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上常见的4种成像设备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而人们所获得的信息约有70%是从视觉感知的,因此,信息图像化已成为当代信息科学发展的方向之一。成像技术就是讨论如何把人类周围物理世界(包括人类本身)的信息变成图像的一门科学技术。像是B超、CT这些成像设备我们都有所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那么除了这些成像设备之外还有哪些成像设备呢?下面让小编一一为您解答。
显微镜
作为医学影像设备的先端,首先应该提及的是生物光学显微镜,他的发展已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漫长时间,各种显微镜现在仍是必不可少的设备,包括进行显微手术用的各种手术显微镜。现在还有把显微镜和电脑结合起来的图像处理系统。
内窥镜
在显微镜发展的同时,为了增加直观人体内脏器官形态的研究,早在1881年制成了硬直管式胃镜。1903年,德国人在欧洲最早制成装有电光源的直肠镜。这种由透镜组成的内窥镜是硬性的。可以认为是第一代。
导光纤维的出现使内窥镜可以做成软性的。导光纤维是由玻璃纤维或塑料等合成纤维做成的,利用光的多次全反射原理传导光的一种纤维材料。在七十年代初期研制出了性能比较完善、使用方便地各种显微内窥镜,包括胃、食管、十二指肠、支气管、鼻咽喉、直肠、结肠、小肠、胆道、关节、膀胱等镜型。通过显微内窥镜的光学纤维可以传导图像和传导照明用光源。通常光源是采用冷光源,不会烫伤和损伤内脏器官。由于它柔软可绕,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由于它的直观性,能早期发现微小病变,如癌、瘤、炎症、溃疡、息肉、异物等。它可以直接刷取脱落细胞,钳取活体组织,作涂片或病理检查。另外,借助纤维内窥镜可进行一些治疗,如吸痰,高频手术、止血、钳取胃虫、引流结石、取异物、以及腔内激光治疗、冷疗等。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在固体摄像元件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出现了第三代内窥镜,即电子内窥镜。它不用光导纤维传导图像,而是在内窥镜的头部装入CCD固体摄像头,使光学图像变成电视图像,由电线导出电视信号在电视屏上显示出来。由于不用导光纤维,电子内窥镜的总体直径和硬度大为减小。由于采用CCD摄像技术,CCD的像素可达4到10万个,加上信号处理系统可观察胃小弯及十二指肠绒毛,分辨率大大提高。电子内窥镜没有目镜,图像直接送显示器,或将图像用视频打印机打印出。也可以进行录像。由于不用直接观察,因而操作便利,在作激光治疗时也不用带保护镜。
热成像装置
现在可以用于临床的热成像装置是利用红外辐射原理做成的。由于红外辐射能量与温度有关,因此,人体皮肤表面红外辐射能量密度图像反映的就是温度信息图像,这种成像方法称为热成像。根据扫描方式的不同,热成像装置可分为光机扫描、电子束扫描和固体阵列扫描三种类型。热图像在临床医学上有重要价值,可用于肿瘤诊断,血管疾病的诊断,皮肤烧伤后的伤痛评价,男性物理抗生育研究,气功研究等。
无损伤测量人体深部组织的温度并期望获得温度体层图像,是当代生物医学工程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它对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临床意义。
眼科检查仪器
很多眼科检查仪器都是光学成像仪器,也出现了很多其它原理的成像仪器,这些仪器包括:裂隙灯、眼底镜(直接、间接),眼底照相机,电脑视野计,非接触眼压计(NCT),角膜地形图,眼科A/B超,自动验光仪,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器,共焦激光眼底。
人体成像用于诊断已有很长历史,现已成为医学诊断技术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将人体内部结构显示在监示器的屏幕上。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体层技术(CT)的诞生和发展,正在改变医学成像的面貌。作为一种新型的诊断装置,它能够观察到有先兆性的疾病,这比改进某些诊断手段使之能在疾病的有效治疗期作出确诊显得更为重要。
(责编:张琴琴 )
展开剩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