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微笑,文明不会消失——吴哥窟游记

从暹粒回来之后,我就一直想认认真真写一篇吴哥窟的游记,谁知懒癌发作,半年未能治愈,懒到连照片都没去整理,再不着手,很多细节都忘了,于是我强迫着自己开始,回味着一个人在暹粒的四天美好时光。为什么要写吴哥窟,除了我实在喜欢这些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遗迹,愿与大家分享外,还有就是像我这样一次行程内走访了34处吴哥古迹的普通游客真的不多。网上关于吴哥窟的游记一大堆,很多都比我写得详细拍得漂亮,为了节省篇幅,交通、签证、食宿等,在这篇文章里统统不提,直切主题,进入吴哥窟。不过即使如此,这篇文章依然相当长,花了我两周的业余时间,在碎片化的时代,看这么一篇大块的文章,确实不容易,能看完的都是真爱,不能看完的我也不会打你,留着有时间有兴趣时慢慢看吧。

吴哥窟是什么?人类文明的伟大遗存,如雷贯耳的世界遗产,东南亚最激动人心的历史古迹。在柬埔寨,吴哥窟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意大利的古罗马斗兽场,总之,去柬埔寨的游客,十之八九直奔吴哥窟。吴哥王朝存在于公元802-1431年,历25位国王。公元802年,闍耶跋摩二世建立吴哥王朝,第二任国王定都今暹粒市东南方13公里处的罗洛斯,建造了神牛寺、巴孔寺和罗莱寺,现统称为罗洛斯古迹群。第三任国王耶输跋摩一世迁都今暹粒市西北7公里的吴哥,开始营造吴哥寺庙群,至公元1181年闍耶跋摩七世,吴哥王朝达到巅峰,版图包括今天的整个柬埔寨、部分泰国、老挝、缅甸和越南,是高棉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吴哥窟的主要建筑都建于闍耶跋摩七世之前。至公元1431年吴哥王朝被暹罗素可泰王朝入侵,弃城逃往丛林,吴哥窟从此在世上消失了400多年。吴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英文是Angkor Wat,直译成“安哥寺”比较靠谱,怎么就成了“吴哥窟”呢?一般的说法是最早翻译的是广东人,依照粤语发音就成了“吴哥窟”。总之吴哥窟不是石窟,而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寺庙群。

吴哥窟在哪里?吴哥窟在柬埔寨四大直辖市之一的暹粒周边,看到这个“暹”字,大家可能会想到泰国,因为泰国在古代被成为暹罗,暹粒确实和泰国有点关系,这里曾经是建造吴哥窟的吴哥王朝国都,但自从13世纪以来经历过多次暹罗的入侵,在一场大战中,吴哥军队在此取得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因此将此地命名为暹粒,意为“打败暹罗”。不过后来吴哥王朝还是被暹罗打败,被迫放弃暹粒,吴哥窟也从此沉睡在东南亚的丛林中,直至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凭借着元朝使臣周达观写的《真腊风土记》,在丛林中重新发现了被埋没400多年的吴哥王朝。

吴哥窟看什么?吴哥寺回廊、巴戎寺的微笑、巴肯山的日落、塔布笼的巨树、女王宫的浮雕、崩密列的废墟、高布思滨溪流、阿普莎拉的舞姿……吴哥窟可看的东西太多太多,假如你是人文历史爱好者,那么吴哥窟就是一座永不枯竭的金矿,假如你不懂这些,也同样会被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给深深震撼。如果你想看得更深度一点,那么关于印度教的一些神灵要知道,三大主神:湿婆神(毁灭之神)、毗湿奴神(保护之神)、梵天(创造之神、四面佛);主神配偶:乌玛(湿婆神配偶)、吉祥天女(毗湿奴神配偶);出镜率较高的神:阿普莎拉(飞天女神)、因陀罗(天空之神);动物神:蛇神那迦、神猴哈奴曼、神牛南迪(湿婆神坐骑)、大鹏金翅鸟伽鲁德(毗湿奴神坐骑)……两种图腾要清楚:尤尼(女性生殖器)、林迦(男性生殖器)。

吴哥窟怎么游?吴哥窟是柬埔寨最著名的景点,周边旅游环境很完善,从2017年2月1日开始,门票升为一日票37美元;三日票62美元,有效期10天;七日票72美元,有效期1个月。一日票属到此一游,三日票能基本看完,七日票得是有时间的发烧友。前人已经很好地总结了小圈、大圈、外圈的三日游线路,如果你有三天以上时间,直接在这三条线路上进行选择即可。至于交通,小圈、大圈可以选择包汽车、三轮车或者租自行车、摩托车,外圈基本都是租汽车,我一个人租车划不来,而且我也喜欢自由自在,按自己的计划来,想去哪去哪,想呆多久呆多久,所以我小圈、大圈是骑自行车游完的,外圈是骑摩托车游完的,外圈时全程没见一个骑摩托车的游客。如果你问我骑车累不累?看这么多寺庙烦不烦?我的回答是真心不累不烦,因为我是真的喜欢这些断壁残垣间的沧桑感,站在人类文明遗存的精华面前,我一次次地被感动,根本感觉不到累和烦。

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灿若星河的历史遗迹,有些黯淡而后逐渐消逝,有些长期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而吴哥窟,就是一颗曾经黯淡,如今却又光亮夺目的星星。

尽管我已经很多次在书籍、电视、电影中见过吴哥窟,但当我亲自站在这恢宏的古迹面前时,难免还是忍不住有些激动,艺术与文明真的是没有国界的。

很多人都会疑虑,柬埔寨这么一个穷困潦倒的国家,怎么能够创造出吴哥这么辉煌灿烂的文明,其实假若时间倒退100年,面对敦煌无数瑰宝的斯坦因恐怕也会有同样的疑惑,人类的文明进程一直就是这样不断往返曲折前行。

我带了两本书出行,一本“走遍全球”系列的《柬埔寨和吴哥寺》,不得不说日本人严谨细致对游客有着极大地帮助,基本上是一书在手,说走就走;一本蒋勋老师的《吴哥之美》,这本书的重要作用是将我对吴哥窟的认识从旅游景点升华到人类文明,吴哥之美不仅仅是那些精美的雕塑和建筑,更是里面蕴藏着的人类文明精华。

此文的标题也来自《吴哥之美》的题记,“因为微笑,文明不会消失”,我想这是对吴哥文明最好的注释。

按照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吴哥窟以三日游为佳,分别是小圈、大圈和外圈。小圈以吴哥寺(小吴哥)、吴哥王城和塔布笼寺等为核心,行程距离最短,但内容最丰富;大圈以圣剑寺、涅槃宫、比粒寺、皇家浴池等外围寺庙建筑为主,可以挤出些时间来重刷吴哥寺和塔布笼寺等,如果前一天没有看到巴肯山的日落,也可以再次安排,大圈距离稍长,寺庙没有小圈精彩,其实是三日游中最轻松的一天;外圈以女王宫、高布斯滨、崩密列、罗洛斯古迹群为主,距离最长,因为我是骑摩托车游玩的,录得全天里程为180公里,外圈的精华在女王宫,建议早去,避开汹涌的旅游团。

我去暹粒来回共5天,第一天晚上到达,第二天在市区及周边转转,没开始吴哥窟行程,此文不述。而吴哥窟三日游的具体行程是在经典三日线路上还做了一些增加,把能去的地方全都去了,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披星戴月地骑着车在古迹之间穿梭,累并快乐着。

第一天小圈:吴哥寺日出(Sunrise Angkor Wat)-吴哥寺(Angkor Wat)-吴哥城(Angkor Thom)-巴戎寺(Bayon)-巴方寺(Baphuon)-斗象台(Elephant Terrace)-癞王台(Leperking Terrace)-空中宫殿(Phimeanakas)-王宫(Royal Palace)-圣琶丽寺(Preah Palilay)-圣皮度寺(Preath Pithu)-北仓库(North Khleang)-十二生肖塔(Prasat Suor Prat)-南仓库(South Khleang)-周萨神庙(Chau Say Tevoda)-托玛侬神庙(Thommanon)-茶胶寺(Ta Kev)-塔布笼寺(Ta Prohm)

第二天大圈:巴戎寺(Bayon)-圣剑寺(Preah Khan)-涅槃宫(Neak Pean)-格劳尔哥寺(Krol Ko)-塔逊寺(Ta Som)-东梅奔寺(East Mebon)-比粒寺(Pre Rup)-皇家浴池(Sras Srang)-斑黛克蒂寺(Banteay Kdei)-豆蔻寺(Prasat Kravan)-塔布笼寺(Ta Prohm)-巴色占空寺(Baksei Chamkrong)-巴肯山日落(Sunset Phnom Bakheng)

第三天外圈:地雷博物馆(Banteau Srei)-女王宫(Banteay Srei)-高布斯滨(Kbal Spean)-崩密列(Beng Mealea)-罗莱寺(Lolei)-神牛寺(Preah Ko)-巴孔寺(Bakong)

从日出开始吧,因为这是吴哥窟最激动人心的一刹那。你永远不用担心找不到观看最佳位置,跟着参拜道上的人流前进即可,我想哪怕是雨天,这里都会有不少抱着碰碰运气的游客过来等日出。

吴哥寺的五颗玉米头前,有两汪水塘,不大也不深,但却是观看吴哥寺日出的最佳位置,早点来,占据水塘边的最佳位置。

虽然我技术欠佳,日出也不甚理想,但吴哥寺的很多经典照片就是在这个角度拍的,算是吴哥窟的标准像之一。

吴哥窟、吴哥寺、吴哥城、大吴哥、小吴哥、吴哥遗迹……相信你已经被这众多名称给搞混了。简单解释一下,吴哥窟(Angkor Wat),直译成吴哥寺,由于独立于吴哥城东南方1.7km处,所以也被称作小吴哥。而吴哥城则是吴哥王朝的都城,里面包含巴戎寺、巴方寺、空中宫殿、斗象台等诸多古迹,面积较大,也被称为大吴哥。而吴哥遗迹,通常是指暹粒周边约45平方公里的森林中,分散着的600多处历史遗迹的统称。

吴哥寺是吴哥遗迹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一座,以宏伟的建筑和精美的浮雕闻名于世。公元1113-1150年,由吴哥王朝第18任国王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举全国之力,花了大约37年时间建成的吴哥国寺。吴哥寺是所有游客必去的地方,如果你时间,在这里感受一天都没有问题,坐在这些近千年的遗迹上,哪怕只是头脑放空的发呆,也能被升华为冥想,甚至禅思。

吴哥寺有外墙,东西长1025米,南北宽800米,寺庙逐步升高,共有里外三圈回廊,最外围的第一回廊是壮观的浮雕画廊,有钱的可以找个导游听听解说,没钱的可以蹭蹭导游,不过多是英文讲解,实在不行就像我一样,拿着一本书,按图索骥,一样看得有滋有味。

吴哥有两座寺庙浮雕比较出名,分别是吴哥寺和巴戎寺,吴哥寺的浮雕偏宗教化,巴戎寺的浮雕偏生活化。吴哥寺的浮雕反映的都是大场面和宗教图腾,你不一定都要了解,但长达50米的《搅拌乳海》一定要知道,叙述的是印度教的创世神话,就是善恶两帮神仙拉着一条大蛇,在毗湿奴神的指挥下,在海中搅拌了1000年,大海变成了乳海,从中诞生了阿普莎拉女神和吉祥天女,后来成了毗湿奴神的老婆。总之,印度教的人类起源,就是拉着条大蛇在海里面搅拌出来的。

第一二回廊之间的圣池遗址也是很有视觉冲击力的地方,什么叫圣池,就是洗澡的地方,总共有四个池子,大概是国王、大臣、僧侣、平民分等级洗澡的地方。

第二回廊雕满了阿普莎拉,这是吴哥遗迹中最常见的女神形象。传说搅拌乳海时,从海中升起了阿普莎拉,她们光彩照人,婀娜多姿,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以歌舞娱乐众神。不要总盯着女神的胸和腰看,这些没太大区别,多看看他们的服饰、发髻和姿态,会有很多不同,在接下来几天里,你很可能会听到导游讲解各种不同寻常的阿普莎拉造型,比如唯一露齿而笑的,唯一长着猪头的等等。

吴哥寺的核心部位则是高高在上的中央殿堂,也就是我们远远看到的五个“玉米头”,现在貌似已不允许攀登,但抚摸着这些写满历史的石头,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

吴哥寺坐东朝西,金色的夕阳洒在壮观的建筑上,显得非常美丽。寺前有190米宽的护城河。说到这河,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里讲到一件事,他写到女子在河中沐浴,“自踵至顶,皆得而见之”,估计当时把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元朝使臣们给看傻了。

吴哥寺还是猴哥的地盘,遗迹上时不时有猴哥跳来跳去。

看完日出后我就一直沉浸于吴哥寺中,眼花缭乱的看了一个上午,考虑到还有很多行程,只能依依不舍的离开,第二个目标是吴哥城,吴哥王朝昔日的都城。城门前有桥,桥头便是蛇神那迦,七头蛇的形象,大量存在与浮雕、栏杆上。

几乎所有桥梁的两侧栏杆都是众神和阿修罗们拉扯着长蛇的造型,这就是刚刚介绍的搅拌乳海的故事。

吴哥王城有五座城门,南大门、北大门、西大门、胜利之门和死者之门,南大门是小吴哥通往吴哥城的城门,也是上镜率最高的城门,吴哥虽是世界著名的景点,但依然是当地居民自由来往之地,本地人不用门票,这样挺好,活着的古迹才生动。

城中绿树成荫,猴哥当道,生态保护得很好,吴哥城是一座古城、一座绿城、一座王朝的城,也是一座世俗的城。

吴哥城中主要有巴戎寺、巴方寺、王宫、空中宫殿、斗象台、癞王台、圣琶丽寺、圣皮度寺、北仓库、十二生肖塔、南仓库等历史遗迹,其中重点是巴戎寺。

说巴戎寺可能很多朋友反应不过来,但说到吴哥的微笑或者高棉的微笑,大家就太熟悉了,正是这些数百年来一直微笑着的四面佛,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并爱上吴哥。

巴戎寺的49座尖塔上雕刻着一百多面微笑着的佛像,他们的笑容各不相同,含蓄中展现出慈悲,静穆中透露着祥和。巴戎寺适合静静地呆坐,与这些佛像默默注视。不过遗憾的是,国人的旅游团确实煞风景,几乎每个团队过来都是吵吵嚷嚷的,在巴戎寺我印象深刻地听到一位柬埔寨导游对他的游客说:“Chinese coming,Let's go”。

很多人到巴戎寺只顾着看那些微笑的佛像,却错过了精彩的回廊,如果说吴哥寺的回廊是一部经典的宗教史诗,那么巴戎寺的回廊就是一部生动的生活画卷。

斗鸡的、烫猪的、烤香蕉的、耍杂技的、下象棋的、化妆的……高棉人的军队、中国人的列队,行军中被乌龟咬住屁股的人,做生意时称东西的中国商人等等,丰富多彩,有意思极了。

巴戎寺是闍耶跋摩七世为自己修建的陵寝寺庙,闍耶跋摩七世大概相当于中国的汉武帝,一生征战,开疆拓土,把吴哥王朝推向了巅峰,不过有意思的是,经历过各种惨烈战争,嗜杀无数的国王,最后却给自己建了一座祥和而微笑的陵寝,也许这位国王用一生的厮杀才悟出一个道理,微笑才是最永久的力量。

在巴戎寺露个脸吧,一个人在外,留个影不容易。

走出巴戎寺,旁边便是巴方寺,巴方寺最有特色的一条172米长的“空中参拜道”,吴哥寺庙的特点是,前面一般都有一条参拜道,然后寺庙本身则是层层叠叠向上的,类似哥特式建筑,象征着宇宙中心须弥山。

巴方寺是乌岱亚迪亚跋摩二世的国庙,但在近代已经成为一篇废墟,上世纪中期,法兰西远东学院曾计划修复这座皇家寺庙,散落的石块都编号做了登记,准备重建,谁知后来柬埔寨内战爆发,法国殖民结束,然后是红色高棉执政,和法国学者一起工作过的柬埔寨人都被视为殖民的帮凶,全部被杀了。所以直到2011年,巴方寺才修复完工。

吴哥的寺庙远看都不高,但走近一看阶梯都非常陡峭和狭窄,甚至逼近90度,原始的楼梯大都踩不下半只脚,一不小心摔下去,怎么也得摔个头破血流。据说这也是有原因的,就是在通向信仰的高度时要专心致志,使物理的空间借建筑转换为心灵的朝圣。

巴方寺的后面还藏着一座14世纪以后建造的约70米长的释迦摩尼卧佛像,要不是攻略提醒,还真的注意不到。

巴方寺旁边是斗象台和癞王台,斗象台有200多米长,据说是吴哥王朝的阅兵台,基座上以战象的浮雕著称。

周达观曾在《真腊风土记》里提到斗象台,“其下多象形状,闻内中多有奇处,防禁甚严,不可得而见”,看来那时的斗象台是军机要处,元朝使臣不能进去,只能远远看几眼。

癞王台与斗象台紧邻,长约100米,基座高约6米,整个平台布满了浮雕。

癞王台可以进入内部,里面的浮雕更加精彩。

斗象台和癞王台正对着的就是十二生肖塔,十二生肖塔其实和十二生肖没有一毛钱关系,只是刚好有12座塔,所以被称为十二生肖塔,具体是干什么用的,到现在也没弄清楚。

倒是周达观又写了一段十二生肖塔的作用,说是两人打官司,法官也辨不清是非时,让两个人各坐在一座塔里,两家亲属互相看守着,坐上几天,无理的会生疮或者咳嗽发热,有理的啥事没有,这叫“天狱”。这么潮湿闷热的天气,在塔里呆几天,不生病才怪,这拼的全是抵抗力啊。也有说法这是表演走钢丝用的,国王为了看表演走钢丝,专门建12座塔,那得多么热爱走钢丝啊。

斗象台后面是空中宫殿,关于空中宫殿的传说周达观也写了:空中宫殿里面住着九头蛇精,每晚以美女形象出现,国王每晚必须先和她交欢,二鼓乃出,方可与妻妾同睡。若蛇精没现身,则国王死期至矣,若国王一晚上不去,则必有灾祸。

到达空中宫殿时,遇上阵雨,周边森林中没有一个游客,我就在树荫下躲雨,想象着国王每晚拖着疲倦的双腿摸黑回宫的情形,感慨这吴哥国王还真不好当。而王宫据说可能是木质建筑,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留下两个澡堂子,大的是女池,小的是男池。为什么女池比男池大很多,是不是王宫中女多男少呢?

王宫旁有座圣琶丽寺,还没完工就被搁置了,三棵大榕树长在了寺庙遗迹上。

而圣皮度寺在十二生肖塔旁边,规模不大,是王城内的一座小寺庙。

看完城内这些,就准备出城了,吴哥王城共有5座城门,东面有胜利之门和死者之门,南西北各有一门,刚才我是从南门进来的,现在从胜利之门出去,城门的风格相近,都是微笑的四面佛。

胜利之门东面不远处有南北相对的两座神庙,周萨神庙是中国在保护修复,由于柬埔寨政府没钱没能力修复吴哥遗迹,所以吴哥的遗迹基本上都是其他国家在帮助修复,包括中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印度、德国、美国等。

周萨神庙也有一段空中参拜道,但是长度比巴方寺的要短,这种悬空起来的参拜道在吴哥遗迹中其实并不少见,不过很多已经坍塌未能修复。

周萨神庙和托玛侬神庙都建于12世纪初的苏利耶跋摩二世时期,两座神庙隔路相望,相距不到百米,风格也相近。

托玛侬神庙位于道路北侧,没有空中参拜道,但多一座参拜殿。

吴哥几乎所有的寺庙中都能见到飞天神女阿普莎拉的形象,个个婀娜多姿、面带微笑、身着精美服饰,头顶形态各异的发髻,看了这么多阿普莎拉,强烈建议回到暹粒市区后,去看一场真正的阿普莎拉舞表演。

两座神庙往东不远便是茶胶寺,也是中国政府援助修复的项目。

茶胶寺的名字有“古老的水晶”之意,据说是作为建造吴哥寺的试金石而建造的,不过这座寺庙未能完工。

茶胶寺的未完工主要是指还未来得及雕刻,石头已经垒完了,有说是国王死了,有说是寺庙遭雷击了,也有说是石头过于坚硬无法雕刻,总之就是寺庙垒成了,却没有雕刻,不过也好,反而展现一种建筑原始的美。

吴哥遗迹所在的暹粒,基本上都是平原,但寺庙都营造一种平地而起的气势,让人有“山”的感觉,这是因为在印度信仰中,宇宙的中心是须弥山,须弥山上住着湿婆神,而“山”也成为了中心、稳定的象征。

小圈的行程从吴哥寺开始,从塔布笼寺结束,吴哥遗迹中值得重刷的包括吴哥寺、巴戎寺和塔布笼寺,有机会可以多去几次。

吴哥寺的亮点在浮雕,巴戎寺的亮点在微笑,塔布笼寺的亮点在巨树,各种巨大的树根吞噬着古迹。

当然除了这些树根与古迹的缠绕确实震撼人心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古墓丽影》中很多场景都是在塔布笼寺拍的,安吉丽娜朱莉就是在这些门洞里跳来跳去。

塔布笼寺实在太著名了,各种令人惊讶的榕树像蛇一样缠绕着石头,完全就是自然的包浆。

由于树根巨大的侵入,这种古树寺庙共存的景观并不一定能够长久,说不定哪天达到临界点,就会树倒庙塌,所以要去乘早,由于塔布笼寺是游客必去之地,所以尽量避开高峰时段。

塔布笼寺还有一处很有意思的景观,就是树洞中的佛像,这是一尊被古树吞没的佛像,但刚好有一个树洞露出了佛像微笑的面容,其实佛像很小,一般攻略书上没有介绍,自己也很难找到,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直接问工作人员。

小圈的行程结束了,我骑着单车摸黑回到了暹粒市区,来到早已订好的荔枝2(Koulen Ⅱ)餐厅吃饭,自助晚餐12美元一位,我订了一个最靠前的桌子,吃饭是次要的,说实话也没什么好吃的,但近距离看一场阿普莎拉舞可是到暹粒必做之事啊。

现实中的阿普莎拉女神,和雕塑中的是不是很像呢,当然腰和胸没那么夸张,但服饰和发型基本上都是复原雕塑的。阿普莎拉舞也有一段悲惨的历史,红色高棉时期,柬埔寨超过300名老师和舞者,90%都被屠杀掉了,书籍也全部被毁掉了,好在还剩下几位逃过劫难的老师,才终于让这美丽的舞蹈重新复活。

第二天一早,我又继续骑着我的自行车出发了,趁着旅游团还没来,先去巴戎寺发了一会儿呆,然后穿过王城北大门,前往圣剑寺。

圣剑寺是为了纪念吴哥的“汉武帝”闍耶跋摩七世与占婆军战斗胜利而建,是一座大寺庙,最有看点的还是寺庙中的尤尼和林迦,这里大概也是吴哥建筑中林迦(男性生殖器)最多的地方,东西两面参拜道边排列着密密麻麻的林迦砂岩雕刻。

吴哥很多寺庙中都会见到尤尼和林迦这种古老的生殖崇拜图腾,但象圣剑寺这么多,保存这么完好的不多,尤尼一般是个基座,上面有洞,而林迦插在这个洞里,很多寺庙中都只剩下一个尤尼,林迦往往都被毁掉了。

而三个洞的尤尼座则很少见,尤尼上是刻有水道的,祭祀时注入林迦的圣水沿着水道流出,大概这水也就成了圣水。

除了尤尼和林迦,圣剑寺的看点还不少,寺中有座二层的石造建筑,类似古希腊的神殿,在吴哥建筑中很是独特。

还有在好几处石门楣上有13个跳舞的阿普莎拉,也是非常的精美。

而石烛台也是独特的一景,寺中有一座石塔,配合着后面破损的墙体,是不是如同一根点着的蜡烛呢?

圣剑寺有位阿婆,也可能是阿公,性别特征已经不明显,在给游客做类似祈福的活动。

圣剑寺往东便是涅槃宫,涅槃宫名字的意思是“缠绕在一起的蛇(那迦)”,不过现在的涅槃宫已经被水淹没了,必须从一条木栈道穿越水潭进入。

中央殿堂矗立在水中,双蛇的雕塑都已经没入水下,吴哥王朝除了建造寺庙外,还挖了东西两座巨大的水库,正是高超的治水技术,才使得吴哥王朝在暹粒平原上兴旺了600多年。

这座只露出一个马头的雕塑,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瓦拉哈,看惯了神态安详的观音菩萨,再看这匹水中的马,还真有点不可思议。

涅槃宫对面是格劳尔哥寺,这是一座小型的印度教寺庙,虽然就在路边的树林里,但恐怕造访这座寺庙的游客连百分之一都不到,不过我就喜欢这样的地方,一个人可以在这些古老的石头上静静地发呆。

格劳尔哥寺也有一些浮雕,散落在旁边的山墙上刻画着克里希纳神为了保护牧童和牛群免受雷神伤害,单手举起山的姿态,据说这还是一个在柬埔寨很受欢迎的神话题材。

对了,还有假门,这也是吴哥建筑中常见一种造型,假门在建筑上主要是装饰作用,在宗教上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意思。

涅槃宫东面是塔逊寺,这里原本就是一座有僧人居住的寺庙,东西两座寺门都是巴戎寺风格的微笑佛陀。

东塔门被榕树给包住了,门楣上有精美的佛像。

塔逊寺的阿普莎拉比较有个性,有照镜子的、有梳头的、有手托大耳环的,充满着生活气息。

塔逊寺算一个比较大的景点,所以门口有些小商贩,柬埔寨小哥在现场绘画,喜欢的话可以留一副,每幅画都是满满的吴哥符号。

在塔逊寺门口吃了点东西,不过说到美食这个事,在柬埔寨就不要抱什么希望了,被称为国菜的阿莫克Amok咱也吃过,对于中国胃来说,那都上不得台面,唯一留下印象的也就是吴哥和柬埔寨两种啤酒罢了。

东梅奔寺是座大寺,在东池的中心位置,原先周围全部是水,现在干涸了。

寺庙看了这么多,换一般人肯定审美疲劳了,但我还没有,因为每座寺庙都有它的不同之处,例如东梅奔寺围墙四角的大象雕塑就挺别具一格的,其他寺庙比较少见。

门口有位做皮影的手工艺人,其实皮影戏也是柬埔寨的国粹之一,暹粒更是柬埔寨皮影戏的发祥地,不过我这次没去看皮影戏,想来有些遗憾。

一个人骑着车,大圈虽然有点远,但对我来说也算不了什么,毕竟比骑车去拉萨轻松多了,再说沿途还有这美丽的东南亚稻田风景,时不时又走进一座古老的寺庙参观,所以我一点也感觉不到累。

一路往东到了东梅奔寺后,开始折回往南,到达比粒寺,在台湾翻译成变身塔,建造于公元961年左右,是罗贞陀罗跋摩一世晚年的作品,一般认为这座寺庙和死亡有关。

中央殿堂和东塔门之间有一个石槽,据说这就是举行火葬仪式的地方,在寺庙的东北角,还有一处据说是火葬之后冲走骨灰的地方,连骨灰都不留,看来印度教的转世轮回更加彻底。

攀上中央殿堂,看着这些沧桑的建筑和茫茫的丛林,红与绿交相辉映,真的特别激动。对了,比粒寺还是人气仅次于巴肯山的日落观赏点。

比粒寺也有几尊比较个性的女神,长着4张脸的四面佛妻子萨维德丽,还有毗湿奴神的妻子拉克什米幻化成野猪时的样子,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野猪女神可是吴哥女神中最有个性的,在西南角的塔上。

皇家浴池被认为是国王沐浴的水池,这也太大了一点吧,不过还真是一个游泳的好地方,也是看日出的绝佳场所之一。下午时分,没有日出日落,我一个人在皇家浴池旁的树荫下发了十多分钟呆,哦,不对,不是发呆,是禅思。

有柬埔寨小孩在玩水,他们还招呼我一起玩,这要是时间充足,我一般就直接往下跳了,可我今天还有好几座寺庙要去看,便依依不舍离开了。

穿过东池旁的一座小村庄去找巴琼寺,村里面靠水池边有几家类似农家乐的地方,当然条件也是非常简陋,一路问人,看地图巴琼寺就在前面,可穿过村庄后依然不见,田间小路泥泞不堪,骑车艰难,看书上巴琼寺也没太大特色,便放弃调头了,早知道还不如和小孩游一会儿泳。

斑黛克蒂寺就在皇家水池旁,挺好找,寺庙规模也挺大,一进去便有“热心”的柬埔寨人带你去各个“最佳”视角拍照,当然那是需要给点小费的,如果你觉得需要的话,就给个1美元左右,不需要的话,就直接拒绝。

斑黛克蒂寺有座叫做舞女平台的建筑,四周有很多女神。

豆蔻寺是砖造结构,建于公元921年,看了这么多寺庙也看出点门道来了,吴哥的寺庙造型上虽然大同小异,但建筑材料主要是由砖或者石两种材料建成,而砖造与石造的大致分界时间是公元1000年,也就是公元1000年前的建筑多为砖造,而公元1000年后的建筑多为石造。

豆蔻寺是五座砖塔,只有中间这座最完好,从左至右,里面分别有砖雕乌玛女神、四面佛、毗湿奴神、湿婆神和拉克什米,这些神虽然你不一定都认得,但宗教艺术的感染力是不分国籍的。

暹粒乡野的风光也非常不错,公路上车辆也不多。一张吊床几乎是柬埔寨人的标配,其实整个东南亚都差不多,虽然贫穷一些,但活得没我们这么累。

从豆蔻寺出来,赶着去巴肯山看日落,前两天已经去了一次,但是由于排队的人太多,没能上去。其实在巴肯山下,还有一座如同金字塔般的巴色占空寺,不过被绝大多数游客给忽略了。

前天傍晚来时,是有日落的,但由于限300人上山顶,下来一个上去一个,而且日落时分,上面的人没几个会下来,所以没能上去成。巴肯山的日落和吴哥寺的日出是各种攻略里的必备,所以游客特别多。

其实不到山顶也能看到一点日落,就是夕阳落入暹粒平原的蛮荒大地,港真,也没什么太大的看头。

今天总算排队上来了,天气不好,还下了几滴雨,日落是没戏了,环视一周,山顶百分之七八十是中国人,中国各地方言此刻在巴肯山顶此起彼伏。

不过巴肯山顶的风景确实还是不错的,看到远处的吴哥寺了吗,貌似除了热气球和航拍外,这里是唯一能够居高临下远眺吴哥寺的位置。

晚上回到暹粒市区,去酒吧街的红钢琴酒吧坐坐,由于当年安吉丽娜朱莉拍《古墓丽影》时经常在这里喝杯鸡尾酒,所以这家酒吧名声比较大,位置也挺好找,不过那杯3.75刀的朱莉鸡尾酒确实没什么好喝的。

还是啤酒好喝,暹粒主要有吴哥和柬埔寨两种牌子的啤酒,去到一地喝当地的啤酒,也是我的爱好之一。

终于写到第三天了,我咋觉得看的时候一点也不累,写的时候这么累呢。今天花8刀租了一辆单人小摩托车,开始我的外圈之旅。

穿过城市到乡村,沿途还遇到交警查车,警察示意我停车,然后微笑着帮我把头盔扣好,挺和谐。乡间加油站少见,但有很多小卖部,那一瓶瓶的都是汽油,红色那个大箱子其实是不插电的冰箱,卖点冷饮之类的。

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地雷博物馆,柬埔寨这个曾经创造了辉煌文明的古国,近代以来饱受战争摧残,后又被红色高棉执政,国民遭大清洗,没过几天好日子,所以至今穷困潦倒。

哪怕在一些吴哥遗迹的偏远处,你也会看到小心地雷的警告,至今还有多少地雷买在这个国家的土地里,谁也说不清楚。

地雷博物馆门票3刀,现任馆长阿基拉是一名义务排雷者,至今已经安全处理了超过5000个地雷,买张门票参观一下,也算对馆长的一点支持。

不过你要有心理准备,所谓博物馆不过是一个小院子,看点图片什么的,十分钟不用。

当然还有几个场景摆设,不过看了之后,又一次让人怀疑做出这些东西的人居然是那些千年前就建造吴哥窟的高棉后人。

外圈的重中之重就是女王宫,这座建于公元967年的寺庙只是一座围墙长约400米的小庙,其实和女王没有半毛钱关系,据说只是因为当年法国殖民者认为这里的雕刻实在太细腻精致,就臆想成女王的宫殿,于是也被称为女王宫。

女王宫被称为“吴哥古迹明珠”、“吴哥艺术之钻”,建筑无非是几座中央塔和塔门之类,算不得宏伟,但细看每一处雕刻,你就会深深地感受到,这哪怕不是女人雕的,也是处女座雕的。

每一处花纹图案繁复却不琐碎,细密又不拥挤,重复也不乏味,如同中国的刺绣,又似波斯的地毯,千年之后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每一幅雕刻上都有一个或者几个宗教故事,最好的理解办法还是按图索骥,当然如果你英语比较好,也可以蹭听一下导游讲解。

例如这幅卡拉雕刻,千年之后牙齿都没缺一颗,牙好胃口就好,卡拉在印度神话中是一个食欲旺盛的怪物,旺盛到什么程度,据说把自己的身体都给吃了,只留下一张大脸。

第一围墙到第二围墙之间,两旁排列着林迦雕塑。塔门内部,还有几个尤尼基座,一孔的两孔的都有。

抱着妻子帕尔瓦蒂的湿婆神正在冈仁波齐峰上冥想,慢着,两个问题,湿婆神的妻子不是乌玛吗?冈仁波齐不是在中国西藏吗?其实湿婆神只有一个老婆雪山女神帕尔瓦蒂,而萨蒂是她的前世,乌玛,杜尔迦,伽梨什么的,都是帕尔瓦蒂的不同化身。而冈仁波齐确实就是西藏那座被誉为众山之神的神山,正因为他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湿婆神的居所,所以才成为众山之神的。

在湿婆神下面,有20条手臂、10个头的家伙就是魔王拉瓦纳,他可不是在跳舞,是准备捣乱,你没看见旁边那些狮子老虎什么的一副惊恐的样子吗?

女王宫的女神也非常美丽,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不过我不喜欢这个称号,明明这些雕刻比蒙娜丽莎要早500多年,而且精美和丰富的程度远超蒙娜丽莎。

猴神哈奴曼和狮神守卫在女王宫前,这一蹲就是上千年,有时候我想,假如时光倒退100多年,是我无意间在丛林中发现了这些寺庙和雕刻,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其实感同如我的人并不少,19世纪,法国殖民柬埔寨,以为这里是一片野蛮无文明的地方,后来当他们发现了吴哥窟,所有的人都震惊了,有人爱到疯狂,而女王宫直到1914年才被西方人发现,1923年法国作家马尔罗从女王宫偷走了四件女神像,案件轰动一时,马尔罗很快被逮捕,失窃的女神像也随即被送回柬埔寨。

千年以来,吴哥窟的女神一直在微笑,而现实中的高棉人可没有这么开心,连年的战乱、红色的恐怖,让这个国度饱受摧残,很多景点还可以看到这些据说是地雷受害者的乐器表演者,到目前为止,柬埔寨还是一个极其贫穷落后的国家。

骑着我的小摩托,依依不舍离开女王宫,继续在乡村田野间穿行,骑车的小孩给我一个胜利的手势,他们脸上挂着微笑,希望这个国家能远离战乱,再次辉煌,用我们的话讲,叫做实现伟大复兴。

高布斯滨在女王宫东北约10公里处,这个地方游客很少,因为从山脚下爬山来到刻满林迦的小溪边,有1500米的山路,大概需要半小时以上。

高布斯滨意思是河流的源头,暹粒河的源头就在附近。高布斯滨是一处与其他遗迹不同的地方,这里自然风光与宗教信仰融合在一起。

高布斯滨主要看点就是200多米长溪流的砂岩河底,雕刻着各种神像和图腾,坐在树荫下,看着溪流掠过安详的佛像,也是极为惬意的一件事。

高布斯滨蝴蝶多,林迦雕刻多,而这么多蝴蝶围绕着这座林迦,真的是神的召唤吗?或许也可认为林迦本就是招蜂惹蝶的物件。

从高布斯滨出来,本来想从小路前往崩密列,走了一段发现土路太烂全是坑,而且关键是车还快没油了,小路上也不一定有村庄能加油,只好又绕回大路,在路边加满了油。

正午时分,无遮无拦的公路,极少汽车也极少行人,我在太阳底下狂飙,这小破摩托车速度一上到四十,分分钟感觉就要散架,而我居然还飙到了七八十,一直担心轮胎飞出去的事居然也没发生,看来质量还不错,忘了看一下是不是中国制造。

崩密列,吴哥寺以东50多公里,有人说,我跑这么远过来就看这么一堆破石头,太不值得了;有人说,崩密列的美才是最有味道的吴哥之美,我大概属于后者,愿意在这里度过一整天。

崩密列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有人食之如饴,有人食之无味。崩密列静静地躺在东南亚的丛林中,保存着未被发现时的样貌,未被修复,时光在这仿佛倒退了150多年,你可以想象成自己就是那位找蝴蝶的生物学家亨利·穆奥,一不小心发现了被埋没400多年的吴哥王朝。

在崩密列东门左侧,千万不要错过这处那迦雕像,吴哥古迹中还残存有多少那迦雕像我不知道,但保存得如此完好的貌似只有这处。

你可以沿着栈道走在这数百年的废墟中,崩密列建于公元11世纪末-12世纪初,被称为“东边的吴哥”,这说明它和暹粒周边的吴哥建筑还是有些区别的。

巨大的石块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就这样散落于地,青苔和植被野蛮生长,与精致的莲子窗相互映衬着,在这里,艺术与原始交融,精致与粗犷并存。

崩密列的石头上是可以走的,我喜欢沿着这些断壁残垣行走,去到那些犄角旮旯的地方,发现那些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精致。

崩密列所在的地方是乡村,柬埔寨乡间的建筑基本是这样的,类似云贵的干栏式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从这些大水缸也可以看出,柬埔寨的农村应该是没通自来水的。

沿着国道六号线,离暹粒市区13公里处便是罗洛斯遗址群,包括罗莱寺、神牛寺和巴孔寺,这是吴哥之前吴哥王朝的都城所在,巴孔寺是中心,象征着须弥山,神牛寺是献给国王双亲的寺庙,罗莱寺建造在大蓄水池的中央。

罗莱寺是罗洛斯遗址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寺庙,原来建在水库中央,现在已经干涸,建筑本身没太大看头,不过旁边有新寺院和僧房,人气很旺,有很多小和尚。

神牛寺是吴哥古迹中最古老的寺庙,大概建于公元880年,据说是因陀罗跋摩一世为祭祀父母和祖先所建,前面说过,公元1000年以前的寺庙多为砖结构,1000年以后多为石结构。

神牛寺当然少不了神牛,神牛寺是两排6座殿堂,对应的前方共有3头神牛,神牛叫做南迪,是湿婆神的坐骑,柬埔寨的牛背部高耸,和中国大部分地方的牛不太一样,但和1000多年前的雕塑基本相似。

除了神牛,还有狮子,在神牛寺这些斑驳的砖塔间,可以看到砖塔外是白色的灰浆,灰浆上有细致的雕刻,如同我们现在盖房子一样,先用砖砌好,再外涂底灰和涂料等,不同的是,1000年前的高棉人,还会加上精美的雕刻。

神牛寺6座斑驳的砖塔,算不得精美,也谈不上壮观,但这是吴哥王朝的开山之作,遗存至今最古老的吴哥遗迹。

我的吴哥之旅以巴孔寺作为结束,这座只比神牛寺晚建一两年的寺庙,却比神牛寺宏伟得多,是吴哥王朝早期的中心,代表着宇宙中心的须弥山,是一座金字塔式的寺庙。

神牛南迪的形象在巴孔寺依然可见,因为这也是一座印度教寺庙。

巴孔寺有五层,最下面第一层代表那迦的世界,以上分别是伽鲁达的世界、夜叉(恶神)的世界、罗刹(恶鬼)的世界、神的世界,每一层都有些神兽守卫着,至于这个是什么,我已经看不出来了,可能是老虎或者豹子。

更多的神兽是狮子辛哈,忠诚地守卫了上千年,保存几近完好。

巴孔寺第一层基坛建有楼门,从楼门山墙空隙处望向中央殿堂,会如同一副画框里的画,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些方框拍出有画框的照片。

最后,以高棉的微笑结束这篇文章吧,这个比我们还苦难深重的国度,创造过灿烂的人类文明,经历过辉煌、战乱、杀戮、贫困、落后……但一笑泯千仇,因为吴哥窟,柬埔寨给世人留下了微笑的印象。

终于写完这篇文章了,这是我最长的一篇游记,145张照片,14000多字,其实我也想缩短一点,但一发就不可收拾,完全控制不住我自己,其实我也考虑过分为上下篇,但又觉得不够完整,索性放开写吧。如果您正准备去吴哥窟,或者您对伟大的吴哥窟艺术感兴趣,其实也不会觉得特别长。

写《吴哥之美》的蒋勋老师去了14次吴哥窟,他每一次都被吴哥窟深深震撼,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幻想着自己就是雕凿吴哥的工匠、参加血战的高棉战士,抑或是处处大开眼界的元朝使臣周达观,他与雕塑对话,在古迹中沉思,用文字和语音把吴哥之美展现给世人。我肯定没有机会去这么多次吴哥,也不可能达到蒋勋老师的美学高度,但我能感受他面对吴哥艺术时那种平静又激动的心情。对于美、对于艺术,对于微笑,其实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时代的,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吴哥,他们不懂印度教,不懂高棉历史,但依然被艺术的力量深深震撼。吴哥就是这么一种文明,血战与杀戮之后,高棉人却选择了用微笑来记住历史,而千百年后,人们又因为微笑记住了吴哥,真是因为微笑,文明才不会消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