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们都是莫兰迪
莫兰迪的灰色还有人不知道吗?他的色系好像一夜之间变成了高级审美的代名词。他的人生好像也让人感到隐忍。但放在现如今,感觉和我们也没什么区别。我们被迫,他则是主动选择无社交。
自画像
莫兰迪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这里有中世纪时期已经建立欧洲最为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同时文艺复兴末期,卡拉奇三兄弟又在同一个地方创建了欧洲最早的美术学院——博洛尼亚美术学院。
莫兰迪就是在这所学校求学,后来40岁在这里任教,教授铜版画。
他的生活十分规律,除了教学,就剩下在家里画画,几乎没有任何社交。意大利艺术史学家里奥·朗基尼斯曾经如此描述莫兰迪:
“一个平凡的小城,这里的每个人都长得又矮又胖,但莫兰迪却高大而瘦削,并且爱穿宽松的衣服,仿佛贾科梅蒂作品中行走的人。”
而20 岁的莫兰迪作为长子,早就挑起家里重担,作为家里的唯一男性,他穿梭在老城的四个街区里,教小孩画画,才能维持家里的日常开销。
在寻找他的人生轨迹中,你找不到任何资料记载他曾有过爱情,更没有任何婚姻的经历。在74年的人生,他几乎从未离开过故土,将近大半生都和三位单身的妹妹生活。
但他年纪大的时候,他才冒险离开了意大利,一次是去瑞士看塞尚的展览,还有一次是去巴黎。
自画像
他着迷塞尚,这也是他为什么画了如此多的瓶瓶罐罐。通过日常的静物,他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去减少更多,把物品变得简单,画面更加纯粹。
塞尚的静物
莫兰迪的静物
选择日常物品的原因,他在一次采访中提到:
“我记着伽利略的话:真正的哲学之书、自然之书的文字跟我们自己的字母表相去甚远。它们的文字是: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球体、棱锥体、圆锥体以及其它的几何形。伽利略的想法支持着我,让我长期持有的一个信念:这个可见世界是一个形式的世界,要用词语去表达支撑着这个世界的那些感觉和图像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归根到底它们是感觉,是与日常事件没有关联的感觉。”
巴尔蒂斯曾说:“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了,他把笔墨俭省到极点。他的绘画境界,在观念上同中国艺术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