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西郭外的旧时记忆
温州城区 “西郭外” 广化路改建工程,经历十年的拆迁和建设,22幢高楼大厦矗立在瓯江之滨,今夏将全部交匙使用。
“西郭外” 位于温州古城西门 “迎恩门” 以西至翠微山东麓,它不是一个地域名称,而是一个大型居住区的历史名称,原由和平路、下横街、上横街、烈士路四部分组成,但不包括今天的涌金花园、翠微新村、黄龙商贸城、陶瓷品市场和翠微山公园等。西郭外财富丰厚,富豪辈出,而文化人不多,因而记述西郭外旧时风土的文字不多见。偶尔找到丁点资料,又是错误百出,不堪一用。我辈古稀老人一旦逝去,年轻一代将无法窥知梓里的旧时风貌,故为此文以记之。
东晋太宁元年(323年)修建永嘉郡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改称温州府城。旧城开设七个城门,其中西城门称为迎恩门。迎恩门以东的城垣以内称为 “城门底” 或 “城底”,迎恩门以西的城外称为 “西郭外”。宋室南渡以后,城内人口大增,住房日渐拥挤,咫尺隙地不易得,不少居民移居城外,形成南门外、东门外和西郭外三个新的居住区。到了明代,西郭外居住区进一步扩大,形成 “广化厢” 建制的大型居住区,于是 “广化” 一词成为 “西郭外” 的同名词,但今天的 “广化” 是个地域名称,包括整个广化街道的广大区域。我少时无知,将 “西郭外” 误写成 “西角外”,长知识后才知道 “垣内为城,垣外为郭”,“郭” 表示城市的外围部分,比如绍兴城就有 “东郭”、“西郭” 的称谓。现代汉语可以称 “西郭外” 为 “西门外”,但绝不能写成 “西角外” 或 “西廓外”。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飞机经常轰炸温州城,为便于市民疏散,1938年政府下令拆除城墙,至1945年城墙拆除殆尽。西段城墙拆除后改建为今九山路,西濠河就成为今天的九山外河。西城门和西城楼位于 “西门大街” 的西端,西门大街在百里西路的北侧30米处,穿过西城门,与西郭外的 “摊儿头” 相接。西城门外的吊桥拆毁后,往南挪动30米改建为今天的 “大桥”,大桥连接百里西路与和平路,两路交接处称为 “大桥头”。换言之,西郭外的和平路是解放初期新建的一条宽敞的大街,原名 “摊儿头”,店铺林立,商业繁荣,成为当时西郭外最繁华的地段。
和平路北侧由东向西依次有镇宁巷、岩头巷、仇家巷、虞史巷等小巷通往瓯江边的木材市场,这里是旧时浙南最大的木材集散地。贯通木材市场的是东西向的江边路,江边路往东便是文书巷。1992年江边路的木材市场搬迁至浦桥河西侧的木材公司内,2010年再次搬迁至东瓯大桥南堍西侧今址。
和平路以南,下横街以东,自北而南依次有月湖头、龙泉浃、天灯下、教场头等。旧时这一带比较冷落,没有大户豪宅,也没有显眼的店铺。早期的 “月湖” 很大,远超郭公山边的白莲塘,西北——东南向呈条状分布,解放初期湮塞为小湖,卷缩在天灯下以南,玉环殿以西。
西郭外在温州经济发展史上最负盛名的是两件事。第一,历史上温州造船业非常发达,北宋时郭公山下沿江一带是当时温州规模最大的官营造船场,每年造船数额高达605艘,占全国的21%,与明州(宁波)齐名,同居全国11处官营造船场中的第一位。第二,历史上西郭外是瓯江流域最大的木材集散中心。瓯江干流 “大溪” 上游的龙泉、云和及瓯江最大支流 “小溪” 上游的庆元、景宁盛产木材,西郭外人称之为 “上山”,上山原木制作成 “排” 经瓯江水流漂运至西郭外木材市场,再在西郭外瓯江水上制作成 “球”,远销全国各地。因此,西郭外的木行众多,旧时有叶进丰、王广记、余广茂、源森、龙记、大达、惠森、广源、森泰、源泰昌等一大批著名的木行,其财富积累于原木的采购、运输、加工和销售。西郭外木材市场还有若干个原木起水、落水的搬运班,每班有几十名工人,大班达上百人。我父亲姜碎德就是西郭外球段班班头,由此解放后受尽了无数次批斗之苦。
△拆迁前的西郭外旧貌
1992年,西郭外进行第一次旧城改造,即西城路改建工程。将下横街和教场头两侧的大片旧房拆除,改建成八层的金宅住宅区,并修建一条宽敞的西城路,连接和平路和鹿城路,从此西郭外有了汽车交通。西城路建成后,各类店铺一应俱全,取代和平路而成为西郭外最热闹的商业中心。
△西城路改建后的金宅住宅区现状
2002年,瓯江三桥至郭公山段的沿江防洪堤一期工程(即江滨公园)竣工后,西郭外开始进行第二次旧城改造。从海圣宫陡门(即勤奋水闸)往西修建望江西路,并扩建和平路。由此西郭外冒出了一批20多层的高楼大厦,如时代海景大楼、金汇商住楼、月湖小区17幢大楼、海景家园等。
第二次旧城改造后的现状
2007年9月开始第三次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即广化路改建工程。从西城路的金宅住宅区以西一直到翠微山东麓的烈士路小学,全部拆除重建。拆迁总量达3813户1.6万人,占地164.51亩,拆除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新建高楼22幢,多数为33层,总建筑面积达50.5万平方米。这次旧城改造分为A、B、C、D四个地块,目前A地块6幢大楼已交付入住,其余三个地块的16幢大楼将于今夏交匙使用。
广化路改建后的新貌
西郭外的居住历史悠久,从南宋开始至今已近900年,加上木材集散积累的殷厚财富,古宅大院鳞次栉比,绝不逊于温州城底。然而,这些绝佳的古民居在这三次拆迁中,除一座 “杨宅” 异地搬迁保留外,其余统统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令人哀潸。
拆迁前的上横街南北两侧旧貌
上横街位于下横街与浦桥之间,是一条东西向3米宽的小街,沿街颇具气派的名宅大院众多。历史上,上横街规模最大的庭院要数 “谷宅花园”,它是三进庭院,主人谷兰仙。据温州史料记载,春晖园俗称谷宅花园,始建于南宋初期乾道年间(1165~1173年),后来数经修建,楼阁重叠,庭院清幽。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太平军兵燹,逐渐芜没。园内原有五龙池和十八井,遗迹犹存。今中央巷一带,俗称谷宅前。
上横街东首原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金宅大屋,为明代建筑,屋主是楠溪岩头的名门望族金姓后裔,太平军长毛反进攻温州时,金姓大宅被焚毁,留下 “金宅屋基” 遗址。1992年西郭外第一次旧城改建时,上横街居委会改名为金宅居委会。
上横街62号张宅大院是张忠乐于太平天国长毛反以后所建,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该宅系三进七间砖木结构,头进道坦足有100多平方米,广阔开敞,道坦中有口四方古井,井水丰盈清澈,道坦东西两面都有花墙。二进有个古色古香的圆洞门,曲径通幽。大宅后进是 “张永顺酒坊”,系两层砖木楼房,主人经营酒坊。2007年拆毁,张氏后人张庆桢现居台湾。
上横街36号叶宅,主人叫叶德臣,开 “叶进丰木行” 和 “叶进丰钱庄”,还经营两艘大海轮。叶宅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三间两楼的精致民居,历经八十年风雨,风采犹存。青石门额门框上刻有狮子戏珠、白鹿衔花、仙鹤伴松、花卉鸟兽等,外墙面四条立柱的柱础石刻保留完好。正屋北向的砖雕石刻更是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后人叶笠舟,生育三子,均居该宅,直至2007年拆迁。
1992年西城路改建时,上横街19弄2号吴宅大屋被拆除,屋主叫吴金星。老宅坐西朝东,占地734平方米,是一座典型江南明清建筑,院内雕梁画栋,飞檐翘瓦,盘廊歇楼均保存完整,其墙壁、门窗、斗拱上都刻有戏曲人物和花鸟走兽,砖雕木刻图案非常精美。叶其龙大儿子叶国麟将吴宅拆下来的建筑部件全都买下来,整整装了四板车。并将这座古宅外貌、结构、各部件衔接等照片绘制成图册,制成模型,冀希有朝一日能将其重建在上横街或者温州其他地方。然而在多方呼吁无助之下,1993年终将这四板车的艺术精品转让给了台湾潘子锋。
上横街还有很多名宅大院,比如48号陈宅大屋,34号王宅大院都是前有天井、后有花园的古宅。32号是一座两楼三间木房,是旧时 “木业公会” 会所。今天这些古建筑均荡然无存,可叹可惜!
拆迁前的烈士路和华里坦旧貌
浦桥旧称永泰桥,建于明代,是一座三孔石梁墩桥,桥墩横截面呈尖角形,便于急水分流。桥面并排平铺七条厚实的花岗岩石板,中孔桥面略高,呈拱形。桥面两侧设有青石坐栏,每侧配有八条栏柱,柱头刻饰莲花纹。桥边高大的朴树将斑驳树荫洒落在桥面上。除夏日炎阳外,平时两侧坐栏上总是挤满高声阔谈的人群,以致年轻女子不敢从此桥经过,故戏称 “奈何桥”,奈何桥边有人吆喝着售卖 “孟婆汤”,煞是一派热闹景象。浦桥这种石板桥造型风格风行于宋代,明清两代多为石梁柱桥,温州现存的石梁墩桥为数极少,浦桥的文物价值远超明清的石梁柱桥,2007年被拆毁,永痛永惜!
这种尖船状桥墩的石梁墩桥很少见,文物价值极高。
永泰桥的桥梁石板、坐栏和栏柱
浦桥的北面建有 “广化外闸”,当地人称 “外长桥”,是浦桥河上蓄淡挡潮的中型水闸。浦桥的南面建有 “广化内闸”,当地人称 “高桥”,也是一座三孔水闸的石梁墩桥,不过桥面宽度仅为浦桥的一半,没有围栏。旧时木排由浦桥河运往上河乡、瑞安等地,必须由这两道水闸先后开启才能通过。
站在永泰桥上看外长桥
广化外闸的南侧面
广化外闸的北侧面
广化内闸 “高桥” 也是尖船状的三孔石梁墩桥
2002年在望江西路修建新的广化水闸
广化外闸与广化新闸之间的老人亭 “莲花亭”
1953年,翠微山巅建成革命烈士墓后,西郭外便有了 “烈士路”。烈士路东从浦桥开始,西至翠微山东麓的烈士路小学。名义上称 “路”,其实是一条3米宽的小巷,不能行驶小汽车。旧时以六堂殿为界,东段称 “浦桥上”,西段称 “担水山前”。翠微山东部旧称 “担水山”,西部旧称 “太平山”。翠微山东部因山腰有一泉甘冽的地下基岩裂隙水出露,当地人俗称 “山脉”,泉名 “玉眉泉”,久旱不涸,要用勺瓢舀取,是西郭外人首选的饮用水,故称 “担水山”。此泉山脚有一大池 “解放泉”,水质也很好,但多用于洗涤。
拆迁前的烈士路西段旧貌
“浦桥上” 的桥边有一座百年老屋 “杨宅”,当地称 “杨元龙”,2005年被列为温州市第五批文保单位。文保碑上注明位置是 “莲花埭3号”,其实莲花埭古称莲花浃,后来在此筑堤以挡咸潮,便成为莲花埭,位置在广化外闸的东西方向上。西郭外的许多地名被不懂窍的官员胡乱挪用的比比皆是,此是一例。杨宅是清末木行商人杨阿朗建造,杨元龙是其商号,兼营海航运输。后因翻船事故导致板行破产,杨宅转卖给潘姓居住。杨宅系七间两层的砖木混合结构,占地457平方米,建筑面积737平方米。2015年耗资800多万元,将杨宅整体平移142米,顺时针旋转159度,挪动到今天位置予以保留,现辟为温州武术史馆。
我家住在浦桥上 “大道坦”,乾隆中期从永强沧湖搬此居住已逾250多年,至我辈繁衍成八房,在西郭外也算是大姓了。大道坦的西南面,即六堂殿南面有一爿煮坦,名 “镬炉坦”。1966年 “破四旧” 时,改名为 “华里坦”,后来被不懂窍的官员挪用于浦桥上的河边地名,即浦桥至广化内闸的西侧叫华里坦。华里坦中段有一座大屋 “余宅”,当地人称 “广茂”,广茂的后门就是我家的大道坦。余广茂是余家的木行商号,余家是江北岸龙桥迁居西郭外,并建此宅。雕栏画栋式的两层砖木结构,里有小巧的庭院。传至余毅夫,办过多家商行、工厂和学校。1947年余毅夫赴台北任鼎泰轮船公司经理,后逗留台湾不能回归故里。1956年余毅夫驾驶多名台湾人合资购买的海轮,弃暗投明回到温州,受到统战部的嘉奖。
华里坦的余广茂
华里坦的石板路
烈士路中段拐弯处是六堂殿,殿宇恢宏,香火鼎盛。六堂殿边有一座气派非凡的大宅院,是当地保长朱松林故居。朱松林是我舅舅,旧社会和新社会都是西郭外妇孺皆知的能人。六堂殿北侧 “谢坦” 有一座颇具规模的进深大院 “王宅”,当地人称 “王广记”,王广记也是木行的商号。为三进式传统院落,庭院宽敞,天井铺装宽幅的石板,一幅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
翠微山东麓原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天后宫,当地人称 “担水山宫”,是祭祀海上救护神 “妈祖” 的神殿。清乾隆元年(1736年)福建汀州商人出资建造,至今有280年历史。解放前辟为 “龙景庆小学”,解放后改称 “广化小学”,文革以后改称 “烈士路小学”,当地人统称 “担水山学堂”。1954年我入读广化小学时,天后宫基本保存完整,前面有月光池,后进大殿改设礼堂。大殿为木构重檐歇山顶建筑,顶层为方格天花,彩绘各种人物花鸟,颇显清初建筑风格。今烈士路小学全部拆除搬迁到三桥桥下,天后宫仅存殿前抱厦,抱厦的多条青石立柱仍挺立原地,尤其是正面中间两柱凸雕蛟龙,甚为精致,梁枋悬柱及斗拱刻制亦很华美,这种双龙绕柱的石雕实为难见的艺术珍品。
华里坦29弄旧貌
广化内闸至浦桥河道旧貌
站在永泰桥上南看浦桥河,右侧为华里坦,左侧为"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