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汲黯传》写于延估七年(1320年),是赵孟頫著名的小楷作品。作品中缺197字为明代书画家文征明所补。《汲黯传》,宋淡黄藏经纸本,小楷册页,共10页,每页纵17.6cm,横17.4cm,乌丝栏界,每页12行,行字数16至18不等,凡119行,计1946字,第6页12行197字,为文征明补书。先后经袁褧、项元汴、项晦甫父子、李宗孔(1618-1701)、卞永誉(1645-1712)、安岐、钱维乔(1739-1806)、唐作梅、鲍桂生、孙毓汶(1833-1899)孙孟延父子、斐景福(1854-1936)递藏。卷后有文征明嘉靖二十年(1541)跋,时年72岁,项元汴万历三年(1575)跋,编为宗字号,笪重光康熙二十六年(1687)跋,冯誉骥同治十二年(1873)跋,鲍源深(1812-1884)同治十二年跋,孙孟延光绪二十五年(1899)跋。《汲黯传》墨迹现藏日本东京细川家永青文库。1941年日本《国华》杂志第51编第10册第317-325页有泷拙庵的短文评介,此外未见日本学者的更深入研究。小楷《汲黯传》,但因与赵孟頫其他传世小楷如《道德经》等,结字与笔法风格有较大的差异,故历来对此真伪争议颇多。一种推断为元代俞和仿赵之作,持此观点者颇多,有台湾的张光宾、傅申、大陆的王连起等。俞和好仿赵书,也多临晋人小楷如《乐毅论》等。其精工扎实、功力深厚处,是其他学赵者难以达到的。但赵的虚和婉丽,俞和却没有能学到,以此辨俞和作伪赵书,可谓洞若观火。《汲黯传》同他自临的《乐毅论》、《临定武兰亭序》款书小楷一样,也是只见方峻刚利,而少些赵的虚婉遒媚。
还有的认为此或为文徵明临本,其中跋语中的补笔说明不过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而已。但坚持认为这是赵孟頫不朽之作的学者也大有人在,“仅凭书风方峻刚利,即文徵明所言轨方峻劲,便断《汉汲黯传》为俞和书,似证据稍欠,况以俞和小楷《乐毅论》与《汉汲黯传》相比,不仅欠于精工老到,且于神韵亦不可同日而语也。”(黄惇《中国书法全集》赵孟頫卷,下册,第475-476页,荣宝斋出版社),再次肯定此帖的艺术价值。
在款识中,赵孟頫自称《汲黯传》得唐人遗风笔意,而清代冯源深评云:“此书方峻,虽据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画赞》,《乐毅》诸书得来。”倪瓒也说:“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 (引自《书林藻鑑》 ),用笔不下于智永,虞世南,得称一世之冠。
《三希堂》匾额
法帖共分32册,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书法丛帖,集历代书法精品之大成,共收集自魏、晋至明末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大家的作品,以历史顺序编纂,囊括了当时宫廷所能收集到的所有名家名作之墨迹珍宝。
阅古楼内石刻
中国书法的最高艺术殿堂:《三希堂法帖》系清乾隆十五年敕令大学士、书法家梁诗正编刻一部大型书法丛帖,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前无古人,共收自魏晋至明末一百三十五位著名书法家作品,几乎囊括了当时清廷所能收到的所有名家名作墨迹珍品。
故此,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孙过庭、怀素、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徽宗、赵孟頫等历代书法大家真迹都有集于此。
“三希堂”内部照片
自魏晋至明末书法大家的名帖尽收其中。按年代顺序编次的一部书法通史。作为我国古代最高艺术成就的精品,它是我国古代书法家为我们留下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集中国传世书法之精萃。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书法艺术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鉴赏价值、史学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