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历史上的“一门五进士”“叔侄三翰林”你知道吗?
明初管氏先祖自江南海州迁至莒州至今,已逾六百年。此六百年间,管氏族人勤俭持家,忠厚传世,精心耕作,尊师重教,名流辈出,尤以小窑村管家“一门五进士”“叔侄三翰林”而为世人称道。过去的老莒县流传着俗语:“大店庄,北杏王,功名出在小窑上”,说的就是小窑村管家“一门五进士”“叔侄三翰林”。管氏祠堂
据《莒县志》载,小窑管氏勤俭持家,精心耕作,逐渐成为富裕大户,为求取功名,以优厚的待遇聘请名师,教授子女。清光绪年间,小窑管氏一门管廷鹗、管廷献、管廷纲三兄弟及其子侄管象颐、管象晋等先后中进士。
据管氏族人传:某日管氏十一世祖管徥在山上放蚕,遇到州县著名堪舆家管京西,求其卜地。管京西看后断言:东北双凤山,东南迎吉山,若用此地,必发科举!果然后世科举接连中的。
清光绪二年(1876年),管镇之子管廷鹗中丙子科进士,钦点翰林院编修、历充国史馆协修、武英殿协修、功臣馆纂修、文渊阁校理、编书处总纂,山西省学政、山西、河南乡试正考官、国子监祭酒、光禄、太常、大理寺正卿。
清光绪九年(1883年),管廷献高中癸未科探花。官翰林院、国史馆编修、江南道监察御史,永平府知府,历掌四川、贵州、福建、京畿(京城近郊)道署兵型工等三科,后任署热河兵备道。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管廷献子管象颐中庚壬科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户都主事。充任江南陕西两司,并稽查七仓兼管三库。后任员外郎郎中,随尚书铁公宝臣,查办江苏库款和与尚书陈公雨仓釐定各省银铜币制均立奇功,升本部左参议。钦加二品,赏戴花翎。是时随外交部尚书袁公亭方,议励行鸦片烟之禁事。宣统三年廷议清理各省财政,充江南正监理官,为三品卿衔。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管廷献弟管廷纲中壬辰科进士。初任广西省雒容县知县,后任广西省警察总巡,赏戴花翎同知衔。
r>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管廷献、管廷鹗、管廷纲侄管象晋又中戊戌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国史馆协修,文渊阁校理、编书处纂修。依例保送知府,分发安徽,赏戴花翎官加三品。
五进士中以管廷献名气最大,其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二十五岁时乡试中举,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三十八岁考中进士一甲第三名。廷献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素负文望,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历史遗存,著有《莒州志稿》《梅园奏议》《梅园诗文集》等。
开“一门五进士”者,乃管廷献之弟管廷鹗,其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进士。
《重修莒志》卷64描述:“管廷鹗善属文,工楷法。尤工古近体诗,风华典雅,吐属天然,轺车所至,览古成篇,诗格益遒上。”
管家十六十七世祖,五位翰林,同朝为官,先后历经清朝五个年号。自一八四六年至一九二六年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和中华民国,共计八十年。管家“一门五进士”,在诗、文、书诸艺术门类皆有成就,均有诗文书法墨迹传世。
除了管家大院曾经出过“一门五进士”,历史上的莒县,还有大量文化遗址,如“衙署文化”,商朝、春秋、汉代三次为国都,雍正时期的州衙,在县政府附近,非常雄伟壮观,是在全国不多见的;“书院文化”,有文庙、曾子书院、城阳书院,元朝出过状元邹维新,;“庙宇文化”,据考证,莒国故城有37座庙宇,“泰山神多、莒州庙多”,城隍庙是祭城神的、马神庙是祭马神的、关帝庙是祭关公的,有紫阳宫、观音阁、土地祠、天主教堂、基督教堂,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