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庄:一幅小画,可窥浩荡

文/陈子庄

能启发人的艺术品是好东西,因其能启发人之本心。高等动物有高度本心。我不同意佛家说要请求才超度,不请求则不超度。真、善、美是人本心的要求,是出于内发,不是外加的。

再说类万物之情。类之法,有归纳,有演绎。归纳万物而认识之,这一点我尚未做到。如最近我画一幅端阳景,下端画了两个粽子,拴粽子本来只用一根线,我画了两根线,是我还没有弄清楚就画在画上,这样别人看了以为也是两根线,这等于我在欺骗别人。仔细想来,我以前的画中不知有多少这类东西。古语云“修辞立其诚”,此即不诚也。形尚未弄清,何能类万物之情。我体会到,作画要熟悉了对象才画。情中是包含有理的。

思想境界还未达到与天地万物一体的阶段,就谈不上艺术家。能够把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道德就高尚了。古人云:“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我们还谈不到圣人,但要以圣人为进德修业的目标。书、画都是自己道德的体现。
 
艺术家的心量是无穷的,一个小小印章,一幅小画,往往可以窥见其心量之浩大。

如论国画的优良传统,最可贵的是画家的毅力与独特见解。一说“传统”,世人仅知有笔墨、颜色,不知有毅力。为何不讨论有成就的作者之独特风格从何而来?法则固然需要了解,不了解传统法则的研究者是盲目的研究者,但是传统不在法则内,艺术中法则一旦形成,便只是新的艺术枷锁。

技术与艺术的区别在于:技术可以全凭手上功夫达到,艺术则须靠修养的深度。
 
简单地讲,画法就是将文章的结构、章法运用于绘画上,画面的虚实、开阖等处理方法与作文之理是一致的。
 
石涛讲一画,一画是天,纯阳之体,乾卦☰,☰也是一。乾比男,阳;坤比女,阴。万物皆分阴阳,即使小到肉眼看不见,也有阴阳。讲阴阳是中国哲学的根本。
 
中国一切艺术都讲“气”。“气”是什么?气是“神”,是看不见而又起作用的东西。我们考虑事情的第一念,与事情的结果往往相符,那就是“神”,后来的许多想法,不过是将已有的经验用作借鍳而已。

中国的诗歌、音乐、绘画、舞蹈都讲气化,有一种气氛在感染着你。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应当首先从“气”上去体会。

画得好的画有艺术语言,使人有亲切的感觉。《易》谓:中和、饱和。艺术要和谐,人与画要和谐。老子云“和光同尘”,绘画要达到“和”的境界很难。
 
画的结构、景物、形象的尺度都应围绕着一个“和”字。和者,活也,是充满生命力。因此和不是一团和气,画面还要讲刚柔。主观思想与客观景物密合无间,则情景交融,则和,则有艺术语言。

绘画作品的效果如发生“亢”,即高昂,是独阳,使人看着讨厌。这是艺术的毁灭。“卑”也不好。卑者,贱也,自处低贱也是自毁。亢也,卑也,皆是伪。不高不低,本色如此,才是“和”。

凡观察事物,以本心、天心去看,境界则高;反之,以私欲心、人心去看,则生佛家所谓“障”,境界自低。如果写生者意出于势利,如何画画!
 
《易》曰:“修辞立其诚。”作画亦须“立其诚”。何谓诚?无欺也。欺诈则无真心,无真心即无真知,无真知即无真画。抄袭之作就是欺诈。
 
写诗贵在有真感情,画画也贵在有真感情。如画山水,对山水无真爱,哪谈得到真感情?无哲学上的参悟,也说不上有感情。

中国不叫“风景画”而叫“山水画”,本于“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人格的体现。有仁无智,不能改进社会;有智无仁,则为谁服务?
 
山水,生万物以养人,一动一静,一阴一阳,整个人类的存亡与发展其实就系在这山水上面。
 
绘画讲格调,格调要高,则需思想意识高,人格高。
 
人品低即画品低。有人认为此言不公允,需知画是灵魂、生命力、人格之表现,而人品低者却以灵魂献媚,其画品格尚能高乎!
 
名利心去一点,画品就高一点;名利心增一分,画品就低一分。

我不同意“书卷气”的说法,这是过去假文人妄图伸手霸占画坛而胡谄出来的,意思不外乎是:“我是读书人,画得再孬都好。”京剧名家中,谭鑫培、杨小楼都不识字,艺术造诣却很高。四川贾树三既是瞎子、又是文盲,竹琴却打得很好。再如瞎子阿炳,二胡拉得多动人,为什么那么多读书人比不过他呢?梅兰芳扮演女角,女人还能赶上他么?古希腊的荷马是个三千年前喊街的瞎子,恐怕也未必上过盲哑学校,但他唱的史诗多好啊!

我平生推赞民间艺人,而不推赞文人画,以其习气太重,且背离形象过远。民间文艺则生气勃郁,从古迄今,青史无名而才艺兼绝之民间艺人不知埋没了多少!

创造即发现,要敢于到无人处去发现。没有知识不能旅行,因此学画的人要多读书,才有创造的能力和条件。
 
《易》曰:“君子进德修业”,道德与事业均要日有所进。我们要读两种书:一、与进德有关者;二、与修业有关者。
 
前人留下来的书中,糟粕多,精华少。最精微的道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所以熊十力不同意别人把他的著作译成英语,以为那样只剩下语言外壳,是歪曲了他。画的最高境界是凭性灵作画,是看作者的修养多高。著书也是如此,最精微的道理都在文字笔墨之间,全靠学者体味,深者见深,浅者见浅,物障者见糟粕,通达者见精华。

读书,要能摒弃与身心无益者。“世智辨聪”之类的书可以不读。多了解一些无聊的知识,吹牛可以,做学问就不行了。过去有些无聊人,在一起就争论荣乐园的菜谱如何。齐白石了不起,他连历代许多大画家的名字也不记,他说:“与我的画无关,我记得他干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