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之106方总结应用(二)
大青龙汤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姜 大枣 石膏
主治:水气留于皮肤下之溢饮
射干麻黄汤
射干 麻黄 生姜 细辛 紫菀 款冬花 五味子 大枣 半夏
主治:咳嗽,气喘,喉间痰鸣似水鸡声,或胸中似水鸣音,或胸膈满闷,或吐痰涎,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
射干麻黄汤与小青龙汤类比:两方同属解表化饮方剂,但前方主治风寒表证较轻,证属痰饮郁结、肺气上逆者,故于小青龙汤基础上减桂、芍、草,加入祛痰利肺,止咳平喘之射干、冬花、紫菀等药。可见小青龙汤治表为主,解表散寒之力大,射干麻黄汤则治里为主,下气平喘之功强。
厚朴麻黄汤
厚朴 麻黄 石膏 杏仁 半夏 干姜 细辛 小麦 五味子
主治:咳而脉浮者。咳嗽喘逆, 胸满烦躁,咽喉不利,痰声漉漉,苔白滑。
大建中汤
蜀椒 干姜 人参 饴糖
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
大、小、黄芪、当归建中汤类比:小建中汤倍用芍药,益于阳虚而营阴亦有不足之证。黄芪建中汤是小建中汤内加黄芪,是增强益气建中之力。当归建中汤偏重于和血止痛。大建中汤补虚散寒之力远较小建中汤为峻,且有降逆止呕作用,用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腹痛呕逆。
附子粳米汤与大建中汤类比:二方均培建中气,作用大小缓急不同:治虚寒性腹痛,附子(治肾经虚寒)不如干姜;治虚寒性呕吐,半夏不如蜀椒;温养脾胃,甘草、粳米、大枣不如人参、饴糖。可同用,附子粳米汤加蜀椒、干姜治寒疝心痛如刺,绕脐腹中寒痛,自汗出欲绝;又疗心腹痛,困急欲死。
茵陈篙汤
茵陈篙 栀子 大黄
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随证加减:湿重于热者,加茯苓、泽泻;热重于湿者,加黄柏、龙胆草;肋痛明显者,加柴胡,川楝子
茵陈五苓散
茵陈篙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 桂枝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栀子豉汤
栀子 香豉
主治:清热除烦。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懊憹,虚烦不得眠,胸脘痞闷,按之软而不痛,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数。
栀子大黄汤
栀子 大黄 枳实 香豉
主治: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
大黄硝石汤
大黄 黄柏 栀子 硝石
主治:黄疸病邪热内结,并膀胱俱结,小便不利而赤之重剂。

己椒苈黄丸
防己 椒目 葶苈 大黄
主治:水饮积聚脘腹,肠间有声,腹满便秘,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脉沉弦。
升麻鳖甲汤
升麻 当归 蜀椒 甘草 鳖甲 雄黄
时疫温毒。证见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疼痛,甚者可出现胸闷、吐脓血等。舌质红,脉数。
天雄散
天雄 白术 桂枝 龙骨
主治:男子阳痿、失精
木防己汤
木防己 人参 桂枝 石膏
主治:膈间支饮,邪实正虚,饮郁化热,喘满胸闷,心下痞坚,烦渴,面色黧黑,苔黄而腻,脉沉紧,得之数十日,或经吐下不愈者。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木防己 桂枝 茯苓 芒硝 人参
主治:痰饮喘满,心下痞坚,短气咳逆,大便燥结,舌质淡红或苔薄而润,脉沉滑。
甘草干姜汤
炙甘草 干姜
主治:肺痿虚寒证。症见吐涎沫,不咳嗽,口不渴,头眩,遗尿,小便数。
甘草麻黄汤
甘草 麻黄
主治:皮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
甘草附子汤
炙甘草 炮附子 白术 桂枝
主治:湿病,风湿表里阳气俱虚证。症见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肢体屈伸不利,疼痛拒按,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甘草泻心汤
甘草 半夏 黄芩 黄连 干姜 人参 大枣
主治:狐惑病。身微热,常困倦乏力,默默欲睡,又卧起不安,不得眠。食欲不振,甚至恶闻饮食气味,干呕心烦,面色常见或白,或黑,或红的变化,口腔咽喉粘膜溃疡,声音嘶哑,或前后二阴粘膜溃疡,脉象虚数。
甘麦大枣汤
甘草 小麦 大枣
主治:脏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红少苔。

关注@伤寒也不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