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辆凤凰脚踏车
《阿爸ㄟ手》:打拼为子儿……
父亲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家徒四壁,他从小缺吃短穿,不但没钱读书,7岁的时候就开始下地干农活,作为长子长大后,更是要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
上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城里人结婚流行“三转一响”,又名四大件,即: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当时谁家里要是有一辆凤凰牌脚踏车,不亚于现在的宝马、奔驰。父亲结婚时因家里穷,既没有“转”也不会“响”,所以父亲一直觉得亏欠了母亲。
父亲一直梦想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脚踏车。在当时,脚踏车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赚钱的工具。如果有了脚踏车,农闲时就可以载一些农副产品到马巷镇农贸市场出售。于是,父亲一心想学会骑脚踏车,一天,他厚着脸皮向亲戚借了一部脚踏车,到生产队的晒谷场上学习骑行。一开始,父亲觉得骑脚踏车应该是简单的事,谁知道那车就是不听使唤,你想向左它偏向右,结果摔到沟里去。自己受伤了没关系,借来的车掉漆了事就大了。父亲小心翼翼去还车,非常诚实地认了错,结果还是被亲戚骂得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父亲回到家里,默默地抽了半包“海堤”牌香烟,然后仰天长叹,咱人穷志不穷,他发誓此生再也不学骑车。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兄弟陆续上学,大哥到了5公里外的中学就读。父亲暗下决心,要买一部脚踏车。他开始默默地挑着农副产品到几公里外的马巷镇农贸市场去卖,后来他托人从岛内买了一部二手凤凰牌脚踏车,花了将近50块钱,在当时相当于国家工作人员近2个月的工资。
这部脚踏车有些老旧,但父亲仍然视为宝贝,他从村里一个开公交车的司机那儿弄了一点机油,然后拿了一块破布,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把脚踏车擦得锃亮。父亲自己不会骑车却买了车,邻居们都觉得稀奇。看热闹的邻居有人说这车是名牌,好看,也有人说花这么多钱买部旧车不值得,父亲都笑而不答。
周末,父亲带我们兄弟到以前他曾经摔倒过的晒谷场练车,他在脚踏车后架绑上一支长长的棍子,然后告诉我们说,车子是咱们家的,你们就放心练吧,再说有绑棍子摔不着。就这样,我们兄弟互相扶着脚踏车后架开始学骑,不出两天都学会了。之后,父亲交代要爱护这辆车,下雨天不让我们骑,平时不让我们载重的货物。每隔一段时间,父亲会把车子擦得一尘不染,然后弄点机油擦得锃亮。一天,大哥说,老爸咱们有车了,你也学一学骑车吧。父亲说,我老了,不学了,你们会骑车就好了。其实,父亲并不老,之所以不学骑车,是因为当年的发誓,他并不迷信,只是觉得说到应该做到。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们兄弟家里都添置了小轿车,那辆凤凰牌脚踏车早已退役,父亲也已去世多年。没有学会骑脚踏车是父亲一生的遗憾,但花大价钱购买那辆脚踏车却成为他的骄傲。
作者简介: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水刃木、随源等。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知识窗》《意林》《辽宁青年》《高考季》《花开不败》》《思维与智慧》《特别关注》《环球人物》《求学》《当代青年》《智富时代》《青州文学》《厦门工人》《职业》《至爱》《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文苑春秋》《善者》《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老年康乐报》《家庭百科报》……公开发表数1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