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我与中山大道幸存80年老法桐的故事
2016年12月28日,时长两年之久的百年中山大道封闭改造工程告竣,融历史风貌与时尚颜值于一体的中山大道如期开街。在这一轮改造中,最让我关注并且深感欣慰的有两个景观节点:
一个是被杂乱建筑物“尘封”半个世纪之久的汉口水塔冲破重围,华丽展现出它特有的身段,露出了全身像;另一个是武汉美术馆门前一棵80年树龄的老法桐最终被原地保护下来。
作者在中山大道最老法桐现场
中山大道的树去哪儿了
在我的记忆中,中山大道的行道树,有三个节点,一是一元路一带的法桐,种植于解放前,甚至于是上世纪初,如果在90年代未被砍伐,至今已是百年古树群落;二是保华街一带的法桐,种植于50年代;三是民众乐园一带的法桐,种植于50年代。
除行道树外,上世纪30年代,在武汉美术馆和汉口水塔前,都曾种有小规模植物。1931年,由湖北水灾急赈会拍摄的“中山路水塔前大水之二”照片上,忠实记录了水塔前有一堵院墙,院墙内种有一排树龄在10年以上的小树。时为夏季,枝叶茂盛,清晰可见。如果院墙高2米,则推算树高近4米。
由此推断,中山大道最早的树可能种于上世纪20年代。1959年,一张市民在中山大道上进行庆祝建国十周年游行的照片上,水塔围墙还在,但是树已经不在了。
1931年汉口水灾时水塔前的树
中山大道种植行道树规模最大的是工艺大楼到民众乐园一带的法桐,从这张彩色照片上看,从工艺大楼到民众乐园一侧,共有20棵法桐,加上街道对面对称种植的共计40余棵,树龄约8年左右。
上世纪50年代中山大道民众乐园一带的法桐行道树
进入90年代,在“全民经商”的大背景下,中山大道沿线的法桐,纷纷被砍。大约90年代中期,中山大道工艺大楼一带49棵法桐树一夜之间全被砍光。武汉晚报当时报道了砍树一事,报道引述回应市民质疑时的专家解释是:“那里的土壤不适宜种法桐”。1999年,中山大道实施改造,又一批立地生根的法桐被砍,有的地方改用种植器种上樟树。
中山大道沿线究竟有多少棵行道树,一直以来,都是未知数。武汉市曾号称“火炉”城市,夏天绿阴显得格外宝贵。因此,中山大道改造,首要考虑的是绿化配套建设。
令人欣喜的是,新一轮改造的绿化设计,非但没有排斥法桐,而是将它们迎请回乡,重返街头,为百年中山大道撑起一道绿色“天篷”。
从一元路到武胜路4.7公里路段上,行道树终于有了详细数据记录:原有200株法桐,其中保留八成,新增900株,共1000多株。事实证明,中山大道上的土壤适合种植法桐,最老的法桐活了80岁,见证了中山大道的沧桑变迁。
保护中山大道唯一法桐
古树,是大自然生命形态的造化,也是人世间历史文明的记忆。每一株古树幸存于世,都是生命的奇迹。古树吐露出的人文芳华,不啻于微型博物馆、美术馆、文明馆,是活着的画,凝固的诗。
2004年11月,《武汉市第一批二级保护古树名木目录》公布,共有古树名木120棵。2005年3月,《武汉市第一批一级保护古树名木目录》公布,共有古树名木6棵。此后十余年,主城区再也没有公布新增的古树。针对这一现状,我着手进行调研,提写《关于系统提升我市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保护工作的建议》。
为此,我先后在江岸、江汉、硚口、汉阳四个区的大街小巷寻找印象中曾经见过的古树,一一测量其胸围,估算它们的树龄。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寻访,共记录了34棵大树。
其中:百年中山大道上,仅剩一棵高龄法桐,位于武汉美术馆前,胸围3米。解放大道与卢沟桥交会处一棵法桐,胸围2.8米。这是中山大道和解放大道上仅存的两棵胸径最大的树。类似这些零星古树及后续资源,如不及时采取登记、鉴定等抢救性保护措施,随时都有命运不保的可能。
解放大道与卢沟桥路交会处的70年老法桐
2016年5月底,我向市园林和林业局提交了一份《建议启动我市第二批古树名木保护目录公布及后续资源全面普查工作》的建议,得到园林局的重视与响应。6月30日,湖北日报发表“武汉众多'80+’老树亟待保护”报道,提到:
在市美术馆门口,胡全志发现了中山大道上年龄最老的一棵法桐,判断栽于上世纪30年代,“中山大道上的行道树大多只有五六十岁,像这样稀缺的老树应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是独特的街景。”
胡全志建议,园林部门重点针对80年以上老树进行登记,制作“身份证”,发放“免死牌”。在此基础上,逐步录入70年、60年以上大树的信息,建立古树后备资源库。同时,以拆迁片区为抢救特区,以大中小学、科研院所等地为搜寻重点,每5年进行一次全市大树普查。近日,园林部门已采纳这一建议,并将逐一调查这些“80+”老树。
2016年7月,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丁昭全总工带领树木生态研究室科技人员对该法桐进行了实地调查。经调查,该法桐生长在中山大道武汉美术馆前排绿地内,高约4米(上部已被重度截枝),胸径约96cm,冠幅约5m,长势较弱。经现场勘查比较,初步认定该树树龄为80年左右,符合武汉市古树后备资源条件,应进行保护。
武汉美术馆是中山大道的重要景观节点,门前绿化曾有过多轮规划设想,最早设计为中轴对称的大草坪,中间有欧式喷泉,两侧用笔直高大的银杏树阵,呼应建筑柱式结构。而法桐树并非在中轴线上,若按此设计,那里的两棵法桐都会被移走。
8月,我撰写的《打造城市升级版应做到心中有“树”——关于系统保护我市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的建议》作为《参事建议》正式文本报送万勇市长等市领导批阅。
8月底,在改造施工中,美术馆门前绿地上的所有树木都已被“清场”,只剩下两棵法桐去留未定。那棵80年老法桐原来高约20米,已经截为4米高,显然是要砍掉或移走的前兆。当时,我隔不多久就到现场去观察大树的动静,十分担忧被砍。当我看到大树下原有的花坛已经被推土机拆毁时,非常焦急。
9月2日,写下了“紧急呼吁保护中山大道唯一的法桐老树”提交市园林和林业局。在这篇建议文章里陈述了我的保护观点:此树是中山大道唯一的“历史见证树”,是市区内百年古树的有限后备资源,在当地街心岛地带也是一道绿色景观。它能成活至今,十分不易,虽然不是古树名木,但其自然与人文价值与古树名木相差无几。9月8日,“市政府参事胡全志建议保护中山大道唯一一棵高龄法桐”被摘编到供市领导参阅的《政务要情》,引起政府高层的重视。
10月24日,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组织召开了中山大道法桐保护专家咨询会。来自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植物园、湖北省林科院、武汉市农科院林业果树所、华中科技大学的五位专家实地查看了中山大道武汉美术馆门前的2株法桐,以及中山大道法桐行道树,提出咨询意见。
专家们认为,中山大道的法桐,特别是武汉美术馆门前的2株法桐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应该进行保护。据知情人说,大家的意见比较集中的是这棵树虽然不是古树名木,但是,能够有这么长的树龄,也是难得的,决定保留那棵80年的树,把另一棵60年的移走。有专家说,独木不成林,要保留,两棵树一起保留,最后,集体决定,两棵都保留下来。
为保护原有树木,规划方案进行了调整,将欧式喷泉改为地面式,草坪面积扩大。这样法桐虽不在轴线上,也不妨碍景观效果,得以保留。
80年老法桐生世探讨
武汉美术馆前面的法桐树以前是很美的,我曾经找了不少的图片,可惜图片上大都是只有这一棵,应该是对称的两棵。
武汉美术馆前具有高大荫浓完美树形的老法桐
2010年,这里还有对称的两棵法桐树,画家樊枫曾经为新改建的武汉美术馆画了一幅画,画上忠实地记录了两棵树。
画家樊枫笔下的《武汉美术馆》,作于2010年。
此前,我判断武汉美术馆前这棵老法桐树龄在75年以上,也曾走访过保华街、保元里、南京路一带老居民,他们说上世纪70年代时,那棵树就有水桶粗,是一左一右对称的两棵树。后来,我看到一幅1942年的老照片,照片背景是武汉美术馆的前身——金城银行。在银行的老院墙内种有两棵法桐树。
1942年日占时期的金城银行,照片上两棵法桐清晰可见。
金城银行建于1931年。1938年,日军入侵武汉,金城银行一度被占为日军总司令部。1952年,改为武汉图书馆。1957年,武汉少年儿童图书馆在此设立。2008年又改造为武汉美术馆。
1931年武汉水灾时的金城银行老照片上没有看见有树。但是,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沦陷,当时日军在金城银行设立陆军特务部,这张照片是当时(1942年2月)日军搞的庆祝新加坡沦陷游行的情景,从照片上看,金城银行前面有两棵法桐树,直观感觉树龄约有10年。
在另一张早于1942年拍摄的一张金城银行旧影中,也显示出金城银行门前早就规划了绿化带,还种了两棵乔木树苗。但从树形上看,这两棵树与法桐似乎有所区别。
上世纪30年代金城银行旧影
根据照片比较、推测,金城银行前的两棵法桐种植时间在1931年冬至1942年初这段时间。1942年的照片上显示当年的法桐已有碗口粗,极有可能种植于1932年,也就是说,中山大道唯一幸存的老法桐的树龄,在80至85年之间。
按照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的计划,2017年春天将对这棵老法桐从地上地下综合进行系统性复壮工程,通过2至3年的复壮,重新恢复树势,还原新的树冠。
还有多少生态大树需要保护
中山大道最老法桐的原地保留,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民意的尊重。我市主城区现有124株古树名木,除少数庭院树外,几乎全是野生植物,现存行道树的历史也只有70来年,因此,主城区保护行道树和野生树意义重大。
2016年我实地寻访了35棵街头大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解放大道与卢沟桥路交会的一棵法桐:胸径90cm,70年以上近80年;中山大道与四唯路交会处的泡桐,胸径90cm,近80年;硚口申新街广玉兰,胸径70cm,60年以上树龄;还有大兴路、统一街一带胸径90cm的枫杨群落、交易街一带60年左右树龄的合欢群落,迫切需要纳入保护计划。
2017年3月7日,因地铁8号线建设,解放大道卢沟桥路口最老的那棵法桐,没有原地保护,被暂时移植到堤角公园,这么大的老年树,移植后是否能保证存活,实难预料。其他幸存大树群落,也处于旧城改造片区,就连当地大批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对象都难以原地保留,何况是未被列入保护目录的树木。
目前,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建设生态之城,园林部门任重道远,给城市大树留下丰富的生存空间往往比投以巨资砍掉大树种植新树更有意义。未来城市道路改造,希望城建和园林部门精心做好绿化规划。沿线原有的大树尽量保持原貌,保留历史感,不得轻易砍伐更换,新种的树,对树种的选择、规格大小以及树穴的美化设计,都应一一进入数字化管理。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编辑:田联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