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史话】《英国汉口租界条款》中的汉口甘露寺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汉口成为了新增的11个通商口岸之一。因当时长江中下游尚在清军与太平军的争夺之中,故约定待“地方平靖”之后再作商讨。
1861年(咸丰十一年)3月12日英国参赞巴夏礼同英海军提督何伯率领4艘军舰到达汉口,会见官文。3月21日,经湖广总督官文授权,湖北布政使司与英国签订了设立英租界的《英国汉口租界条款》,在汉口镇下街尾杨林口上下勘定458亩的地皮,作为英国租界,四面立石为界,规定“管办此地,一切事宜全归英国”,是为汉口有外国租界之始。
《租界条款》中规定:“湖北布政使司唐(训方)、英国大臣(巴夏礼)立约永租地基事。现在英国遵照和约(《中英天津条约》)来汉通商,应定地段,以便英国商民盖造房栈居住。今大学士湖广总督官(文)派委本司会同本参赞查勘定准汉口镇市以下街尾地方自江边花楼巷(今交通巷)往东八丈起至甘露寺江边卡东角止,量得共长二百五十丈,进深一带一百一十丈,并无参差不齐。经本月初十日本参赞会同委员萧、守汉阳县黎,令立明四至,用石块上刻“大英国地界”字样,按至钉明。共合地基四百五十八亩零八十弓……共银九十二两六钱七分二厘一毫。将此地永租与英国,官宪分为英国商民建造房栈居住所。咸丰十一年二月十一日(公元1861年3月21日)在湖北省立。”
提及甘露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镇江甘露寺和刘备招亲的故事。
汉口的甘露寺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人们对此知之甚少,如果不是因为汉口英租界,常提及这个租界条款,并引用至甘露寺江边卡东角止这一句,汉口人很少知道有这么一个寺庙。就更谈不上这个寺庙的规模,始建年代等等具体情况,但它原先确实是存在于现今合作路一带,和租界条款所记相符。
在不晚于清道光三年(1823)完成的《汉口丛谈》中,我们从附表所列可以看到,下关、茶庵、甘露寺相距不远。而民国《夏口县志》记载“汉关,即下关。原设地点在今英租界六码头,现移日租界附近。”《夏口县志》又在介绍劝学所时说:“甘露寺,旧在下关茶庵。清同治二年(1863)移建居仁坊堤内。甘露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寺僧不法充公。宣统初元,始就寺基设立夏口劝学所,今改乙种商业学校。”从这些记载相互之间映证可知,原在现六合路一带的甘露寺,在英租界开埠两年左右,搬到了较利于从事宗教活动的老城镇,四十年后因违法设充公。
这四十年也许是甘露寺比较辉煌的时期,据传这一时期甘露寺出了两个和尚。
一个是同治末有个号法印的和尚当方丈,人称他为赤足和尚,不论寒冬盛夏,破衲草鞋,为人治病,灵验异常。另一个就是后来创建园照寺的体海和尚,他原来就是甘露寺的禅僧。园照寺是他购买仁里巷中路地十余方,结茅名鹿野苑。他既不做佛事,也不募化,而焚香静坐,有过访者与论经史,出言高妙,听者折服。1881年渐起禅堂,开单接众。体海到北京访广善禅所,住龙泉寺,一时亲王大臣造访,多有皈依为弟子者。偶见慈禧太后,谈得投机,赐他贡珠,声名大著。
甘露寺光绪29年违法被充公,以后改为学校,余众也就迁入真如寺小庙了。
那么甘露寺后来所在的地方又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夏口县志》还记载说“第一期劝学所在马家巷中路甘露寺改建。”这就把范围缩小到了硚口汉中路一带。
《硚口教育志》有一段对行知小学介绍,说 1918年,夏口县乙种商业学校迁至长堤街牛路口。1928年更名为汉口市立第三小学,1945年更名为汉口市立第四小学,1946年更名为武圣区第一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更名为汉口第七小学,1953年更名为硚口区大通巷小学,1966年更名为五七小学。后恢复为大通巷小学。2012年更名为硚口区行知小学。原来的甘露寺就是后来的大通巷小学,现在已湮没于江山如画小区中。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编辑:田联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