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启泰老师:《黄帝内经》灵枢·病本

黄帝内经灵枢·病本


  原 文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后泄者,治其本。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译 文

  先患有某一种疾病,然后出现气血逆行的,应该治疗其原来的疾病。若是先有气血逆行的症状,然后出现其他的病变,治疗时就应该先治疗厥逆。先有了寒证,再出现其他病症的,寒证为本,应先治疗寒证。先有了某种疾病而后产生寒证的,应该先治疗原来的疾病。先有了热证而后产生其他病变的,热证为本,治疗时应该先治疗热证。先有了某种疾病,而后发生热证的,应先治疗原来的本病。先有了某种疾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应该先治疗原来的本病。先有泄泻,而后转生其他病的,泄泻为本,应先调治泄泻,再治疗后来发生的其他的病变。先有某种疾病,而后发生胸腹胀满的中满病症,应先治疗中满的标证。先患中满而后发生心烦的病变,中满为本,应当治疗其中满。

原 文

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

译 文

  人体有感受了非时令之气的六淫邪气而发病的,也有因为不能适应按时而至的六气而发病的,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只要出现大小便不通利的情况,也应先治疗这一紧急的标证;只有在大小便通利的情况下,才可以先治疗其他的本病。

原 文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译 文

疾病发作之后出现实证的,治疗时应以祛邪为主要的治法,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疾病发作以后表现为虚证的,治疗时应该先扶正,一般应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治疗当中还要谨慎地观察病情变化的深浅轻重,根据客观的情况,治疗也随症状而变化,精心调治。病情轻缓的,可以标本同治;病情深重的,要抓住症结之所在,先从一个主要的方面下手治疗。先有大小便不利的症状而后变生其他病症的,应先治疗大小便不利这个本病。

黄帝内经灵枢·肠胃

原 文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大小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

译 文

黄帝问伯高道:我想要了解六腑如何输送谷物以及肠、胃的大小长短,能够容纳多少谷物,这些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呢?

原 文

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还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别本作傅)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译 文

伯高说:请让我详细地解说。谷物在人体中从入口到排出体外所经历的深浅、远近、长短过程是:从嘴唇到牙齿的长度是九分,嘴宽是二寸半。从牙齿后到喉咙上的会厌,三寸半深,这部分大到能容纳五合食物。舌头重十两,长七寸,宽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宽一寸半,从咽门至胃的长度是:—尺六寸。胃折皱屈曲在一起,如果伸展开,长二尺六寸,周长一尺五寸,直径五寸,胃大到可容谷物三斗五升。小肠后面附着脊柱,从左向右回环叠积,内与回肠相通相连,外附于脐上方,总共回环叠绕十六个弯曲,小肠周长二寸半,直径八又三分之一分,长三丈二尺。大肠从正当脐的部位向左回环,四周迭积而下,回环反复十六个弯曲,大肠周长四寸,直径一又三分之一寸,长二丈一尺。直肠附着脊柱,承受回肠排出的糟粕,向左回环迭积,上下略有偏斜,直肠周长八寸,直径二又三分之二寸,长二尺八寸。总计食物入嘴经胃肠到排出体外为止的长度是六丈四寸五分,其中回环弯曲是三十二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