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不知名诗人王籍写下一句诗《入若耶溪》,已是千古名句,不料王安石改后,更为精妙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在神宗一朝几度拜相,并主持了熙宁变法,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有人称其为千古名臣,也有认为他是宋朝的罪人。

同时他还是十分出色文学家,不仅以散文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歌更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王安石是一个极为有自信的人,并且执拗,对于政治如此,对于文学亦如是。他经常改前人之诗,并且喜欢集句,所谓集句即是将古人不同诗作的句子,组合成一首符合格律,且意思连贯、意境优美的诗。王安石虽然博学,但这种行为,还是遭到许多学者的抨击。

不过,有一句诗,王安石却改得十分巧妙,为后世所称道。首先,我们来品读一首五言诗《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附:上网查此诗为

入若耶溪

南北朝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若耶溪在绍兴市的东南处,此溪从若耶山潺潺而下,沿途又有三十多条溪水汇流其中,最后流入鉴湖。早年间,若耶溪上游群山环绕,幽谷水声,下游则竹木丛生,苍郁掩映,是一处绝佳的风景。

从首联可知,诗人泛舟于水面,一路顺着水流,畅通无阻。艅艎是比较大的船,大船能够“泛泛”,可见水面之宽广。蓝天白云倒映在清波之间,云水悠悠,舟随水流,岸边的竹子在风中鸣啸。“空”指天空,一个“空水”,便能够感受到溪水的清澈。

山北面的云彩,在远方的山峦中升起,霞光四射,阳光朗照,舟影、人影在倒流的水中荡漾。颔联的写景,是远近相交,云霞绕群山,日影流溪水,这是一幅细微的动态画面。

知了在绿叶之间,声声地叫着夏天。在蝉的噪鸣声中,树林显得更加寂静;鸟儿在树枝之上,偶尔啼叫一声,清脆可人,山谷在鸟鸣声中,更加幽静。

最后,在这种幽静的环境,作者萌生了归隐之心,“归念”则是回乡隐居的念头。原因就是,长年的游宦生涯,令诗人厌倦不已。

这首诗的作者,叫做王籍,是南朝梁的一位诗人。我们知道,近体诗中的五言律诗在盛唐时期才成熟,所以在南北朝时期,能够写出如此工整的对仗,并且在诗中多用律句,是非常难得。

诗人王籍,包括其他诗句,都不甚出名,不过颈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却名流千古。《梁书·文学传》记载,时人看到这句诗后,连连称赞,以为文外独绝。

这一联诗,主要想体现的是“静”,不过诗人笔下所写出来的,是“动”,蝉躁、鸟鸣,但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这种静,不是那种荒寂、孤寂,而是一种活泼的幽静。

不过,后世不少学者认为,这联诗还是有一个硬伤,那就是合掌。所谓“合掌”,就是上下句意思差不多,就像人的左右手掌合起来一般,《诗人玉屑》言“两句不可一意”。王籍的这一联,上下句意思是差不多的,不过是换了一种鸣叫声。

所以,王安石就给这联换了一个上句,改为: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本来,“风定花犹落”是古人之诗,世人一直认为没有好的对句,而王安石则用“鸟鸣山更幽”来对,精妙无比。因为“风定”是静止的,而“花犹落”是动态的,所以这一句是静中有动,而下句则动中有静。

这一番结合,更加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二元对立之美,并且消除了合掌之弊端,十分高明。故而一众学者都认为王安石的这番改动十分精妙,赞叹不已。

爱生活、爱诗词<唐诗宋词鉴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