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三代的人物绘画特征鉴赏
康熙(1662-1722)
前述崇祯瓷器,六字款之官窑用器绝无仅有,此其时战乱频仍,加之崇祯皇帝勤勉节俭之故也。顺治既入关,实则仍处扫荡与杀戮,所谓三屠十日,当于此时也,故顺治瓷器亦无官窑,民窑器多粗大笨重,满洲人之胃口也。康熙接班,则四海新定,国力日趋恢复。初,康熙帝为节俭计,定官搭民烧之策,不设御窑,故民窑器之质量,随之大升矣。康朝日渐昌盛,则民有余粮,精神生活随之提高矣。观康熙一朝之瓷器,人物故事多袭前朝,并由创新。画法仍有崇祯遗风,如为官者挺胸叠度等。其余则余总结如下,虽不免以偏概全,而其特征在焉。
一,人物形象早期人物形象硕大,顶天立地,主体突出,笔法写意,生动豪放。中期以后以刀马人物为题材,绘画细腻,且人物也潇洒飘逸。到了康熙晚期,人物缩居画面一角,形态弱小纤细,着色也浓淡不一。
二,表情便显得不怒而威了。嘴巴的画法,男人大而方,女的则为樱桃小嘴,老人的当然是扁而瘪,小孩则为圆而突。面部的画法,男的多为国字脸,女的当然是瓜子脸,老脸变成申字形,而童脸扁圆苹果样。
三,人物及衣纹的画法五彩瓷器画人体,均用红笔画线,来表示手足、胳膊、肚皮的肌肉与肌肤。康熙瓷器的彩绘,主要是以线条立形的陶瓷绘画,所以人体裸露部位如面部或胸腹皆不上色。这种上色的情况还是到了乾隆以后才开始出现。同样的在衣纹上,线描的功力更是立竿见影,行笔挺拔而流畅自然,绝不拖泥带水,没有衣纹纷纭纠葛的现象。在康熙的彩绘里,男人往往腰裙宽大,裙头却短,显得腰肥体胖。康熙五彩瓷器中的皇帝、官员或书生,都挺着一个突出的肚子,展示其养尊处优的身份。女人皆是衣袂飘逸而贴身,内外分明,绝不含糊。衣裙连成一套,使其看起来更为窈窕,步履轻盈。人物画法飘逸,栩栩如生,较之清晚期之人物匠气与死板,一眼可辨也。眼睛画法,无论男女,多以线条体现,所谓“有眼无珠”,行内定论也。手指画法,均纤然如竹笋,仕女既如是,即令男子之手,亦具此富贵态。孩童之头部,后脑凸出夸张,大头孩子,淘气可爱。未见有女孩之身,重男丁故也。
雍正(1723-1735)
一,雍正侍女人物多着汉装,面容娇好,体态纤弱,发髻高挽,纤手柔弱无骨,气质十分高贵。线条流畅,画工精细。
二,雍正时期民窑瓷器中戏曲人物图较少见,特别是康熙时常见的刀马人物图如此,纹饰多取材于《西厢记》、《三国演义》的人物故事。基本上构图严谨、线条纤细,不及康熙朝人物刚毅强健。
三,特别注意:粉彩,珐琅彩人物纹饰明显缩小,画面聚收。
乾隆(1736-1795)
一,乾隆人物纹饰又可分为神话、宗教、风俗三类。以神话为题材的画,主要绘的是希腊、罗马的神话;以宗教为题材的画,主要绘的是圣经故事,如耶稣受难、复活等故事;以风俗为题材的画,主要描绘欧洲人日常生活,如狩猎、收获等。
二,对于西洋人物,画工比较精细,但宫廷画匠们只能画其“意”,不能画其“神”,正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童依华先生在其《清代画珐琅》书中说:“西洋仕女之头至胸部则非中国画工所能克服,人物之绘画雕塑,首需学人体之结构,如骨骼及肌肉之解剖,这却不是中国画家所熟悉的。所以多见西洋仕女,颈部有如大脖子似的一圈浅色,而低胸服装之处理亦多缺点。”
三,题材发现了很大变化:乾隆瓷器人物纹饰已经体现出歌舞升平的局面,一反康熙当时以“刀马人”为代表的战争题材。心境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康熙瓷器体现的成果,而乾隆则体现过程中的享受。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部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