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3期B || 妥妥读《三国》(七十八)传世经典亦有小瑕疵 瑕不掩瑜劝君用心读/轩诚播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本期精彩

就像灿烂的人生也有崴脚的时候一样,在《三国演义》如巍峨的丰碑烛照人间几百年的时间里,我读它,就像吃一筐香甜的大枣,大嚼狂咽的时候,也有被某一枚枣核咯牙的时候——这就是我认为的瑕疵。虽然有个别的瑕疵,不掩整本书的光辉。用一句众所周知的成语来说就是瑕不掩瑜。

文:张  妥

播读:梁  剑

就像灿烂的人生也有崴脚的时候一样,在《三国演义》如巍峨的丰碑烛照人间几百年的时间里,我读它,就像吃一筐香甜的大枣,大嚼狂咽的时候,也有被某一枚枣核咯牙的时候——这就是我认为的瑕疵。

我认为《三国演义》似有前后不平衡的瑕疵。在前四个部分,汪洋恣肆,笔力雄健。而最后一个部分,则稍显不够饱满。尤其是诸葛亮五丈原陨落之后,其后的故事基本如流水账似的记录,没有了先前的张力。在前面,塑造的各个人物栩栩如生,如董卓的无知强横,吕布的不忠不义,袁绍的色厉内荏,袁术的狂妄不羁,贾诩的料敌如神,荀彧的大局着眼,孙策的刚烈性躁,太史慈的一诺千金。更有那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负我”的名言,以及他不忠而孝、不仁而义的复杂人格。更有那刘备胸有大志、三顾茅庐、仁义待人、肝胆相照、永不气馁的顽强精神。更有那关羽武功高强、大仁大义、在曹操上马金下马银的环境中不改初心的高尚形象,以及盲目自大、睥睨一切的心性。更有那诸葛亮知天文明地理,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到为刘备鞍马驱驰的足迹,以及舌战群儒、计占荆州、南征北战、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等等,即使掩卷而眠,那些动人、美妙的故事也会在梦中闪现。

而最后一个部分,除过司马懿父子形象更丰满一些,其他人的形象都较为平面,不管是姜维,钟会,甚至那个偷度绝壁的邓艾,都不够鲜明、强烈。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猜想,民间的传说可能集中于诸葛亮、关羽、曹操、刘备、张飞等人身上的较多,而后面的人很少议论,材料不够丰厚,因而显得淡薄了一点儿。

这其实对写作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凡是热爱写作的人应该自忖、自参。

我认为第二个瑕疵是对诸葛的智慧描写得有些过头。最深刻的是刘备招亲的那个情节。赤壁大战之后,刘备占据了荆州,名义上是暂借东吴的。东吴屡次催还没有如愿。于是周瑜想出一计,趁刘备夫人死亡的契机,要将孙权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嫁给刘备,让刘备到东吴招亲。大家都认为这是个圈套,不能去。但是诸葛亮力排众议,认为可去。于是他交给了护卫的赵云三个锦囊,让赵云在不知所措的时候打开。赵云护卫刘备到了东吴,不知下一步怎么办,于是打开第一个锦囊,让他敲锣打鼓购买聘礼,使得人人尽知孙权妹妹出嫁。拿着礼品拜见孙策和周瑜共同的岳父乔国老,乔国老便去孙权的后母、新娘的生母吴国太处贺喜,弄得吴国太不知所措,然后迁怪于孙权、周瑜,老太太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成为守门寡,让周瑜的暗杀计划破产。招亲后,周瑜为刘备安排了温柔富贵乡,让刘备“乐不思蜀”。赵云打开第二个锦囊,谎报说曹操要报赤壁之战的仇恨,要攻打荆州,刘备大惊,说动刚刚娶到的新娘返回荆州。刘备逃跑的消息被周瑜和孙权知道,这是鱼归大海鸟投林的节奏啊,于是派出了几队人马,去抓回刘备。赵云眼看事情危急,就打开了第三个锦囊,于是让刘备请新夫人出面,骂回了来阻拦的人马,刘备和夫人才得以回到荆州。

读到这里,心里不爽,仿佛赵云等人都是手脚绑线的木偶,完全没有自己的意志。一切行为都被诸葛亮这个神一样的智者所掌握。

不单是赵云,就是刘备这样的英主,在诸葛亮的智慧面前也只能是幼稚的孩子。比如在东吴的鲁肃来问刘备要荆州的地盘时,诸葛亮就对刘备说:你不要说话,你只管哭就是了。刘备这个大孩子就只是个哭。这时诸葛亮出场了,他对鲁肃说了刘备哭泣的原因:现在我们主公都成了东吴的女婿了,不还给人家地盘不好,可是还了自己又无家可归——因而哭泣。让东吴缓一步,待我们打下其他地方来,再来归还。

我认为第三个瑕疵就是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候的装神弄鬼和所谓的“缩地法”。诸葛亮四出祁山时候,因为军粮不济,便装神弄鬼,推过来三辆四轮车,左中右排列。车上都有一个诸葛亮的雕像。二十四个人,穿着黑衣服,赤着双脚,披着长头发,拿着七星黑幡,在左右推车。三个将领各带领一千军护车,五百军擂鼓。然后诸葛亮端坐于一辆四轮车上,让左右打扮成传说中的天蓬元帅,引诱魏军出战。魏军猛追几十里,却就是追不上看起来缓缓的诸葛亮。于是魏军说诸葛亮有“缩地法”。魏军正要退军时,那三处打扮怪异的车辆出来了,而且都有一个诸葛亮,吓得魏军大败而逃。而诸葛亮的士兵趁机割掉了陇上的麦子,补充了军粮。

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为什么会这样?愚以为有些说书人为了展现诸葛亮的神奇,不适当地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拔高,成了高踞于芸芸众生之上的神。作者也就这样默认了。

虽然有个别的瑕疵,不掩整本书的光辉。用一句众所周知的成语来说就是瑕不掩瑜。

我曾经多次读《三国演义》,读得多,忘得也快。笨人就用起了笨办法,我就想边读边作笔记,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整个笔记包括四个部分:《三国演义》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本书的故事脉络;读书后的借鉴;书中小小的瑕疵。

二零一七年十月二十一日是个周六,上午十点钟,我坐在办公室里,终于完成了这个读书笔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