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家学写作系列三
跟着莫泊桑学叙事
——《我的叔叔于勒》叙事特色
“文似看山不喜平” 。一篇好的叙事作文的最大特色就是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故事结构安排波澜起伏,吸引读者。
现实教学中,大多数的学生在叙事文写作中往往是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平铺直叙写下来,毫无波澜可言。这样写出的作文让读者如同饮用白开水,毫无味道。如果作为考场作文自然也不会得到高分,很难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今天我们就来跟着著名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来学习如何叙事,如何让文章波澜起伏,吸引读者?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讲述的是小职员家庭的菲利普夫妇一家人盼望曾经是败家子的,发迹后想要归来的弟弟于勒的故事。
如果按照一般的叙事模式应该是这样的,一家人收到于勒想要归来的信后,于是开始盼望等待于勒归来,然后有一天于勒终于回来了,却一贫如洗,一家人大失所望。
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一定是平淡如水,毫无生气的。下面我们看莫泊桑是如何构思的——
开头作者先交代自己的家境“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拮据的生活让一家人极为节俭,所以才会对于勒归来带来财富充满了无限的盼望。
然后作者又并没有急着介绍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而是卖了一个关子,设置了一个疑问——“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于勒出场,让读者疑云重生,于勒是谁?一家人为何如此盼望他归来?他归来为什么会那样让人惊喜?
接下来,顺理成章的补叙了于勒的身世和一家人之所以急切盼望他归来的原因——“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读者读到这里时,便会豁然开朗,明白了一家人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所在。
然而大师写作绝不局限于此,接着作者又安排了一位船长来印证于勒确实发了财“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吊足了胃口后,作者依旧不依不饶,又接着写到:“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如此几番铺垫后,让读者也开始为这样一家人感到庆幸了,让读者走进情节,感同身受是大师又一高明之处。
为了再次加强对于勒的盼望,作者又写了一家人把于勒的信当成了全家的福音书,奉若神明,一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按常理,这时候作者该安排于勒到来了,可是作者深知“距离产生美,时久思更深”的道理。又安排了10年的时间跨度,让于勒没在写信,让一家人在思念中煎熬,在煎熬中盼望,其实也是在煎熬读者。其实这也是作者的另一处高明的地方——盼望越重,失望越大。为后文写一家人躲避于勒埋下了大大的伏笔。
作者为了强化后文一家人见到于勒后的失望,又安排以下小的情节来渲染。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不敢肯定父亲对于这个计划是不是进行了商谈。
我大姐那时28岁,二姐26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
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当人们都满怀了希望等待着于勒的归来,自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于是这个节俭惯了的家庭居然安排了一次奢侈的旅行。尽管哲尔赛岛只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其实这也是作者为了照应前文船长的话和为于勒现身做好的铺垫。
当一家人满心欢喜的登上轮船,开始了梦寐已久的旅程,殊不知一场不愉快正悄悄向他们靠拢。
因为坚信于勒会带来财富,一向节俭的父亲居然被两个漂亮的太太吃牡蛎的动作所吸引,竟大方的要请孩子们也奢侈一把,吃一会牡蛎。
其实这也是作者为了让买牡蛎的于勒出场作铺垫。
在征得母亲的同意后,父亲去给孩子们买牡蛎。这一不经意的细节巧妙的引出了于勒。
父亲见到于勒后的不安,急忙退回,母亲的惊恐害怕和亲自印证后的哆哆嗦嗦,都把故事向高潮方向推送。故事情节在这里开始起伏,荡漾。
也许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许是不甘心让希望变成失望?作者又安排父亲去小心翼翼的向船长打听这个人的消息。
当失望变成了事实,父亲的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他回到母亲身边时已经神色张皇。他坐在长凳上,已经结结巴巴地的快要说不出话来。他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这时也突然很暴怒起来,开始骂于勒。一改之前对于勒的盼望和赞美。
他们不敢再靠近于勒,让儿子去给于勒送钱,以免于勒认出了他们。当母亲听说善良的孩子给了于勒10个铜子小费的时候,居然吓了一跳,骂了起来:"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直到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她才住了嘴。
希望像肥皂泡一样的破灭了,一家人都陷入了痛苦的失望之中。旅途的风景已不再美丽。一家人都陷入了沉默之中。至于于返程是居然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于勒。
故事结束了,可却带给人们深深的思考。一家人殷切期盼的不是于勒这个人,而是于勒带来的财富。当浓浓的希望破灭时,他们连相认的勇气也没有,谁说亲情大于天?谁说血会浓于水?在这里金钱超过了亲情,亲情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一文不值。
在不显山不露水之中,作者的写作意图达到了。而作者的叙事技法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盼于勒,再盼于勒,赞于勒,夸于勒。见了于勒,怕于勒,骂于勒,恨于勒,躲于勒。一个故事一个人,一个情节几波折,一个社会几冷漠!
愿同学们从中学到些什么!名家高手的作品之所以历久弥新,流传久远,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