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呆解字——中国之“中”(续)
《周髀算经》:“周髀长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髀者,股也,正晷者,勾也。正南千里勾一尺五寸,正北千里勾一尺七寸。”这是讲的用勾股定理测天之高远、地之广袤。文中观测点的夏至时日影长为一尺六寸。在该观测点正南方一千里立表,测得影长一尺五寸。就是所谓“寸影千里”。
《周礼》中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周髀算经》中说:“周髀长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我们暂且认为这是在不同地点测量的结果。问题是,为什么夏至日表影长一尺五寸之地,就是地中?是周公先选好地方,然后测量,将测量结果,即影长一尺五寸,定为地中,还是先测量,然后才选址呢?我翻阅了大量的二手资料,都各有各的说法,就只能先存疑了。如果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还望不吝赐教。
我们继续看“中”字,抛开枯燥的数学问题,开一开脑洞。
如上图,“中”字的上部有两道黑线,下部也有两道黑线。
“中”就是表。用表来测影,要保证测量的准确度,首先要保证立表中正。这个朴素的道理作用于《周易》,就体现为一以贯之的“得中当位”的指导思想。清人钱大昕说:“《彖传》之言中者三十三;《象传》之言中者三十。其言中也,曰中正,曰时中,曰大中,曰中道,曰中行,曰行中,曰刚中,曰柔中。刚柔非中,而得中者,无咎。故尝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
我们有理由相信,为了保证立表中正,先贤们使用了重垂线。或者在立表的过程中,使用了绳索拉拽进行施工。或者为了使表能一直保持中正的姿态,使用了拉线来保持其稳固,类似于路边的电线杆,弄个钢索把它拉住站稳。这就体现为“中”字上下部的几道黑线。
关于这几道黑线的问题,《周髀算经》也给出了一种解释:“欲知北极枢,旋周四极。常以夏至夜半时,北极南游所极;冬至夜半时,北游所极;冬至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日加卯之时,东游所极,此北枢璇玑四游。正北极枢璇玑之中,正北天之中。正极之所游。冬至日加酉之时,立八尺表,以绳系表颠,希望北极中大星,引绳致地而识之。又到旦明,日加卯之时,复引绳希望之,首及绳致地而识,其两端相去二尺三寸,故东西极二万三千里。其两端相去,正东西。中折之以指表,正南北。”
要说清楚上面的问题,先得说说“岁差”的概念。
《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众所周知,陀螺旋转时因自身质量不均衡,无法完全平行于地面转动,地球类似于陀螺,它自转时,会产生摆动,从而导致地球公转一周不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变化一周。也就是说,我们历法使用的回归年——也就是真太阳时,和钟表时体系的恒星年,会有一个时间差,这就是“岁差”。
地球自转是周期运动,所以地轴摆动也是周期运动。地轴摆动,我们看到的北极星也在天空中缓慢移动,约26000年转一周。
天地定位,古人要找到北极,于是就选择北极附近的大星,作为观测对象。这颗大星环绕极枢作周日视运动,其处于极枢东西南北四个位置时,称之为璇玑四游,测定璇玑四游,极枢即处于“璇玑之中”。
下面先贤开始使用“牵星术”来进行测定,立八尺之表,在表的顶部拴一条绳子,把绳子拉直至地面,使北极星、表首、绳子着地点三点一线,并在地面上记录绳子着地点。这种瞄准测量技术,古代著作中称之为“参”或“参照”。
按照上文中所说的几个时间点进行测量,可在地面获得大星在极南、极北、极东、极西四个点位,所以是四道黑线。东西两点的连线就是正东西方向,取东西两点间连线的中点,此点与表的连线,即为正南北方向。
郑和七下西洋,即以此术,于茫茫大海上,往返牵星为记,判断方位,测定航向。
如果看完这一段,你一头雾水,没关系,你只需要知道“中”字上下部的几根黑线是绳子就行了。
脑洞继续,关于这几根黑线,还有一种说法——上面的是风向标,下面的是风向标的影子。
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区域。如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下游;大汶口遗址位于黄河流域下游;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中游。由下图可知,长江中下游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黄河中下游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季风气候,是指受季风支配地区的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对发展农业十分有利,因为在作物生长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时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应。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极为重要的要素。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的,因此我国的降水在地理空间上呈现“由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递减”的特征。
季风对农业影响如此之大,以及其与时令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先贤很早就开始对其展开观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表首绑上几根羽毛,用来观察风向和风速。这个装置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綄(huán)”。《集韵·桓韵》:“又船上候风羽,谓之綄,楚谓之五两。”是说綄的制作有其量化标准——鸡毛五两。王维有诗曰:“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说的就是綄。
鸡毛綄无法达到经久耐用的中国制造的基本要求,所以后来出现了相风鸟,材料就升级了。晋王嘉《拾遗记》卷一:“(白)帝子与皇娥泛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熏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言鸠知四时之候,今之相风,此之遗象也。”
山西大同浑源县圆觉寺有建于金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的九层砖塔一座,塔顶有铁制相风鸟一只,名曰“翔凤”。相风,翔凤,名字取了谐音。
圆觉寺塔
圆觉寺塔顶相风鸟“翔凤”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已经忘了,我们想说明的是:“中”字的那几道黑线,是风向标及其影子。
下面再发挥一下,看看后天八卦图,巽为风,为东南,为春夏之交。看看“中”字上的风向标,明确地指示风向为东南风。春夏之交,由副热带高压产生的东南季风携带海洋暖湿气流翩然而至,形成丰沛的降水,滋润着中华大地,哺育了我们璀璨的农耕文明。
“中”字还没说完,下次继续。
一呆声明:图片来源网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