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街直路】500年汉口第一环 从袁公堤到长堤街

500年汉口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类似今天武汉市“五环”的发展过程,它的东南边是汉水长江的堤防,它的西北边,先后出现了袁公堤(今长堤街)、城垣(今中山大道)、京汉铁路(今京汉大道)、张公堤(今三环),我把它称之为汉口的老“四环”。

红线为1635年修建的汉口“一环”

汉口是我国历史上另类的城市,真正能与国际接轨的城市。500年汉口的历史长河中大部分时间没有府衙、亦没有县衙,明代的时候设了一个巡检司,县下面的一个机构,与现在的街道办事处相当,19世纪末(1898年)才有了与县相当的机构——夏口厅。

农耕时代,重农轻商。汉口的快速成长,得益于明代晚期资本主义萌芽,汉口商业逆势发展,加之水运交通异常发达,两者相得益彰,国内没有其它城镇可与之相提并论,出现了“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繁荣景象,成为人口100万的中国第一大城市。1737年,传教士罗宾估计汉口有100多万人,我想应该包括了几十万水上的船户。

汉口巡检司起初在汉阳办公,大约是汉阳高公街到老矶头一带,那时,汉阳南岸嘴、高公街靠河边的地方,也称为“汉口”——汉水的出口,当然包括汉水的两岸。巡检司下辖5个坊:居仁坊、由义坊、循礼坊、大智坊,这4个在汉口,还有一个被人们遗忘的汉阳河边的崇仁坊,所以巡检司在这里办公也是有道理的,它离汉阳县城近。清时,巡检司搬到北岸办公,后来分成了仁义、礼智两个巡检司。

1635年,明朝的晚期,汉口已经相当繁荣了,但被水患侵扰,制约了汉口的发展,汉阳府通判袁焻,遂在汉口镇之北,主持修筑一道长堤,被称为“袁公堤”,也称“长堤”、“后湖堤”。

没有看到政府出钱的记录,出资出力的当是汉口的商户。从汉水边的硚口起,环绕镇北,半月形的长堤延伸到长江边的堤口(今王家巷码头下首)。袁公堤长约10华里,与汉水长江的堤防形成环状的包围圈,我们可以称之为汉口的“一环”。以袁公堤的修建为契机,汉口历史上迎来第一次大发展。袁公堤与河街围起来的范围远远超过了汉阳城,与此时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武昌城(周长约20里)大致相当,汉口只用了100多年的时间。

袁公堤外人工挖掘了一条河——玉带河,来访汉口的外国人称之为“运河”,从硚口流进,堤口溢出,相当于护城河,河上有30余座桥,通向后湖及周边邻县,那时汉口不够资格建城垣,没有城隍庙。“一环”内,湖塘被楼房代替,正街的两侧衍生出数百条小巷,或通向河边的码头,或通向商户货栈,会馆林立,茶肆满街,前店后厂(作坊)形成明清以来的中国传统商业重镇城市风貌,商业都会。在袁公堤上形成的长堤街、东堤街,给了我们穿越时空的机会。

汉口镇“九省通衢”、“天下四聚”,号称四大名镇之首,发展迅速,那时上海还是一个小渔村,“汉口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封建社会晚期势不可挡的商业力量相结合,形成并维持着一个卓越的商业都会,一个代表着在接受欧洲文化模式之前、中国本土化所达到的最高水平的城市”(《汉口 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 美▪罗威廉)。当时,像南京这样的主要城市,在城墙内也有80﹪的土地是可供耕种的田地。

无论是国内(如1822年刊刻的《汉口丛谈》)还是国外的资料都一致记载说,在居住模式、街道和建筑物的集中方面,汉口的拥挤在中国城市中达到了独一无二的水平。乾隆(1736-1795)《大清一统志》说汉口“居民填溢”。由于拥挤,1747年湖北巡抚曾直接干预消除汉口火灾隐患的事务——这是一项不寻常的举动,因为他并没有明显地感到对省城武昌来说有此种必要。1818年的地方志记载说:“沿岸居民蜂攒蚁聚,其舟居者鱼鳞杂沓,曲巷小口通道、辄十室之众纷然杂处。”按照一个外国来访者的说法,在汉口大街上行走,“停下来就找不到你的向导。摆脱这种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以敏捷的步伐不停地走”。

另一人写道:汉口的主要大街足有30英尺宽,可沿街两旁被无数的货摊和铺台占用了,剩下的地方就像伦敦桥的人行道一样挤;除了步行者、有乘轿子的,偶尔也有坐在手推车上的和骑马的。我们根本不觉得惊奇为什么周围几乎没有妇女,对于较文雅的女性来说,在这样挤的人群中行走是很困难的。

胡克神父在这个城市向西方开放之前十年曾访问过这里,他在1859年出版的《中华帝国旅行记》描述,这个城市“异常的喧闹,在汉口的各个角落,到处熙熙攘攘,人群是这样的拥挤,以至于要想穿过他们中间寻觅去路必须费很大的劲”。在整个19世纪的中国,很可能汉口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最早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S·威尔斯·威廉姆斯依据中国人和早期传教士的资料,在1850年写道:“只有伦敦和江户才能与汉口相比,中国再也没有另一个在同样的面积里居住着同样多人口的地方了。”(见《汉口 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

1861年,汉口开埠,“咸丰十一年(1861年)一月二十六日,一声汽笛,英国火轮开进了汉口,这个事件值得记住,从这一天起,汉口进入了国际都市”,日本人内田佐和吉在他的《武汉巷史》写道,此时汉口的城墙还未修建。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编辑:田联申

(0)

相关推荐

  • 长堤街,真正的老汉口

    提起武汉,不得不说三镇:汉口.武昌和汉阳. 三镇中,汉口之名气甚大,自古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以"东方芝加哥"之名驰声于海内外.汉口自它形成之日起,就与商业 ...

  • 武汉建城史提前800年?这位教授颠覆了我的认知

    我们生活的武汉被称为英雄城市, 城市的起源可追溯到约4400年前, 从岗地.依山.沿河到围湖发展, 它经历多次地质环境演化和变迁, 造就了这一城山水相依. 欣欣向荣的景象. 作为与这片土地共生共荣的英 ...

  • 【横街直路】500年汉口第二环 孕育中山大道 开濠筑城保安全求发展

    1868年,汉口的第一张地图也是筑城后的第一张地图,开埠英租界不好意思在地图中表现. 围城,本来是封闭的象征,作为开放的商业都会是不需要围城的,太平军给汉口人留下惨痛的教训,抵抗外来的侵略,刻不容缓: ...

  • 【横街直路】岳飞街曾领冷饮新潮流 百年和利汽水重回老汉口

    汉口江边<知音>号栈桥和利汽水的招牌  和利冰厂创办始末 2003年出版的<汉口租界志>是一本研究汉口租界重要的志书,据介绍,该书以严谨的志书体例,条分缕析,叙介了汉口五国租界 ...

  • 横街直路 | 垂髫之惑 六大堆汉口之痛

    一个刚刚步入人间的孩提,就是一张洁白的打满问号的纸,他对复杂纷繁光怪陆离的世界充满了不慬和好奇,他期待大人们给他慢慢解开各种各样的的疑惑.爱问爱思考是不是每个孩子孩提时代的特征,我不知道.在我自己的回 ...

  • 【横街直路】交通路 走过百年繁华依旧

    [交通路]位于江汉区中山大道东南侧,江汉路以西.东南起花楼街,西北至中山大道.长约198米,宽10米.长方形麻石人字路面.两侧多3-4层楼房.筑于1916年前后,由当时任湖北督军的王占元拆房辟路而成. ...

  • 【横街直路】渐行渐远的后花楼

    从民生路到江汉路那一段花楼街汉口人称之为后花楼(在张美之巷改造成民生路之前,后花楼正街起点在洪益巷),江汉关后面从民生路到江汉路那一段黄陂街被称为前花楼(现在一些人误将民生路到民权路那一段花楼街称为前 ...

  • 【横街直路】散落在中山大道的记忆 老法院满春茶园新华电影院

    读初中时,我家住在后花楼(花楼街)笃安里对面,早上天还未亮,家住苗家码头.双陆里的同学,会到我家楼下喊我一起去上学,经过民生路,左拐到中山大道,在福庆和隔壁的国光服装厂叫上住二楼的同学,一起步行到位于 ...

  • 【横街直路】散落在中山大道的记忆 福庆和老万成东来顺

    读初中时,我家住在后花楼(花楼街)笃安里对面,早上天还未亮,家住苗家码头.双陆里的同学,会到我家楼下喊我一起去上学,经过民生路,左拐到中山大道,在福庆和隔壁的国光服装厂叫上住二楼的陶同学,一起步行到位 ...

  • 【横街直路】散落在中山大道的记忆 积庆里清芬路天一阁

    读初中时,我家住在后花楼(花楼街)笃安里对面,早上天还未亮,家住苗家码头的肖同学.双陆里的李同学,会到我家楼下喊我一起去上学,经过民生路,左拐到中山大道,在福庆和隔壁的国光服装厂叫上住二楼的陶同学,一 ...

  • 【横街直路】散落在中山大道的记忆 茶馆当铺无线电

    中山大道江汉路口. 读初中时,我家住在后花楼(花楼街)笃安里对面,早上天还未亮,家住苗家码头的肖同学.双陆里的李同学,到我家楼下喊我一起去上学,经过民生路,左拐到中山大道,在福庆和隔壁的国光服装厂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