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卫灵公篇(九)
15.09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工
《说文》: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与巫同意。凡工之属皆从工。古红切。徐锴曰:“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工。否则,目巧也。巫事无形,失在于诡,亦当遵规榘。故曰与巫同意。”𢒄,古文工从彡。
《广韵》:工:官也,又工巧也。
汉字“工”的甲骨文像古代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曲尺。《说文》:“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徐锴注曰:“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工。”段注:“凡善其事曰工。”杨树达在《释工》一文中以为:“许君谓工象人有规矩,说颇难通,以巧饰训工,殆非朔义。以愚观之,工盖器物之名也。知者:《工部》巨下云:'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按:工为器物,故人能以手持之,若工第为巧饰,安能手持乎?此一说也。五篇上左部云:'左,手相佐助也,从工。’寻二篇上口云:'右,助也,从口从又。’三篇下又部重见此字,云:'手口相助也,从又,从口。’按:左右二字义同,右为以口与手相助,左为以工与手相助,若工第为巧饰而非器物,安能助手乎?此二说也。四篇下𠬪部云:'𤔌,所依据也,从𠬪工。读与隐同。’按:𠬪从爪从又,皆谓手也,手持工有所依据,故𤔌训为所依据。若工第为巧饰,不惟从𠬪从工之义不明,所依据之训不将浮泛不切乎!此三说也。又工部式下云:'法也,从工,弋声。’按:工必系足为模范之器物,从工之式,乃有法式之义,若工为巧饰,事属技巧,安能为人法式乎!此四说也。然则工究当为何物乎?以字形考之,工象曲尺之形,盖即曲尺也。巨所以为方,《说文》字或作规,经传通作矩,《史记·礼书》索隐训矩为曲尺,而巨字形为手持工,此工即曲尺之明证也。盖工与巨义本相同,以造文之次第论,初有工文,双声转注,后复有巨。制字者以巨工同物,故即就工字之形为巨字,后人习用巨字,致曲尺之义为巨所独据,工字之初义不明。今据工字之本形及巨左𤔌式四文之形义以推求工字之朔义,俟后世之精于小学者正焉。工部又有巧字,云:'技也。从工,丂声。’或当有据此证工训巧饰为审谛者,此大不然。盖技巧必生於规矩,故巧字从工,非工即技巧也。”工的本义应该是矩,即曲尺,引申指工匠,又特指乐官。由工匠义引申为擅长、技巧等 。
前一章通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教导,让人们从其平静的事实叙述中,体悟志士仁人守仁、护仁的一贯,把握君子“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安仁、利仁之德行旨要。本章承接前章的志士仁人安仁、利仁之德的教导,通过子贡之问,让人们体悟把握志士仁人从“事贤友仁”中所达成“行善为仁”的合力之善。
子贡问志士仁人该怎样行仁道。老师说“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把活儿干得完美无瑕,就必须首先磨利自己的器具,让自己有一套得心应手的工具。因此,志士仁人要想行仁道,首先必须要修养自己的仁德心性,在'言忠信,行笃敬’中克己修身,磨利自身'知人、知言’的弘仁、守道的明达之器。这样才能在所居住的邦国,事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人中的仁人,与这些有仁德的贤仁之人一起,共同推行仁道,形成上下一贯的止恶扬善、行善为仁的合力,从而实现弘仁成德的行仁目标。”
本章需要注意“子贡问为仁”是承接前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教导,子贡问的是:“作为志士仁人欲为仁,该如何行仁。”此处的“为仁”之“为”是“行、做”之义,不是“是”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指志士仁人在“为仁”之前就应该先行修养自己的仁德心性。“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注意这里是在志士仁人具有了“欲善其事”的“利其器”的本领和心性境界之后的教导,是教导子贡应该如何“为仁”的。让其“在所居住的邦国,事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人中的仁人,与这些有仁德的贤仁之人一起,共同推行仁道,形成上下一贯的止恶扬善、行善为仁的合力,从而实现弘仁成德的行仁目标。”不是教导子贡将“大夫之贤者、士之仁者当作自己为仁的工具而使用”,更不是教导子贡该如何择友交友的。崔栢滔在《论语大义》中阐释:“仁者视人人与我同体,这样,就可以扩展自己的有为之身,集合仁人志士,在一定的邦域之内,必然能够找到贤能的士人大夫,我就可以与他们相互的交游,也可以与他们共事,志同道合,就能这就是推行仁道的方法。……孔子赞成天下的善人形成善的风气,君子推行仁道,就是要引领风化,以大道来化行天下……本章大义,历来少有人真正明白,致使仁道不昌,犬儒横行,有清以末,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地步。明儒就已走向迂曲,'平常日座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恩’的学术氛围一旦形成,也就造成了一种文化自杀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