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之七 今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下)

鲁智深就像那个小孩子,在绝望的社会海滩上拯救一条条能救到的生命,他拯救不了全部,但并不因为拯救不了全部就一条也不拯救了。
  在北宋那个名为盛世实则民不聊生的虚伪压抑的时代,鲁智深的每每出现总给人以拯救的希望,我们看到,北宋社会上层奢侈淫靡喜尚空谈,下层巧事逢迎盘剥有术,城内生计艰辛,城外盗贼遍地,百姓几无活路。司马光穷尽毕生之力写的《资治通鉴》算是白写了,因为当朝看不懂,他们更愿意把《资治通鉴》看作是政治阴谋小说,并且达成了高度共识,宁可亡于外不可亡于内,宁送外贼不与家奴,北宋的GDP远超汉唐,但人们的生活却艰辛至此,如果没有《水浒》的描写谁会相信呢?毛 指出,《资治通鉴》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所以知晓并明了这句话,不读《资治通鉴》也无所谓,同样的如果不知晓和明了这句话,读了《资治通鉴》也不过增长了一点谈资而已。
  《论语?宪问》中言“礼失而求诸野”,在孔子看来,上层礼乐崩坏后,就要到民间去寻找真理和出路。“仗义每从屠狗辈 负心多是读书人”,礼乐崩坏之后,学的文化东西越多,陷得就越深,对社会的作用和价值就越低,反而是没有文化知识的粗人对社会更有建设性作用,因为这个时候的主流文化是逆道的,腐朽而无用只会侵蚀人心。
  中国古语说的好,唯有上智下愚坚定不移,中智则动摇不定。也就是所谓大智若愚,上智与下愚有时分辨不出来。鲁智深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屠狗之辈的下愚,但却是上智。他无论做什么事都没有犹豫彷徨过,更没有悲观失望过,他杀过人放过火但却从不说谎话,对敌对友都是直来直去,对郑屠就直接告诉他我就是来消遣你的;对贺太守就直接说我是梁山好汉,不要打伤我否则梁山会来复仇,到时你脑袋不保;在招安这个事情上,明确反对宋江告诉他不要对当朝的昏官庸主抱幻想。事实证明,宋江和吴用等主降派是中智人物,在投降和反抗之间屡屡摇摆。
  鲁智深身上带有强烈的佛的转轮意味,智真长老给他的偈语:“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好像有些宿命论,但从佛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轮转,只不过鲁智深自己现在还不知道。对于鲁智深的梁山好汉行径,智真长老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这并不是否定讥讽鲁智深,相反是发自内心的感慨,社会末法之时,谁来匡正乾坤除妖斩魔还人间太平清净呢?智真长老从鲁智深一入五台山就告诉其他诸僧,鲁智深将来会修成正果,成就远在他们之上。这实际就是他对鲁智深的褒奖和期许,因为鲁智深杀的是该杀的人,杀恶贯满盈的人就是在度好人,菩萨也有金刚怒目之时。
  在擒获方腊之后,鲁智深突然变得消沉落寞和宋江的狂喜形成鲜明对比,给人的感觉不像胜利而更像即将来临的噩运临头。在六和寺听得钱塘潮信后,鲁智深突然顿悟了,知道自己即将圆寂后无半丝慌乱,谈笑风生本色不改,说明他已看破生死,淡看红尘,鲁智深不识字,这时突然会写字做文章了,写下“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后圆寂。这不是作者的疏漏,而是鲁智深此时顿悟了,以前虽是佛身但并未顿悟,顿悟之后便入到了般若境界,一通百通。鲁智深自身的魅力将梁山形象升华到了一个侠义的至高境界,他的离去也暗示着梁山即将土崩瓦解,写到此时,施耐庵先生恐怕也是心如死灰了,梁山全书草草收尾。
  径山大惠禅师点评鲁智深的法语是: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后两句“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已是佛的所为,示意鲁智深涅槃成佛。
  金圣叹评鲁智深为一百单八将中上上人物,道:“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明代中后期的思想家李卓吾对鲁智深的赞扬可说无以复加,称鲁智深为“仁人 、智人、勇人、圣人、神人、菩萨、罗汉、佛”。
  在那个弱者无助强者横行上上下下都寡廉无耻的黑暗年代,鲁智深就像一缕阳光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光明,让人在无尽的绝望压抑中透出一口气来,虽然只是一缕但却给人以感动给人以希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