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分界'之南北所属,是检测'南阳诸葛庐'之历史真伪的最后底线

'襄阳说'者的网友、支持者、专家教授们,以南郡和南阳郡汉水分界南北为基本历史边界持'不肯定'态度,他们认为是'不绝对的',但是他们又拿不出来'史料'史证来证明他们的这一种观点正确性,而史著文献记载:秦置南郡和南阳郡以汉水分界南北,两汉因之,其史证充足,论述清晰——这些记载都是绝对的认定及撰述,没有发现什么'不绝对'或'含糊不清'的边界论述。

这就纳了闷啦?

'襄阳说'者们拿不出来'不绝对边界'的史证,而'邓县隆中'说是一条伪历史地理论述之孤证,它是一条逆反前四史及襄阳文献方志所有历史地理边界的记载,并被它的'撰述者'习凿齿本人否定掉的造假附会地理之归属——诚然,'邓县隆中'是历史谎言之弃儿,但这个'弃儿'又是支撑'襄阳说'者们历史理论之核心'证据'。

一、关于南阳

历史上当事人诸葛亮的主证认定:

1、诸葛亮《出师表》里认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诸葛亮凿开的黄牛庙古碑记载认定:'仆躬耕于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

3、诸葛亮《寄子书》认定:余自南阳隆中结构草庐于卧龙岗下躬耕稼穑——其明确把躬耕南阳的地点指明:南阳隆中卧龙岗这个地方!

案:2016年11月12日央视1套《我有传家宝》栏目播出诸葛村诸葛议先生展示的传家宝---《诸葛氏宗谱》,同时展示的还有一本小册子《兰西 诸葛简史》,小册子中收录了一封诸葛亮临终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武侯公五丈原八月朔日寄子「瞻」书》,信中写道:

”余自隆中结构茅庐于卧龙岗下者,非自甘贫贱也,祖父俱汉名臣,襄阳城里,门阁何高大也,但生于离乱之世,欲立庄舍于南阳,以便躬耕稼穑,岂来先帝三顾之隆,义难拒却,不得已将农事竟付汝之叔均也,余今职据丞相,任授军师,留身于四(西)川,岂至愿也,翘首企望襄阳,再欲与兄弟相为聚首勿能也。.......“

诸葛亮告诉:去南阳躬耕稼穑的缘由,及襄阳城里有自己的宅邸,及自己三顾茅庐得出后,诸葛均在南阳'安排'农事……诸葛亮企望与诸葛均兄弟在襄阳宅邸团聚。

《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亦云:“亮生于琅琊,迁居于南阳,官于西蜀。”

又曰:诸葛均娶南阳林氏之女为妻,次年得子……

山东临沂《诸葛亮祖故碑》亦日:“我诸葛氏家于琅琊,迁于南阳。”

晋永兴中(诸葛武侯卒后70年),西晋将军刘弘奉天子之命,'于沔之阳……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前去祭拜先哲孔明。其祭文《诸葛故宅铭》记载的诸葛故乡之地理坐标,是对诸葛亮本人认定'躬耕于南阳'之印证。

4、诸葛亮自认是'南阳乡党'!

案:乡党出自《三国志卷三十九》:建兴九年,都护李平坐诬罔废;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可使孝起知之。”

5、这个南阳在哪里?

诸葛亮本人印证该南阳……当事人诸葛亮又曰:操'困于南阳'——这个南阳是曹操讨伐张绣的地方,时张绣驻防宛城。

二、这个南阳在哪里?

《三国志》著史者陈寿印证南阳。

陈寿告诉我们:

1、张绣在南阳——刘表使张绣驻防南阳(宛城)。

2、孙坚比至南阳——孙坚比至南阳(宛城),杀郡守张咨。

3、甘宁因居南阳——甘宁往依刘表未果,住在南阳(宛城)。

4、袁术出奔南阳——袁术躲避董卓加害,由孙坚杀南阳郡守张咨后,袁术出奔南阳(宛城),盘踞宛城。……

5、陈寿:邓艾,义阳棘阳人——把三国南阳郡界定在义阳郡新野县以北。

陈寿:马良,襄阳宜城人——陈寿确认三国襄阳郡立,襄阳郡跨过汉水辖治汉江以北的鄾县、邓城县、山都县。

三、新野人范晔著书《后汉书》印证南阳。

四年六月,汉起兵南阳至昆阳——刘秀起兵南阳(宛城)至昆阳。

《后汉书》有“俱攻破南阳,斩莽前队大夫甄阜”,这里的“南阳”毫无疑问指的就是宛城。

《后汉书·天文志》记载:

“(延光)四年(125年)三月丁卯,安帝巡狩,从南阳还,道寝疾,至叶,崩。”这里边的“从南阳还”的南阳毫无疑问是指南阳郡治宛城。因为同一事件在《后汉书》孝安帝纪中记载:“三月戊午朔,日有食之。庚申,幸宛,帝不豫……乙丑,自宛还。丁卯,幸叶,帝崩于乘舆,年三十二。”

另外,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四十二还有光武帝刘秀“幸南阳”的记载:(建武)十一年(乙未、三五)春,三月,己酉,(光武)帝幸南阳,〔考异曰:帝纪:「己酉,幸南阳,庚午,车驾还宮。」上有「二月己卯」。袁紀:「三月己酉,幸南阳。」以长历考之,二月壬申朔,己卯八日也。己酉、庚午,皆在三月。盖帝纪「己酉」上脫「三月」字。今從袁纪。〕还幸章陵;庚午,车驾还宮。

《资治通鉴》清楚表明,光武帝“幸南阳”的同时还“幸章陵”。时章陵为南阳郡属县,非章陵郡。司马光将“南阳”与“章陵”并列,是指这是两个地方,所以,这个光武帝的“幸南阳”毫无疑问也是指郡治宛县。

《汉晋春秋》的著述者习凿齿,其《襄阳记》“乐宅戍,南阳城南九十里”——印证南阳城即宛城。

以上史料之'南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众多历史事件'之共同事发地,这个事发地在宛城,宛城古名亦南阳。

四、南阳由来及历史沿革。

1、宛何时名南阳?

古而有之,与生俱来:

《史记》有“南阳西通武关”;“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秦伐魏,迁孔氏于南阳”,这是宛亦名南阳的最早记载。

《史记》云:“二十六年,赦罪人迁之穰”。

“ 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等赦罪人迁之”

秦置南阳郡和南郡之前,宛即名南阳。

秦夺取楚地,先取穰、南阳,后鄢、邓等,自西而东又南,地域名称并列及顺序清晰。

宛名南阳,是其始名并被历史传承,故《后汉书地理》记载:'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宛县,在王莽时被复名南阳县。

以上史料是宛亦名南阳的历史记载及沿袭使用,宛县、宛城亦南阳郡治,亦名南阳城,居于汉江分界线以北

2、关于南阳郡,居于汉江分界线以北,两汉因之。

1)《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注引《正义》(唐·张守节著)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之北”。《释名》云:“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焉。”

2)《晋书·地理志》又云:“及秦,取楚鄢、郢为南郡,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其他相似的记载还有《楚地记》云:“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 见《太平寰宇记》卷之一百四十五)

3)《汉书补注·地理志》“南郡” 条的记载,《路史·国名记》中引《地纪》曰“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者是也” 的记载。

4)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所说的南都(南阳郡)位置是“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张衡(78年—139年),他对家乡南阳的地理位置自然非常清楚~时南阳郡居汉水以北,南郡居汉水以南。

5)习凿齿本人认定'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汉因之。'——习凿齿本人认定'襄阳有孔明故宅'及其两汉边界论,两次否定汉江以南'号曰隆中'归属汉江以北的邓县辖管。

6)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引用'号曰隆中'的论述,但司马光很清楚把'号曰隆中'确认为襄阳辖治——名'襄阳隆中',亦否定汉江以南的'号曰隆中'归属汉江以北之邓县所辖。

7)'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襄阳县志》载:襄阳,西汉初年建县,“辖汉水以南,邔县以北,中卢县以东,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江北,即今樊城一带,为古邓县,“辖汉水以北,新野县以南,蔡阳县以西,山都县以东的地区,属南阳郡”。如下图:

以上史料是秦昭王三十五年,以'南阳'之名置郡,郡望郡境居于汉水以北(两汉因之)的史料记载!

8)襄阳历代传承下来方志,把东汉之初平元年时之邓县居于'汉水以北'论述得非常清晰。如下图:

综合以上史料辨析,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之号曰隆中,居于汉水以南,不是汉水以北的邓县县境所辖,亦不是汉江以北的南阳所属——故'号曰隆中'之'邓县隆中'说,是彻头彻尾历史虚无及杜撰出来的伪历史地理归属,它与南阳无任何归属联系。如下图:

而诸葛亮所谓的躬耕南阳,于南阳隆中卧龙岗下躬耕稼穑,这个隆中在沔之阳——汉江以北。

9)下图《诸葛故宅铭》史料里辨析:刘弘将军和李兴于沔之阳——去汉江以北祭祀孔明。诸葛故乡亦汉江以北地区,登湖阳隆山眺望之。

注:刘弘将军之故里~濉溪县人民政府官网对刘弘将军的生平简介:李兴所撰书的刘弘将军祭拜先哲诸葛孔明的《诸葛故宅铭》这一篇碑文是诸葛亮死后70年写的。诸葛亮的草庐由于年长日久无人居住和维修,早已颓垣断壁。因此,刘弘、李兴等人来到隆中时,所能看到的,只不过是“故墟”而已。此事发生在晋永兴年间,当时,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驻节宛城,李兴是刘的参军。他们是在沔北南阳某地举行祭祀诸葛亮的活动。

南阳隆中卧龙岗,被诸葛武侯书信提及,又被刘弘将军的《诸葛故宅铭》之诸葛故乡的地理坐标印证,又被西晋史学家王隐《蜀记》名隆中,即沔之阳隆中——南阳城被九座互不相连的孤山环抱,实'宛中,隆',隆在宛中——故名隆中。

10)襄阳郡志记载:汉江以北——樊城以北为南阳。如下图:

11),1989年襄阳一群学者历时六年整理历代襄阳文献,他们所编纂的《襄阳县志》记载:汉江以北为邓县,鄾县,汉江以北为秦置及两汉之南阳郡;汉江以南是中庐县归属南郡。襄阳县置西汉初,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邔县以北。如下图:

12)《襄阳府志》记载:建安十三年襄阳立郡割走南阳山都县,跨过汉江辖治汉江以北地区。

13)《襄阳县志》记载:魏景初元年226年,襄阳郡割走邓城县、鄾县辖治汉江以北地区。如下图:

14)魏置义阳郡于公元222年,南阳郡居于义阳郡新野县以北,南乡郡以东。如下图:

15)、《襄阳郡志》记载:汉江以北为南阳郡。

综合以上所有史料文献记载辨析:

南阳,无论在历史上任何时期,相对于南郡而言之,都居于汉江以北,没有跨过汉江辖治南郡之汉江以南地区的记载,故'汉江分界南北'之沔之阳和沔之阴,是界定南阳和襄阳之地域辖治的基本办法,也是辨析论证历史上相关历史地理记载之真伪的试金石,伪历史记载、杜撰附会之说、传说故事等在它面前无处遁形——故《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就是一条杜撰、附会、造谎之说,因为'号曰隆中'居汉江以南归襄阳辖管,'号曰隆中'不是邓县县境,亦不是南阳所属。

这也是襄阳守备刘保林在修建古隆中草庐后警告襄阳后人敦行忠义:切不可追寻'草庐'之真假,因为诸葛武侯自谓'躬耕于南阳';如果追寻古隆中草庐真假,就会制造谎言及虚无论述去掩盖历史,从而丢失人性之忠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