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从众,通往人生赢家的道路有很多条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 | 章红 儿童文学作家
在美国的教育圈,也有“名校”情结,是否真的是过好人生的“唯一选择”呢?儿童文学作家章红,生活在教育竞争激烈的南京,但她的女儿,从小学到大学,自己选的路自己走,成为了全球顶尖的软件公司的工程师。回想女儿整个求学过程,每一个选择都没有往热闹的地方挤,甚至是有意识地避开了从众的行为。
01
上名校,
就能成为“人生赢家”吗?
读到一篇文章,一位本科读耶鲁,哈佛商学院在读的学生写的《我们为什么要上名校》,大肆论证了一番上北大清华耶鲁哈佛之必要性,在这种名校求学的好处,以及拥有名校背景之后的受益:高级的同伴,高级的校友,高级的教授,更好的平台,更好的资源,人生发展因名校而驶上快车道。
“一生就这一次,那么为何不上个好学校呢?”
我倒是想啊。当年我家秋秋中考考了个预料之外的好分数,使我和她父亲短暂升起了梦想,对她说:以后你若能申上哈佛,我们砸锅卖铁也供。三年以后她申请美国本科,压根没有去触碰耶鲁哈佛,完全够不到的嘛。
人性就是想往上走的,不用你说大家都想成为人生赢家。名校自然是通往赢家的一途,人人都明白的道理是不用一位耶鲁与哈佛双料名校生特地来告知的。这条路非常拥挤了,许多家长从孩子幼儿园起就开始了驱赶,使得幼年不像幼年,童年不像童年,少年心理压抑失衡……
人的生长节奏被破坏了,原意是想成为人生赢家,殊不知未赢可能先输, 因为人是不可以被过度驱赶,意志力不可以过度使用的。
章红在西雅图的照片
面对全民教育焦虑,耶鲁学生用这种肤浅价值观推波助澜,通往人生赢家的路上,他指点了难度最大的一条。“你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好让自己上个名校呢?”这就是该文的核心逻辑,这逻辑能力真让我觉得是对题目的打脸:
世界顶级名校出来的也不过如此嘛?
这些学校都在招收什么样的学生?
是不是把SAT词汇表上的单词多记点,记牢点就可以了哇?
就这个价值观与思维能力,这四年名校读下来究竟改变了他多少?
我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我赞成人们竭尽全力去成为人生赢家,为过上好生活奋力往上游。 但是人生的海域是宽广的,通往人生赢家的道路绝非那么单调。心态上要平和一些,甚至要有意识地与众不同一些。不要从众,而要去走你自己的道路。那样的道路同样可能让你成为人生赢家。
我之所以有底气说这些,是因为我家姑娘秋秋,一路走来,从未上过名校,也成了世俗意义上的“人生赢家 ”(姑且这么说吧)。
02
小学需要好老师
但“好”的标准因人而异
小学时代,我们住在西康路,路这边是赤壁路小学,路那边是琅琊路小学。赤壁路小学也是不错的,但名气跟琅琊路小学还是不能比,琅小是南京数一数二的名校。但既然学区在赤小,我们就不准备烦了,就按照学区划分上了赤壁路小学。
将要升三年级的时候家搬到鼓楼。鼓楼离赤壁路也不算远,但我们的原则是就近入学,中央路小学比赤壁路小学名气上似乎更低一层级,但离家近。问秋秋:你想不想转到央小呢?
小家伙思考了一下,说想转——其实她只是一个喜欢变化的家伙,这个答案并不靠谱。但依从她,转到了央小。
在那儿,她遇到了年轻的童老师,童老师数学教得很好,秋秋数学学得很不错,她对数学的信心在那儿迈出了第一步。
——每次看到一些家庭花一大笔钱买下又旧又小的学区房,我都觉得不可思议。那是以牺牲家庭生活质量来换取就读名校资格。 而在小学阶段,学校名气真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碰上好老师,这个就全凭运气了。
如果你说名校的好老师更多,碰上的概率更高,那依然是我不能苟同的,因为 对好老师的定义在每个人的价值体系中也是不一样的。
秋秋小时候,在玄武湖边椅子上晒太阳兼写作业
03
中学6年
没上第一名校也不遗憾
小升初,因为秋秋从来没有在外头补习过英文,也没有认真学过奥数,我们觉得考南外恐怕没啥指望,报名都没报。那时候因为我对城里嘈杂的环境感到厌倦,在奥体中心买了一套房子,于是就选择了金陵中心河西分校,全家人搬到奥体,她又可以步行上学了。
初中三年,她的数学老师是金陵中学返聘的一位从教多年的数学教师陈佩玉,这三年给秋秋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
秋秋各门功课都比较均衡,相对而言英文是最弱的。我一直有点自责当时没有尝试南外,或者可以托点“关系”?南外英语课特别多,可以帮助她补上这个短板。
然而事实很快就证明我的自责全无必要。三年国际高中,四年美国大学本科,她每天都跟英文打交道。她读英语文学作品,用英文写文章,常使用英文跟人交流。英语作为一门工具,她足可以运用了。高中时代我去参加家长会,物理老师是个哥伦比亚人,狠狠夸赞了一番我女儿,说她的课堂小演讲讲得特别好,他强调道:“是用英语讲物理啊!”
所以,仅仅因为英文而遗憾她没上南京第一名校——南外,这个遗憾是不必要存在的。秋秋自己则认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那时候在英文上花了太多时间,也许别的功课就学不了那么好。
她的中考成绩非常好,可以上南京另一所好高中南师附中。但她要求上国际班——和小学三年级的选择不一样了,这个选择开始包含有对自我的了解,对前途的慎重考量。初三的时候她对学习已相当厌倦,她受不了没完没了的重复练习。她去打听了一下,据说高中三年的每一年都比初三更辛苦,而她再也不想过初三那样的日子了。
许多年以后,她对我说:“我感谢自己会厌学。”
我很理解她这个说法。人不是机器,不可能一直保持一种紧绷、无感的状态。 人是脆弱的有机体,有血有肉,有感知,表现在学习上,注定会呈现一种起伏的状态。厌学只是人性的正常反应,而当你尊重了自己的感受,就会帮助自己做出适合于自身的选择。
那时候国际班远不像近年这么热门,人们印象中,家境较好、成绩不太好的人才选择国际班。当时国际班还专门要拉生源呢。放弃南师附中选择国际班,在当时绝非主流的选择,并不为多数人理解。但我们一丝犹豫也没有。
国际班固然另有挑战性,但还是比普高轻松一些,高中三年让她休养生息,这样大学四年才能那般跌打滚爬,无比顽强,收获满满地度过。
04
选择文理学院
当年申请大学的时候,她是周围人中唯一没有找中介,全部自己搞定的。我请了一位英语好的朋友稍微帮她看了一下文书,仅此而已。
她读的是剑桥班,申请英国大学非常有利,她申到了伦敦大学学院和圣安德鲁斯大学,这都是全球排名靠前的大学。
但是她决定放弃这些说出去相当体面的大学,因为她对美国文理学院有深深的好奇。“这是美国独有的一种本科教育,如果错过了就意味着终生错过了。” 她预感到文理学院的模式适合她。
文理学院都是私立大学,学费很贵,第二个原则,她决定一定要申请奖学金。申请奖学金会影响录取,很多家庭希望孩子上排名更靠前的大学,都不敢申奖。而我们一家三口都认为,美国排名一百乃至二百以内的大学,都足够她学的。我们没有那么看重排名。
清一色申请文理学院,清一色申请奖学金。这全部是小众的、特立独行的选择。
在收到的offer中,萨拉·劳伦斯大学是最有名气的。这所大学位置很好,距离曼哈顿20分钟车程。它很牛逼地不参加排名,有强烈的贵族气质,是全美最贵的大学,万宝宝就是这所大学毕业的。对了,2020年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也曾入读这所大学。2012年这所大学的学费就近7万美元,给了秋两万美元奖学金,剩下要付的学费也颇为不菲。
我很动心,因为地理位置优越。但是秋秋看到那学费,甚至连一丝纠结都没有便排除它了。
多年后我还会想,是不是我不够有钱才使得秋不能入读萨拉·劳伦斯。有次跟秋聊起,她竟都忘记了这所大学曾录过她!
她选择了美国中部的一所文理学院,排名在四五十名。说起名字没几个中国人知道。学费当年5.2万美元,给了她3.2万美元奖学金,她就这样“上山”了。
秋秋的大学校园
这所大学占据三个山头,风景如画,不过秋秋同学没有体会到,因为她是哭着喊着跌跌爬爬度过四年大学时光的。
文理学院的通识教育完全经历了。她修过创意写作课写过英文诗。修过版画课,有过在版画教室通宵达旦刻印的经历。写过关于爱伦·坡的论文。得过全美中部大学本科生计算机论文竞赛第一名。四年后“下山”,手握计算机与数学两个学士学位。
秋秋的版画发表在艺术系刊物上
05
三次专业选择
读大学期间,她在专业上有过三次选择。
她喜欢生物,最初一门心思准备学生物。要确定专业的时候找学姐打听了一下,学生物除非将来读医学院,否则前景堪忧。而她不想学医。
她对经济、商科毫无兴趣,这两科一开始就排除在外。因为数学一直很好,顺理成章便选了数学。
运气再一次起作用了,这所学校因为规模小,数学和计算机在一个系,于是顺便辅修了一下计算机。
到三年级,数学越来越理论化,而她对理论化的数学并无太大兴趣,就做了个小小调整,把计算机调整为主修学位。
种种阴差阳错的原因,她修了一门最好找工作而且高薪的行业:计算机科学!
大三大四她就全副身心投入专业学习中去了。我去参加她的毕业典礼时,她的老师对我夸奖“Your daught is really smart.”,而秋自己对我说,“计算机室的那个管理员是最了解我的,她说我很勤奋,因为她总是看见我待在机房!”
她以相当高的GPA毕业,然后靠一封Email,一次视频面试就找到了很棒的工作。
06
“按照自己的个性需求与现实条件,
走在自己的路上”
回想女儿整个求学过程,每一个选择都没有往热闹的地方挤,甚至是有意识地避开了从众的行为。作为父母,我们没有特地为她争取最好的资源,设定最好的道路,而是倾听她的想法,很多决定是她自己做的,我们只是力争为她创造一个自由成长的环境。
这样做的结果是,她年轻的道路没有行差踏错一步,成长得非常好,目前也生活得非常好。 她没有上名校,甚至没有极力去够过名校,她只是按照自己的个性需求与现实条件,一步一步走在自己的路上。她不看别人怎么走,她只需要明白自己想走怎样的人生路。
我想了一下,成为人生赢家大概可以遵循这么几条:
1、与社会框架采取合作的态度。我们都想成为一个体面的社会成员;
2、但对众人簇拥之处怀抱警惕。人脑最偷懒的方式莫过于从众,那意味着你对自我没有认知,也不想去认知;
3、了解你自己:长处、局限、愿望、特质……对你自己好一些,接纳与尊重这些特质;
4、坚韧、努力、勤奋,这永远是获得好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尤其在年轻的时候。
本文作者章红,除了自己是作家,她的母亲杨本芬还是创作了“女性版《活着》”—— 《秋园》,2020年出版后即拿了许多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