾斯麦实际上推行了一些保障市民权益的社会主义法,包括1883年的《疾病保险法》、1884年的《意外灾难保险法》和1889年的《老年和残废保险法》。纵使这些法案使德国成为世界首个具备完善社会保障的国家,但成效甚低,无法弥补俾斯麦与工人之间的裂痕。1890年国会拒绝通过社会党人法,皇帝威廉二世解除俾斯麦的首相职务,俾斯麦下台,反社会主义结束。

(5)威廉二世时期

1888年3月德皇威廉一世去世,由儿子腓特烈三世继位,可是他因咽喉癌于同年6月去世,只担任了99日皇帝,由29岁的儿子威廉二世继位,因此1888年又被称为“三皇年”(Dreikaiserjahr)。威廉二世年轻,个性傲慢、专横。他无法接受被俾斯麦控制,希望能亲自参与政事,有一番作为。年轻德皇与年老首相意见相左,1889年5月鲁尔工业区的罢工事件后,威廉二世要求帝国议会制定完善的劳动保障法案,与俾斯麦的反社会主义背道而驰。1890年选举中社会民主党人势力急升,俾斯麦要求改更宪法,被德皇拒绝,最终在1890年3月18日俾斯麦向威廉二世请辞,结束了俾斯麦时代。

威廉二世在位期间共更换了7位首相。俾斯麦下台后,新政府当务之急是俾斯麦遗留下来的社会主义问题,并制定一系列法案试图弥补工人与国家的关系,但成效不大。列奥·冯·卡普里维伯爵继任为首相,他采用温和手段,推箔德国与欧洲各国签订贸易条约,为工人提供就业机会,并降低德国进口关税。他的做法使工人生活水平得以改善,面包价格下降,但引起利益受损的大地主的强烈抗议,失去支持的他在1894年10月20日辞职。接任的霍恩洛厄-希灵斯菲斯特对社会问题不了解,企图限制人民的结社权,但被国会退回。霍恩洛厄-希灵斯菲斯特在1900年退休,接任的伯恩哈德·冯·比洛为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利益,于是恢复了一些商业条约,以及提高一些关税。比洛在1908年犯了一件错事而在1909年辞职,当时英国《每日电讯报》采访威廉二世时,威廉二世无意间说了一些有损与英国外交关系的说话,每日电讯报访问员把稿交给宰相过目却没有发现出来,到公开时才发现,比洛只告诉德皇以后说话小心一点。接任的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富有和平理想,欲裁减军备,主张和平方法解决问题,亦曾尝试进行政治改革,但都失败而回。

1914年德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国经济陷入萧条,战事的拖延及高的死伤人数使人民厌倦战争,男丁被征召,国内士气低落,自1915年起德国国内开始出现粮食暴动,1917年还出现大规模罢工行动。同年霍尔维格政府被麦可利斯政府取代,事实上麦可利斯的首相一职被架空了,由军事首长兴登堡及埃里希·鲁登道夫领导,实行军事独裁。同年右翼的德意志祖国党成立,一心一意支持军方领导政府,不少民族主义者认为战争的持续是因为犹太人还未从战争中赚取足够利润,反犹太主义死灰复燃。不久新首相冯·黑德林上台,之后不久马克斯·冯·巴登被任命为首相,此时德国战败已成事实,军事首长把政权交还给巴登的文人政府。此举做法目的是防止联军提出苛刻的和谈条件,及防止国内动荡不安扩大。新政府进行宪政改革,包括各部门向国会负责、文人控制军队、废制普鲁士三级选举等。此外,国内普遍要求威廉二世退位,但他拒绝。

这些宪政改革是十分有限,不能满足人心,1918年10月威廉港水兵叛变,不肯接受上级命令把舰队驶出威廉港执行一项攻英任务。此兵变触使全国爆发大规模叛变,局势急转直下,首相在11月9日辞职,新首相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上任,当天下午德国社民党人菲利普·谢德曼在国会大楼宣布共和国成立,威廉二世在晚间出走到荷兰,德意志帝国灭亡。11月10日,人民代表委员会接管了政府事务。11月11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威廉二世的退位未使德国国内恢复秩序,此残局交给魏玛共和国政府处理。

(0)

相关推荐

  • 德国崛起的源头

    从大炮中"孵化"出来的德国 德国,位于欧洲西部,它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与挪威隔海相望.德国的领土面积虽然只有35700 ...

  • 德意志人与德意志帝国3

    四.神圣罗马帝国(三) (6)大空位时期 腓特烈二世于1250年死后,德意志王国(German kingdom)分裂于他的儿子康拉德四世和另一位国王荷兰的威廉(William of Holland,死 ...

  • 论国民士气八章:德意志人的圣神罗马帝国还算不上帝国

    公元800年,隋唐帝国士气衰落已达四十五年,距离阿拉伯帝国士气转衰还有一百二十九年.这一年在欧洲发生了一件大事儿,那就是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在圣彼得大教堂为法兰克王查理加冕.加冕后,查理正式成为查理曼帝国 ...

  • 列强崛起之德意志统一之一:帝国崛起的双生胎动,普鲁士篇

    15世纪以来,因为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列强".在这500年中,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日本9个大国先后崛起. 考古证据表明,在现今 ...

  • 德意志人[德意志人]

    约9450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德国(7600万,占该国人口的91%).其余1000多万人分布在美国(650万).俄罗斯(290万).加拿大(320万)和巴西(370万)等国.多属欧罗巴人种北欧 ...

  • 没有故乡的德意志人

    我第一次碰到"伏尔加德意志人 / Поволжские немцы / Wolgadeutsche",是2007年去喀山的时候,那会儿认识一个乐队的哥们,总是拿自己的德意志血统说事 ...

  • 德意志人世居苏台德地区近千年,为什么却被捷克一夜间赶走了?

    二十世纪初,"大日耳曼主义"一直是搅动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存在.尤其是希特勒上台后,鼓吹德意志人等日耳曼民族的种族优越性.除了与其同根同源的奥地利,作为一战惩罚德国的产物,捷克斯洛伐 ...

  • 俄国德意志人的300年兴衰血泪史,不止是“贡献”了近一半的沙皇

    在西方有一种观念:俄罗斯是白人相貌蒙古人,国家的历史轨迹却是德意志人塑造的. 德意志人曾经改革过俄罗斯军队,是俄罗斯科学的奠基人,甚至统治了俄罗斯. 三百年来,德意志人在俄国历史上的作用,不是&quo ...

  • 【量化历史研究】前现代社会的技术溢出:伏尔加德意志人的遗产

    本文为"量化历史研究"第547篇推送 伏尔加德意志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1762年,来自德意志一个公国的公主,俄国沙皇彼得三世的妻子,被近卫军拥立为女皇,也就是著名的叶卡捷琳娜女 ...

  • 八 波兰人、捷克人和德意志人

    ​八 波兰人.捷克人和德意志人[25] 从以上几篇文章中已经明显看出,除非1848年三月革命后紧接着再来一个新的革命,否则德国就不可避免地要恢复到这次事变以前的状态.但我们现在要略加阐述的历史课题,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