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与思考(系列二)
2020-12-04
高血压病真的是病吗?
高血压病是西医的诊断名称。
严格地说,高血压并不是病名,是症状,是疾病的症状之一。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常见病之一,不仅发病率高,且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肝、肾并发症,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促使血压的调节功能失调而产生。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 其中5%的患者,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称为继发性高血压。
西医定义的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即血压。
血压的调节:正常血压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取决于心排出量和外周阻力。
心排出量本身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细胞外液容量(钠摄入、肾功能、盐皮质激素分泌状况等)。
血管外周阻力受各种神经内分泌因素调节。
举例说明
场景
用水浇大面积草地。
水管接通水龙头后,当发生水管内的水无法浇到远处草地时,是因为水管内的压力不够,不能通过水压将水管内的水挤压到远处。
如果这时,将手指挤压排水管的出口,给予水管一定压力,就能实现水压暂时增高,将水灌溉到远处草地。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心脏如泵,把血液推送至远端的脏器,周而复始。
我的观点:最初高血压发病的有个共同点,是身体出现气血明显不足,尤其是重要脏器的供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不足以支持每日脏腑日常的运转。
当外周脏器的供血发生明显不足时,身体的自救机制启动,外周血管收缩,增加了外周血管的阻力。(类似于场景中,给予水管人为的阻力)
外周血管收缩,暂时出现血压的增高,增加了心脏输血量,以改善重要脏器的供血。此时,发现一过性血压升高,当脏器缺血仍不能及时得以纠正时,则出现了高血压的一系列症状。
此时,西医在确诊患者为高血压病后,即开始医嘱,服用适量降压药来降低血压,包括各类西药的降压药。
口服西药降压药的结果是终于把血压控制在了正常范围,人们窃喜,治疗的确有效,血压恢复正常,接下来遵医嘱开始终身服药。
但是,气血明显不足导致的脏腑功能异常,怎么解决呢?会出现哪些一系列并发症呢?如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血压性肾病、高血压性性功能障碍、高血压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塞)。很少有人会思考这些背后的问题。
(未完待续……)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