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关对北京意味着什么?
1368年,即明朝开国的洪武元年,此时的大明国都,尚在南京,但北方一线的长城加固修缮工作,已然有条不紊地展开。而主持此项事业者,便是明朝开国大将军徐达。
徐达为了修筑长城,就地取材用的是附近山上盛产的灰白石料,切割成条石后垒墙,在崇山峻岭间筑就气势宏伟的长城。这段长城质量精湛,直到今天游客爬到此间,还能望见附近山上的层状石头,那便是明朝筑城工艺精湛的证据。
居庸关的长城,就是这样的优秀范例。居庸关是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它的最初起源,则一直要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扼控此口的燕国,就在此修筑要塞,有人说这要塞名字就叫居庸塞,为燕长城的重要门户。只不过当时的游牧民族尚不足以形成严重的危害,所以燕国日常在此并没有常驻军队,只有战事发生,才会派兵进驻。但综合各种因素,其实居庸塞这个名词,当时还不存在。一直要到秦灭六国、天下一统,始皇帝来到此间,将大批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强迫他们修筑长城,才从“徙居庸徒”这四个字里,提炼出居庸二字,成为关名。而到西汉初年,又设立了居庸县,县城就是后来的延庆县城(当然现在已经由县变区了),当时属于上谷郡。
为什么秦汉两代,都会看中居庸这个地界呢?曾有古人好事者探访此处,譬如明末清初著名的军事地理学者顾祖禹,他说,这个地方是两山夹峙,下面有一条水量巨大的涧,从下望去,那就是悬崖峭壁,称为绝险。能同行的,仅仅是很狭小的侧道,道路宽度仅有两个车轮间的距离,加上密林深远、绝谷垒石、崇墉峻壁,实在是险之又险。
这样的地理,在历史之上,就是说书先生最喜欢说道的八个字,叫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东汉末年,鲜卑屡次南侵,都被阻挡在居庸关下。当时的幽州牧刘虞,派属下田畴带着奏章上京。他就选了二十名精壮骑兵,从居庸关出发,沿着长城走朔方,也就是山西北部到内蒙古一线,最后循间道至长安致命。而随后刘虞与公孙瓒的最后一战,也就发生在居庸关。结果三日城陷,刘虞成了俘虏并最后遇害。
东晋十六国时期,当时的后赵石虎与燕国慕容皝的一场大战,也发生在这里。擅长用兵的慕容皝,出其不意,取道居庸关,直取后赵不设防备、兵力空虚的蓟城、高阳等地,打了石虎一个措手不及。再往后,当慕容垂恢复燕国大业,也是派一路兵马,出居庸关,直取鲜卑大本营龙城,奠定自己的根基。十余年后风云大变,燕国由盛转衰,北魏拓跋大举东进,一样是走居庸这条道,夺取幽州地区。
北宋宣和年间,女真迅速崛起,风云直下燕云,当时的辽国也是拼死守居庸。结果仗打到一半,居庸关的一处山崖突然崩塌,将辽国最后的忠义之士压死大半,于是辽军崩溃,金国迅速拿下燕京。到了蒙古打金国的时候,守居庸的就成了金兵。在草原上称雄的苍狼蒙古人同样被拦在此处,一直要等到另一路蒙古兵绕道紫荆关,打下涿、易二州,再回转从南边攻打居庸关,首尾夹击之下,才把这座雄关拿下。
从汉到元代以前,居庸关这里一共打了十六次比较重大的仗,攻击一方的获胜比例仅有十分之三,可见居庸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绝非虚语。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大明的朱棣,一旦把都城迁到北京,他就把视线投向了居庸,他说:“居庸关路窄而险,北平之禁喉也。百人守之,万夫莫窥,必据此乃可无北顾。”这话是千真万确的,明朝还有一句话,叫做:“居庸一倾。则自关以南,皆战场矣。”也就是只要居庸关一破,北方的敌人就能毫无顾虑,长驱直入中原。
既然如此重要,大明朝又是如何设置这道“天下第一雄关”的呢?
首先是分南北两道关口,关城就设在南口北边的峡谷中。城门也只有南北两道,瓮城在南边,两旁高山耸立,一条咽喉通道,在重因叠蟑、林木葱郁间,直通天堑。因为险,这里便是军事第一要地。也因为险,在太平时节,这里后来又成为所谓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据说在女真金国,已经这么玩了。而这里的景色,自然是因为山势雄奇、翠峰重叠,以及清流萦绕、山鸟争鸣了,地势险要,百姓在此搭屋居住当然是不可能,成为生态胜地便是自然之事。
当然大明更要在这天然险要地形之上,更加一份安全锁定。那就是在景泰年间,将关城扩大加固,设水陆两道门。如今的居庸关南北关城券门上,还有匾额,说是明景泰十年修建之际留下的真迹。必须说,明朝真是用心了。从居庸外线的岔道城、八达岭开始,到上关城、中关城,最后是南口,足足五道防线。南边的瓮城是一座马蹄形的堡垒,向上有重檐歇山城楼一座,弧形瓮城城台上设有炮台,外墙有垛口,内侧墙低矮无垛口,用意就在作战时将敌人诱入瓮城,主城关闭阻其入城,再放瓮城闸门,敌人就被困在瓮城里,只能束手就擒,所谓瓮中捉鳖,于是便叫做瓮城。而为了保证胜利,瓮城之中还造了一座关王庙,大概是希望武圣人关云长能庇佑大明。
而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战马,也在此获得独特的地位。即所谓马神庙,从隋、唐、宋、辽,历代都有。居庸关这边当然也不会少,初建于明朝弘治年间,到了大清国的乾隆年间又大规模重修。
明朝那会,时代已经不同了。据守在此的军队,前所未有地除刀枪弓箭和盔甲之外,增设大量火器。始建于明正统十四年的神机库,便是因为贮放铳、炮等各式火器,故得此名。史册上所谓佛郎机、红夷大炮,都在这里有过大显神威的时刻。最牛逼的一门红夷大炮,重三千斤,发之声震数十里,射程据说超过五百米。
这一点绝非虚语,后人在修复居庸关北关城时,就发掘出了23枚土石炮弹和6枚铁炮弹,最大直径达到了15厘米。
图-北京和天津
明清更替之后,尤其是到了清朝中后期,北方游牧民族已不再是中原的威胁,居庸关的军事意义也就逐级下降,前文所讲“居庸叠翠”四字,其实就是乾隆皇帝写的,至今尚有御笔碑存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居庸关从军事要塞向风景胜地的过渡。而到清末民国,逐渐荒废的居庸关,更是如此。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此处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如今的居庸关,显然与刀兵无缘,完全是个旅游景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