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的作用与功效

养生之家导读:全方重用生黄芪,以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伍,标本兼顾,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瘀祛络通以治标,那么补阳还五汤的作用与功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下。

【来源】《医林改错·下卷·瘫痪论》。

【组成配方】黄芪生,四两(120g) 当归尾二钱(6g)赤芍-钱半(4.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钱(3g)桃仁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作用与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适应症】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加减法: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惧黄芪,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

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两剂服五六日,每日仍服1剂。如已病二三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则不必加。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1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

【方解】

君: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

臣:当归尾——活血化瘀而不伤血。

佐: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

地龙——通经活络。

全方重用生黄芪,以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伍,标本兼顾,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瘀祛络通以治标;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而不伤正。全方共凑补气活血通络之功,则诸症可愈。

【方论】

方以黄芪为君,当归为臣,若例以古法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则二钱之归宜君以一两之芪,若四两之芪即当臣以八钱之归。今则芪且二十倍于归矣,大约欲以还五成之亏,有必需乎四两之多者。(清·陆懋修《世补斋医书》)。

至清中叶王勋臣出,对于此证专以气虚立论,谓人之元气,全体原十分,有时损去五分,所余五分,虽不能充体,犹可支持全身。而气虚者,经络必虚,有时气从经络虚处透过,并于一边,彼无气之边,即成偏枯。爰立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黄芪四两,以峻补气分,此即东垣主气之说也。然王氏书中,未言脉象何如,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黄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此固不可不慎也。(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补阳还五汤是王氏以补气活血立论治病的代表方剂,方中选药精,配伍当,动静得宜,主次分明。主药黄芪用以培补已损失之五成元气,药量达四至八两,助药归、芍、芎、桃、红、地龙辅黄芪流通血脉,化瘀行滞,每味仅在一至二钱之间,其总量为七钱半,是主药的五至十分之一。适用于中风右半身不遂,神志清醒,右脉大于左脉,重取无力,舌苔右半边尤白,舌质淡,动转困难,属于气虚不运者。此方对左手不用者疗效较差,黄芪用量不足一两无效,而且原方服后还能有发热反应,使用时应予注意。(岳美中《岳美中医话集》)。

本方所治半身不遂证候,系由气虚血瘀所致。半身不遂亦称中风。肝主风又主藏血,喜畅达而行疏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本证中风半身不遂,一属中气不足则邪气中之,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气虚血瘀发为半身不遂。治宜补气活血为法。气虚属脾,故方用黄芪120g补中益气为主;血瘀属肝,除风先活血,故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人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风,加人地龙活血而通经络。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高体三《汤头歌诀新义》)。

【临床应用与医案】

一、脑血管疾病

(一)中风

1.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主要病机为痰浊与瘀血互结,内阻脉络,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经络痹阻、脑窍失养而致肢体废不能用。因此,治疗应以补气活血通络、化痰开窍为主。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120g(从30g开始,逐渐加大剂量,最大用120g),归尾10g,赤芍10g,地龙10g,川芎6g,红花6g,桃仁6g。1剂/日。大便干结加火麻仁10g;肢体偏瘫加水蛭、蜈蚣2~5条(于发病1周后开始加药);头痛剧烈者加天麻、钩藤、白芷各12g;嗜睡昏迷等神志障碍者加用安宫牛黄丸,1丸/日,至神志清醒为止。以7日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发现,基本痊愈7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11例,无变化2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91.1%。[柳志兰.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34例临床观察.中医药导报.2010,16(10):25-27]。

典型病例:古某,50岁,广东人。2007年8月初因突然跌仆,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在某西医医院诊为脑梗死,治疗1周,疗效不显,遂建议手术治疗。因费用高等原因,转中医治疗。症见半身不遂,肢体瘫软无力、麻木,语言謇涩,口眼歪斜,二便不通1周。舌黯,苔稍白腻,脉弦滑无力。辨为气虚血瘀,风痰阻络。治宜补气活血,祛风化痰。方用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黄芪40g,当归10g,地龙10g,川芎10g,桃仁12g,红花10g,归尾10g,全蝎6g,白附子6g,僵蚕6g,牛膝10g,葛根15g,水蛭5g,白芍30g。3剂。二诊:患者服2剂,二便畅通,3剂服完症状有明显好转。守方将黄芪量增加20g,服至第5剂。身体稍能移动,口眼歪斜改善。服至第10剂,诸症基本消失,能下床行走,然不任重活,脚稍酸软。原方去全蝎、白

附子、僵蚕。守方续服10剂而生活起居正常。[张少聪,林素财.补阳还五汤化裁临证举隅.中医药导报.2008,14(8):74-76]。

原按:脑梗死是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灶的脑血管疾病,是最常见之脑血管病之一,属于中医“中风”范畴。本案患者表现之症状类似中风之中脏腑,证属气虚血瘀、风痰阻络。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正气亏虚,卫外失司,风痰阻于头面,经隧不利,筋肉失养,可致口眼歪斜。究其根本,乃正气亏虚为本,血瘀痰阻为标。正如《灵枢·刺节真邪》所云:“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故选用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合牵正散祛风化痰。方中重用黄芪益气,补其亏损;复加白芍、葛根解痉疏经;牛膝、水蛭活血化瘀。诸药合力,庶可建功。

2.脑出血经诊断明确后予吸氧,降低颅压控制脑水肿,控制血压及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如有上消化道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均予对症处理。同时加服补阳还五汤(黄芪30~120g,当归9g,赤芍12g,地龙10g,桃仁9g,红花6g,川芎15~30g)治疗早期脑出血,心悸、睡眠不安者加远志、酸枣仁各15g;偏瘫、口眼歪斜者加蝉蜕10g、全蝎10g。每日1剂,如为昏迷病人于发病3天后鼻饲。发病前1周,黄芪、川芎宜较小剂量,后渐增量。以30天为一疗程。结果36例病人中基本痊愈11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86.1%。[李学新.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早期脑出血36例.河南中医.2007,27(7):64-65]。

典型病例:曾某,男,56岁,1996年3月10日初诊。素有高血压病史2个月,此因大怒后,头部剧烈疼痛,旋即昏倒于地,经抢救苏醒,遗留左侧肢体偏瘫,语言困难。CT提示:脑出血。住院约一个月,肢体活动有所改善,但仍不能下床行走,手不能持握。就诊时患者自觉头晕气短,心慌乏力,血压160/100mmHg, 舌淡紫, 苔薄白, 脉弦数。辨证为气虚血瘀, 兼肝阳上亢。治以补阳还五汤化裁:黄芪120g,丹参、生牡蛎、代赭石各30台,赤芍、川芎、地龙、怀牛膝各15g,水蛭6g(研末分冲)、甘草10g。10剂后可扶杖行走,头晕、心慌消失,气短乏力明显改善,仍有言语障碍,腹部轻度胀满,血压150/90mmHg。上方去水蛭, 加菖蒲、厚朴各15g, 远志10g, 服14剂后,可弃杖而行,步态平稳,语言清晰。[杨书宝,将校芹,周彬,等.补阳还五汤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湖北中医杂志.2007,29(6):42-43)。

原按:本例由于患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血瘀络痹所致,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中重用黄芪益气血通络,水蛭、地龙等搜剔络中瘀滞;牛膝引血下行;代赭石、牡蛎平肝潜阳以制约黄芪升补太过,甘草调节诸药。后加莒蒲、远志化瘀开窍,厚朴理气宽中除满,以成全功。

3.偏瘫赵春华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予常规的内科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其主方:北芪40g,川芎25g,当归尾15g,桃仁15g,红花15g,赤芍15g,地龙15g,气虚重加党参30g,太子参10g,以益气通络;肢体麻木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活络;肢体软瘫无力者加桂枝、川断、桑寄生、杜仲以强筋壮骨。每天1剂,水煎服,14日为1疗程,共服2个疗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指标优于对照组,补阳还五汤加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赵春华.补阳还五汤加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辽宁中医杂志.2007,34(2):191-192](二)颅脑损伤后遗症

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60g,当归尾12g,赤芍10g,红花6g,桃仁12g,广地龙、川芎、木通各10g),初期以益气利水,补髓安神为主,佐以活血祛瘀。如头痛较剧加大川芎量20~30g;气虚明显加大黄芪量60~120g;眩晕较剧加甘菊花10g;肝肾亏虚加熟地、枸杞子、桑椹子、龟板;失眠重加酸枣仁、龙骨。每日1剂,30天为1疗程。结果经过15天~6个月治疗,头痛、眩晕、瘫痪、半身不遂等临床症状消失。无后遗症70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2例;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6例,总有效率93.9%。[方德利.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98例疗效分析.现代康复.2001,5(4):124-125]。

典型病例:黄某,男,78岁,退休工人,1995年8月6日初诊。入院前2小时因上房顶检修不慎跌落,当即不省人事,口鼻耳多处出血,经某医院CT检查,诊断为颅底部骨折、脑挫裂伤。通过输液、止血等抢救,神志渐苏,出血渐止,自动出院后来我处诊治。诊见头痛以右侧为甚,痛处固定不移,神志欠佳,反应迟顿,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头颈部活动不利,熟睡时龄齿,以夜间尤甚,口角流涎,饮食欠佳,大便稀溏,小便短少而黄,四肢欠温, 舌质紫暗, 苔薄白, 脉弦细。血压90/60mmHg。患者年事已高, 肾气虚衰,复因颅脑外伤所致,证属元气大伤,脉络瘀阻。治宜温阳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投补阳还五汤合五味异功散加桂枝、干姜、柴胡、细辛,2剂后诸

症锐减。四肢渐温。随症加减,又连进15剂,以善其后。半年后随访生活如常。[杨其仁.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湖南中医杂志.2010,26(1):64-67]原按:患者年近八旬,肾气衰,复因颅脑外伤,再大伤其元气,气虚血瘀,颅内脉络阻滞,血溢脉外,故见口鼻耳出血及头痛等症。投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异功散健脾益气,以资化源。党参助黄芪以益气,取其气旺则血行,正如吴鞠通所云:“善治血者,不求于有形之血,而求于无形之气”;干姜、桂枝温通血脉;柴胡、细辛升散,可引诸药直达病所,药切病机,诸恙悉平。

(三)脑萎缩

李某,男,69岁,退休干部。2001年5月10日初诊:头晕沉,记忆力减退明显,反应迟钝,怕冷近1年,经CT检查诊断为“脑萎缩”,服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检查:表情呆滞,双目少神,舌质暗,苔白腻,舌下青筋怒胀,脉沉细。中医诊断为呆证、健忘,证属气虚血瘀,痰浊阻窍。治宜益气活血,化痰通络开窍。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白术、赤芍、桃仁、红花、川芎、远志、菖蒲、僵蚕、地龙各10g、茯苓15g,当归12g。水煎服,每日1剂,服14剂后诸症有所减轻,苔腻已消。上方再加益智仁15g,淫羊藿、补骨脂、制首乌各10g,每日1剂,1个月为1疗程。间歇1周。3个疗程后,患者记忆力、反应等明显增强。再以上方做蜜丸,以善其后。[孙庆平.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陕西中医.2007,28(8):1080-1081]。

原按:脑萎缩是临床疑难病症。肾虚、痰瘀互结、神明失用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基础。此例病人虽有肾虚,但更主要表现为气虚血瘀窍闭之特点。故初诊时用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利水,当归、川芎活血通络;僵蚕、地龙走窜通络,远志、莒蒲化痰开窍。二诊诸症有所减轻,痰湿减退,故加淫羊藿、益智仁、补骨脂、制首乌补肾益精养血填髓。“脑为髓海”,“脑为元神之腑”,需赖肾中精气充养;加用上药使精血旺而脑髓充,以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四)摇头病

患者甲,2005年7月2日初诊:患者1年前不明原因不自主摇头,开始摇头次数少未引起家长注意,以后次数渐渐增加,多时1分钟8~10次,时有头晕、头麻,记忆力明显减退,已严重影响学习。曾几次到上级医院做CT、核磁共振头部检查,均未见异常,经服中西药效果不佳,前来就诊。检

查:神志清楚,发育良好,营养中等,面色较晦暗,时有头晕头麻,胸闷,头部不自主摇头每分钟8次,饮食正常,大便溏,舌质淡暗,舌苔白稍腻,舌下脉络增粗,有多个瘀点,脉沉细涩。再详细追问既往史,患者在9岁时,跌致头部撕裂伤,经治愈后头部无不适。经综合分析辨证为头部久伤,瘀阻脑脉,因瘀致虚。治以益气通络,化瘀降浊。用补阳还五汤合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处方:生北芪30g,红花10g,川芎10g,川牛膝15g,地龙干15g,水蛭6g,炒山甲15g,半夏12g,天麻10g,白术15g,石菖蒲15g,陈皮10g,白芍10g。5剂,每天1剂水煎服。二诊,服药后摇头次数减少至每分钟4次,其他症状也明显好转,效不更方,再进5剂。三诊,服药后摇头基本痊愈,面色有华,头晕头麻,胸闷大减,舌质淡红,瘀点变小。上方减去水蛭,加丹参15g,茯苓15g,再服25剂,以上症状消失,至今未复发。[肖兆威.补阳还五汤的临床新用.中医临床研究.2010,2(5):98-100]。

原按:点头病临床少见,“怪病多瘀多痰”,患者有头部久伤病史,因伤致瘀,瘀阻脑脉,故见摇头、头晕头麻,经久不愈;因瘀阻碍气血运行,久致气虚,气虚则运化失常,痰浊内生,形成虚、瘀、痰虚实并见,治以益气通络,化瘀降浊。方中北芪、白术、茯苓补气健脾,红花、川芎、丹参、川牛膝、地龙、水蛭、炒山甲活血化瘀通络,半夏、石菖蒲、陈皮化痰降浊,天麻、白芍熄风止眩。全方药投病机,虚实并治,故此“怪病”也收到效如槌鼓的疗效。

(五)头痛

1.偏头痛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北芪10~50g,川芎15~30g,归尾、桃仁、红花、赤芍、地龙各10g)治疗偏头痛108例,若兼肝郁气滞加柴胡、郁金各10g;肝阳上亢加钩藤30g,菊花10g,凡痰上扰加半夏、天麻、白术各10g,气血阴虚加党参10g,生地15g,首乌10g,枸杞子15g。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7.22%,且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张铭熙.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中医药学刊.2006,24(7):1352-1354]典型病例:刘某,男,56岁,2005年6月18日就诊。数月前因过度劳累发生头痛,近日多次复发。每次发作均有规律性,先是头顶部偏右处固定抽痛,后波及全头痛。痛时以手用力按压抽动处,疼痛稍减。伴头晕乏力,站起走动欲倒。一般疼痛3~5天后,疼痛向右耳后颈部至右肩部转移,然后痛止如常人。某医院作脑电图、CT等检查,未发现脑部有器质性病变,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多次服用正天丸、镇脑宁、谷维素、维生素B,和止痛药等,

疗效均欠佳,因再次发病来我院诊治。主诉症状同前,体检:BP130/70mmHg, 神清体瘦, 痛苦面容。右颞顶部头皮触痛, 局部有搏动感。颈软无抵抗,心肺听诊无异常,四肢感觉运动正常,未见病理反射。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苔薄白,脉沉弱而涩。诊为瘀血头痛,证属气虚血瘀、脉络受阻。治以补气活血、通络止痛。方拟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150g,赤芍10g,当归15g,川芎12g,地龙10g,鸡血藤20g,丹参18g,水蛭6g,蔓荆子15g。每日2剂,水煎服。6月21日复诊:诉药后痛减。效不更方,以原方加全蝎12g,又进3剂。连服3天后再诊,头痛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发生类似头痛。[刘汉平.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瘀血性头痛.湖北中医杂志.2006,28(10):49-50]原按: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注于此。《内经》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本例因过劳耗损气血,气虚帅血无力,使气滞血瘀,脑部脉络受阻,不通则痛。故采用补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法治之。方中重用黄芪为主药,意在气旺帅血,气行则血行;辅以当归、川芎、赤芍、丹参活血化瘀;佐以鸡血藤、地龙、水蛭、蔓荆子化瘀通络止痛。2.瘀血头痛(外伤后头痛)张某,女,53岁,2001年6月3日初诊。主诉:头痛半年。患者半年前因受外伤而头痛如锥刺,固定不移,动则加剧,经服中药后好转,继服原方则无效。现仍感头痛隐隐,夜间尤重,伴气短乏力,上肢麻木,舌暗红,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脉细涩。诊为头痛,证属气虚血瘀,治当益气活血,祛瘀醒脑,投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地龙10g,细辛3g,白芷10g,磁石30g(先煎),菊花15g,天麻10g。水煎服5剂而愈。[张梅奎.张学文教授运用补阳还五汤的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3,10(3):40]。

原按:头痛病属瘀血者甚多,然瘀血程度不同,头痛之性质、轻重迥异。观此患者先期病历,初期独用大剂量活血化瘀之药:祛因外伤而致之有形瘀血,实为急则治其标,有形之瘀血已去故头痛渐缓,而隐隐头痛当责之无形之瘀血,此无形之瘀血实因患者年事已高,气虚无以助血畅行,西医多责之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黏稠度增高等。此时若守原方独用活血祛瘀之品,恐有伤正之嫌,对医治头痛似无裨益。治之上法应是补气使气旺以助血行,佐祛瘀通络则头痛自去。现代研究亦证实补阳还五汤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的血流量,改善脑的血液循环,药证相符,故效若桴鼓。

(六)帕金森病

任某,男,55岁,邵东县人。门诊病例。初诊(2008年3月12日):双手足不时颤抖1年余。患者诉1年前开始有双手抖动,逐渐延及前臂和下肢。在外院诊断为“帕金森病”。一直口服左旋多巴治疗,但震颤不见缓解。经人介绍前来求诊。就诊时症见:手足不时颤抖,以左边为甚,伴有四肢肌肉僵硬,手足欠温,时发麻木,肘膝关节屈伸转侧不利,但尚能站立行走,口唇发紫,大便干,2~3日1行。舌质边紫,苔薄白,脉细。辨证:气虚瘀阻,兼肝肾亏虚,风阳内扰。治法:补气活血通络,滋肾平肝熄风。主方:补阳还五汤合加味金刚丸。处方:黄芪40g,桃仁10g,红花5g,地龙10g,赤芍10g,川芎10g,当归10g,萆薢10g,木瓜20g,牛膝15g,菟丝子20g,杜仲15g,肉苁蓉20g,熟地黄15g,野天麻15g,全蝎6g,僵蚕15g,炒鹿筋15g,巴戟天15g,小海龙10g。20剂,水煎服。二诊(2008年4月3日):四肢肌肉僵硬缓解,手足仍颤抖,双手时发麻木,大便干结难行,口唇紫,四肢皮肤略紫,舌质红紫,苔薄白,脉细。续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处方:黄芪50g,桃仁10g,红花4g,地龙10g,赤芍10g,川芎10g,当归10g,僵蚕10g,全蝎5g,蜈蚣1条(去头足),鸡血藤20g,海风藤15g,木瓜15g,甘草6g,肉苁蓉10g,小海龙15g。20剂,水煎服。三诊(2008年4月22日):手足颤抖明显缓解,四肢活动较前灵活,但觉双下肢乏力,手麻,舌边紫,苔薄白,脉细。仍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前后服用30余剂,诸症平息。[周兴,李点.熊继柏教授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疑难病证举隅.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9):132-134]。

原按:帕金森病属于中医学“颤震”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病变在肝。《素问·脉要精微论》“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明确了病变与“骨”有关。然本证不仅手足颤抖,且四肢肌肉僵硬,口唇及皮肤发紫,舌亦紫,其瘀阻之象明显,故予补阳还五汤大补元气,活血化瘀;再以加味金刚丸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生髓;如此则瘀去络通,肝风平熄,髓海充盈,诸症缓解。

二、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胸痹(冠心病心绞痛)。

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60g、党参30g、丹参30g、川芎、当归、赤芍、地龙、桃红各10g、甘草6g)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2例,显效19例,有效2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3%。Ⅰ曹鲁豫.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2例.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0,19(2):16-17]。

典型病例:段某,男,65岁,2001年3月5日初诊。主诉:胸闷、心慌两年余,加重半年。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近半年来有时心前区疼痛,发作不定时,疼痛时心慌出汗,不能动,自感疲乏无力,纳少,消瘦,舌质淡而暗,苔薄白,脉细弱而涩。综合脉症,诊为胸痹,证属心脉痹阻,气虚血弱,治当益气除痹,畅通血行,方拟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2g,川芎18g,赤芍15g,桃仁6g,红花6g,地龙10g,栝楼15g,薤白10g,炒枣仁15g,生山楂15g。6剂水煎服。2001年4月5日二诊,患者述上方服6剂后感到有明显疗效,胸闷胸痛减轻,四肢有力,纳食增加。因路途较远,交通不便,当地医生建议不必更方,继续服上方约30剂。二诊时,诸症大减,胸闷偶发,胸痛已未发作,再求巩固之方,鉴于患者年岁偏大,按气虚血瘀治疗已获良效,故仍以上方为主加补肾药杜仲、寄生,作成散剂,每次冲服6g,以防再发。[张梅奎.张学文教授运用补阳还五汤的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3,10(3):40]。

原按: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有瘀血阻滞、痰湿痹阻、气阴两虚、胸阳不振等型,分型施治多有效验。然此例患者除心脉痹阻外,还有其他两种情况在治疗时应予以注意。第一,气虚症状甚为明显,气虚无力鼓动心脉,可造成心脉痹阻;第二,心气不足,饮食减少日久,心血亦虚,血不养心,则可出现心慌、心悸、脉细等症。故治以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为主,加栝楼、薤白以宽胸行气通痹,炒枣仁配当归以补养心血,生山楂既能活血化瘀又可以消食健胃。故用后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只要抓住气弱乏力、纳差、脉弱、自汗等气虚之症,再加瘀血症状,即可放心使用。

(二)病毒性心肌炎

李某,男,14岁,3月前因感冒出现胸闷、心悸、叹气症状。心电图检查:频发室性早博,ST段下压,诊为“病毒性心肌炎”。予营养心肌等治疗1月后仍觉胸闷、心悸,经常叹气,刻诊舌质暗红、少苔、脉细涩。证属;久病气虚,脉络瘀阻。治以益气养心,活血化瘀。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30g,赤芍6g,地龙3g,川芎6g,桃仁6g,红花6g,柏子仁15g,陈皮3g,当归10g。日1剂,水煎服。服药2周后症状缓解,心电图正常。[蔡抗援,补阳还五汤儿科应用举隅.河南中医.2006,26(2):64-66]。

原按:此患儿系久病气虚,余邪流恋,瘀阻脉络,血行受阻,心失所养,故适用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化瘀,标本同治。方中生黄芪改善心肌营养、利尿、减轻心脏负荷,川芎、红花、当归、赤芍均有扩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

4

与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三)扩张型心肌病

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炙黄芪30g,归尾12g,赤芍、川芎各9g,地龙、桃仁、红花各10g)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6例,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5~30天为一个疗程。西药治疗根据病情予以强心、利尿、β受体阻滞剂、扩血管等治疗。结果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尤琼敏.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6例.四川中医.2007,25(3):66-67]典型病例:李某,男,55岁,农民。2004年3月2日就诊。患者原有扩张型心肌病”史4年,反复出现胸闷、气促而住院治疗。患者人院时胸闷、气促,不能平卧,心悸,双下肢凹陷性浮肿,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查体:口唇轻度紫绀、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两肺底细湿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HR118次/分,律齐,心尖区可闻Ⅱ级SM,腹平软,肝肋下3cm、质软、轻压痛,腹水征(-),两下肢凹陷性浮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室内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符合扩张型心肌病改变。西医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Ⅳ级。中医诊断:喘证;证属心气亏虚,瘀血阻滞,水气凌心。治拟益气化瘀,利水平喘。药用:炙黄芪、潞党参各25g,归尾12g,赤芍、丹参、地龙、桃仁各12g,制附子(先煎)、川桂枝、茯苓、泽泻各15g,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西药予以双氢克尿噻25mg,3次/日,安体舒通20mg,3次/日,消心痛5mg,3次/日。经治疗3天,症状明显改善,胸闷气促减轻,夜能平卧人睡,水肿渐消。1周后。诸症缓解。

原按:扩张型心肌病的基本病理表现是气虚血瘀,本虚标实。故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治疗以益气化瘀、标本兼治、通补兼顾为宜。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为君以补气,使气复而血行。配伍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地龙以通络而利血脉。

(四)心衰

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黄芪50g,当归、川芎、赤芍各15g,地龙、桃仁、红花各10g)加减:阳虚者加制附子15g;小便不利加大腹皮、茯苓皮各15g;阴虚者加麦冬30g,西洋参12g;痰盛者加半夏、陈皮各12g。每日一剂,15剂为一个疗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50例,显效2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李洁,纪爱娟,王莉莉.补阳还五汤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2011,9(3):291-293]典型病例:魏某,女,48岁,2000年9月诊。患风心病23年,近半年来病情加重,常服西药地高辛,因副反应较大而难以坚持。症见心慌气短、口唇紫绀、疲乏无力,动则气喘加剧,面部及双下肢浮肿,不能平卧。查体:颈静脉充盈,双肺底可闻及细小湿性啰音,心浊音界向左扩大,心率130次/分钟,心尖区可闻及Ⅲ级双期杂音,肝脏位于右肋下3cm处,质中,触痛。舌质紫暗,苔白厚,脉沉细结。心电图示:快速性心房纤颤。心脏彩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辨证为气虚血瘀,水饮凌心。方予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桂枝12g,车前子12g(包煎),泽泻12g,柏子仁20g,茯神20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5剂后,气短乏力,双下肢浮肿明显减轻,但稍一活动即感心慌,续上方加炒酸枣仁30g,龙齿20g,甘草20g,以养血安神复脉。10剂后,心慌明显减轻,心电图示:右室肥大,继续服药调理月余,好转出院。[杨书宝,江晓芹,周彬.补阳还五汤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湖北中医杂志.2007,29(6):42]。

原按:本例病程较长,以气虚为本,瘀血水饮上犯凌心为标,治以益气活血、温阳利水、养血复脉。方用补阳还五汤益气化瘀;桂枝温阳化气;泽泻、车前子、茯苓温化水饮、利水消肿。临床使用利水、消瘀之剂应中病即止,因利水过快易伤阴,去瘀过分易耗血,故临证时必须注意。

(五)病窦综合征

何某,女,57岁,2002年3月诊。胸闷心慌、胸前区隐痛不适3个月,伴头晕畏寒、肢冷乏力。曾服用阿托品及中药收效不显。舌质淡暗、舌体肥大、苔白,脉沉迟。查:心率45次/分钟,律不整,心音低钝。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窦房传导阻滞。阿托品试验阳性。诊断为病窦综合征,冠心病。辨证为心阳不振,气虚血瘀。予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0g,桂枝15g,淫羊藿10g,五味子10g,水煎,每日1剂。三剂后,心率52次/分,脉律规整,胸闷心慌、头痛乏力明显减轻。继服上方加减20余剂,心律60次/分,仅在劳动后出现胸闷,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8次/分,出院后坚持日常工作,嘱其继续服上方治疗,以巩固疗效。

原按:本例为气虚血瘀、心阳不振之证,且伴有脾肾阳虚证,故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加桂枝、淫羊藿温补脾肾,五味子收敛心阴,

临床收效满意。[杨书宝,江晓芹,周彬.补阳还五汤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湖北中医杂志.2007,29(6):42]。

(六)低血压

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90g,太子参20g,黄精15g。当归9g,红花6g,桃仁10g,川芎6g,升麻3g,桂枝3g,炙甘草10g)治疗低血压160例。水煎服,日1剂,15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4个疗程。收缩压低而升压缓慢者加用制附子、肉桂,伴舒张压偏高者加用生地黄、白芍、五味子、麦冬,脉压差小者加用炒白术、茯苓。气虚偏重者加人参,血虚偏重者加熟地黄、阿胶,失眠重者加用炒酸枣仁、夜交藤,头痛眩晕者加菊花、钩藤,心悸重者加用珍珠母、柏子仁,精神萎靡者加用远志、石菖蒲,心火上炎者加黄连、栀子。结果治愈62例,显效50例,好转4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5%。[王鸿君.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低血压160例.山东中医杂志.2001,20(9):532-533]典型病例:女,34岁,体型瘦高,1999年3月11日就诊。自诉时常胸闷,胸前区有重压感,体倦乏力,精神不振,时常头晕,注意力不能集中,健忘失眠,傍晚时常出现瞬时遗忘症状3年,症状时轻时重,测血压78/50mmHg, 心率90次/分, 面色萎黄, 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弱无力。心电图检查正常,B超检查:肝、脾、肾正常,肝功能、血糖及T3、T4正常,无其他病史可查, 隔日连续3次测血压在70~80/45~55mmHg之间。诊为低血压,处方:黄芪90g,黄精20g,太子参9g,当归12g,红花6g,桃仁6g,川芎3g,升麻3g,桂枝3g,炙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治疗第二疗程时,血压恢复正常, 血压110/65mmHg,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第三疗程巩固治疗,完全恢复正常, 血压120/80mmHg。随访1年, 血压在100~120/70~80mnHg之间, 没有再出现血压下降和临床症状。

原按:低血压属中医的气血两虚、心脾气虚、眩晕等症。低血压的发生与心脏功能、血管功能状态、血容量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不全、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方中重用黄芪、太子参、黄精、炙甘草补心脾气虚,当归补血充脉,红花、桃仁、川芎活血充脉,桂枝温通血脉,升麻升发脾阳、强化统摄。诸药共奏补益心脾、活血充脉、养血升压的作用。(七)高脂血症

翟章锁等予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120g,当归20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药10g,地龙10g)治疗高脂血症24例。伴头痛、头晕

者加三棱10g、莪术10g、水蛭3g以活血通窍;伴视物昏花者加石决明20g、枸杞子10g以滋肾养肝明目;伴耳鸣者加天麻10g、钩藤10g以平肝潜阳。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30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100%。[翟章锁,韩新玲.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24例.河北中医.2007,29(9):807-808]。

三、外周神经血管性疾病

(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患者张某某,男,38岁。2004年3月5日初诊。主因间歇性跛行2个月就诊。感双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双下肢发凉、刺痛、麻木。体检双足趾颜色发黑,以左侧为甚,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而涩。西医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期。中医辨证气虚血瘀,治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20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20g,穿山甲10g,党参20g,丹参30g。每日1剂,水煎服。15剂后行走如常,双下肢麻木刺痛等不适消失。足趾颜色正常,足背动脉搏动正常。[蔡少峰.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江西中医药.2006,37(1):49-51]。

原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目前病因不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中医多认为气虚血瘀,脉络不通所致。方中重用补虚之品黄芪来益气升阳,又运用大量的通脉活血之品,如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等,此方体现了“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消”的治疗原则。

(二)腓总神经损伤

韩某,男,42岁,干部。因车祸,当时昏迷,右下肢活动障碍,急诊入我院创伤科,经抢救脱险。诊为:①右髋臼骨折、髋脱位,②右胫腓骨上段粉碎性骨折,③右腓总神经损伤,4、5、6肋骨骨折。经骨牵引治疗(共住院54天),骨折基本愈合,伤口愈合良好。惟右下肢活动受限,于1987年3月27日住中医家庭病床,患者自受伤以来从未下床活动,现右下肢活动受限,在床上坐位时右下肢不能向上抬起,亦不能左右移动,小腿及踝关节肿胀,踝关节能屈曲活动但不能背伸活动,足大趾不能活动。一般情况好,食欲好,二便正常,舌质暗淡胖嫩、苔白,脉沉略弦。患者因受伤较重损伤气血,且有瘀血阻滞。证属:气血两虚,瘀血阻络。治宜: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消肿,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赤芍、丹参、川芎、川牛

膝、木瓜各15g,防己12g,红花、桃仁、地龙各10g,泽兰18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服至20剂时,在床上坐位时右下肢可向上抬起,并能左右移动,肿胀减轻,踝关节仍不能背伸,足大趾不能活动。继上方加川断15g,六路通12g,泽兰15g。水煎服,并嘱患者下床活动进行功能锻炼。每天持双拐行走后即肿甚,休息后肿胀即消。即以上方加减调治2个月,服药60剂。配合功能锻炼。右下肢功能完全恢复活动自如,重返工作岗位。[侯梅荣.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陕西中医.2002,23(9):845-847]。

原按:补阳还五汤为气虚血瘀而设,临床凡见气虚血瘀之证,灵活运用本方,剂量轻重调配合理即可获良效。原方重用四两黄芪,笔者认为临床可遵其法,不必拘泥其用量。而活血化瘀药用量均较原方为大,且加入丹参、鸡血藤等养血活血之品。外伤所致的神经损伤,仅用维生素Bi,腺苷,维生素B12,往往效果不佳。而采用大队活血化瘀通络之品,配用黄芪,取其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确能起到使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三)药物所致的末稍神经炎

赵某,男,51岁,农民。于4个月前因患肠炎,服用痢特灵、地霉素(压面),服至2周时感两手伸屈欠灵活,次日即觉两腿膝以下针刺样痛。故停药,两腿疼痛剧烈,呈阵发性,以两小腿内侧为重,夜间尤甚,痛不能寐(至多睡1小时),在当地服用维生素B,、腺苷,维生素B2,治疗疼痛不减轻,持续2个多月不愈。曾住院服中药治疗,未见明显效果。故来我院就诊,于1986年10月31日以末稍神经炎收住院。神经系统检查:神清语利,全身肌肉无萎缩,肌张力正常。无共济失调,浅感觉存在,深感觉无消失,双上肢远端感觉过敏,疼痛,双下肢(膝以下)感刺痛,无麻木,膝、跟腱反射无亢进,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肌电图示:神经元性异常肌电图。心电图示:Vs高电压,血、尿、便常规及肝功能均正常。住院后经补液,服用维生素Bi、腺苷、维生素B2、烟酸配合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但仍感两小腿内侧痛,故请中医会诊。1986年11月7日初诊:两小腿内侧及足部仍感针刺样疼痛,呈阵发性,夜间痛重,影响睡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气虚血瘀。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川牛膝各15g,丹参、鸡血藤各20g,赤芍12g,桃仁、红花各10g,地龙9g,甘草6g。3剂,水煎服。11月13日二诊:连服上方6剂,疼痛明显减轻,原方再进3剂。11月16日三诊:药后两小腿内侧痛止,仅感两

足痛(足跟、足趾、足心、足背),口苦,上方加枸杞子15g,乳香、没药各6g,黄芩9g,4剂,水煎服。11月21日四诊:药后足跟痛止,足心、足背、足趾痛亦减轻。走长路则痛重,口不苦,上方去黄芩,加路路通、丝瓜络、桂枝等,连服中药18剂,疼痛消失。余无其他不适,四肢感觉无异常,活动自如。复查肌电图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共住院42天,服药30余剂痊愈出院。[侯梅荣.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陕西中医.2002,23(9):845-847]原按:本案系服用痢特灵所致的末梢神经炎,临床较少见,且无好的治疗方法,依据患部刺痛,夜重,脉沉细。辨为气虚血瘀,因痛重加乳香,没药,以本方加减而愈。

(四)不安腿综合征

不安腿综合征是尿毒症患者常见的一种周围神经并发症。覃正壮采用补阳还五汤化裁(黄芪30g,赤芍15g,川芎1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6g,桂枝5g,生姜10g,大枣15g,白芍20g,木瓜20g,葛根30g)治疗尿毒症不安腿综合征45例,每日2剂,连续2周。结果显效19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6.7%。[覃正壮.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尿毒症不安腿综合征45例临床观察.江苏中医药,2010,42(5):37-38]。

(五)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侯玉芬等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60g,当归15g,赤芍15g,地龙10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6g,苍术12g,党参15g,怀牛膝12g,鸡血藤15g)治疗Ⅰ、Ⅱ期闭塞性动脉硬化症86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个月。同时药渣煎煮后待水温降至40℃以下,浸泡患足30~40分钟。配合活血通脉片每次10片,3次/日,饭后半小时口服。结果临床治愈35例,显效31例,进步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1.86%。主要症状及体征均有显著改善。[侯玉芬,张正广,程志新.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86例.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3);385-387]。

(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属中医“缠腰火丹”、“蛇串疮”等范畴,一般认为多由肝经湿热所致,陆红在临床中经常碰到一些中老年患者,其皮损已经消退,但后遗的神经痛缠绵难愈,痛苦不堪。在“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基础理论指导下,他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佐以扶正益气、清泄毒邪之法,以补阳

还五汤(黄芪50g,桃仁15g,红花10g,赤芍15g,川芎15g,当归15g,地龙20g,鸡血藤30g)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发于胁肋部加延胡索30g,川楝子15g,柴胡10g;发于腰骶部加桑寄生15g,炒牛膝15g;伴有大便秘结者加制大黄10g;口干欲饮者加玄参15g,生地15g,麦冬20g;神疲乏力者加太子参30g。每日1剂,15~30天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17例,好转4例,无效2例,痊愈率73.9%,总有效率91.3%。[陆红.补阳还五汤加鸡血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3例.吉林中医药.2004,24(9):17]。

典型病例:黄某,男,73岁,因腰胁部刺痛1周就诊,在皮肤科诊为带状疱疹,口服抗病毒药及红外线照射治疗,半月后疱疹渐消,局部结痂,胁部疱疹结痂处色斑深紫,精神萎靡,面色灰暗,唇白少华,舌质淡胖边有瘀点,脉沉细而涩。证属年高气亏,毒邪余热壅遏经隧,日久络道壅阻,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佐以扶正益气、清泄毒邪之法。方药:黄芪50g,赤芍20g,桃仁15g,红花6g,地龙20g,鸡血藤30g,川楝子15g,柴胡6g,酸枣仁25g,合欢皮30g。每日1剂,水煎服。7剂后复诊,诉疼痛明显减轻。再服7剂后疼痛已完全消失,色斑消退,即在前方的基础上增减化裁,巩固疗效。

原按:老年人,多因正气亏损、血行失畅,以致血流迟缓凝滞,络隧瘀阻,经脉失养而成痛。补阳还五汤即为因虚致瘀而设,该方以补气为主,兼以活血通络止痛,清泄余热邪毒。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配伍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当归、鸡血藤养血补血、活血祛瘀,地龙清热祛风、通络活络。诸药合用,祛瘀泄毒而不伤正,补阳扶正而不留邪,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经脉得养诸症自愈。

(七)面瘫

以补阳还五汤(黄芪30g、川芎12g、当归15g、桃仁12g、红花12g、赤芍15g、地龙12g)为主加减,气血虚者加党参、熟地,兼风热者加连翘、板蓝根、黄芩等。连服1周为1个疗程,休息1天,再用下一疗程。服药期间注意休息,避风寒。治疗面瘫20例,14例经1~2个疗程治愈,4例经4个疗程治愈;2例患者治疗后,仍未完全恢复,笑时口角仍略下斜,可视为有效;无1例无效。[韩诚,李启红.补阳还五汤治疗面瘫20例.中外医学研究.2010,8(18):39-40]。

典型病例:李某,男性,54岁,2004年7月28日就诊。主诉:口眼歪斜已70余日。5月19日因饮酒后于电扇下打牌,始感右侧面部麻木不适,耳后疼痛,刷牙漏水,遂到某医院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抗病毒、抗生素、激素、维生素等治疗1周未果。又求诊于某中医,采用左耳背静脉放血加小流量凉水冲洗耳根部1个半小时,回家后不见好转,反而加重;又至某医院行针灸治疗28次,并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2、他巴唑、泼尼松,肌内注射、穴位注射弥可保、加兰他敏针,后自用黄鳝血外涂患侧面部等,仍无济于事。症见右侧面部向左歪斜,程度较重,右额纹消失,右眼闭合不全,流泪,语言吐字不清,右侧面肌萎缩、松弛,不能作皱额、鼓腮、吹口哨等动作, 测血压100/60mmHg, 面色萎黄, 精神疲倦, 饮食及睡眠尚可, 舌淡苔薄白、中间微腻,脉弦细弱。此乃气血亏虚,风寒之邪滞留经络日久,面部筋肉失却濡养,纵缓不收。治宜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滋补肝肾,祛风散寒,化痰搜络。补阳还五汤合川芎茶调散加减化裁:黄芪100g,鸡血藤、淫羊藿各30g,牛蒡子25g,地龙、川芎、豨莶草、白蒺藜、枸杞、玉竹各20g,当归、赤芍各15g,桂枝、白芷、天麻、桃仁、红花、制半夏、甘草各10g,蜈蚣3条,细辛、防风各6g。水煎服,每日1剂。另取患侧阳白透鱼腰、太阳透四白、地仓透颊车、丝竹空透率谷及颧、翳风、风池、迎香、睛明、百会、人中、承浆、双侧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合谷、太冲等穴。诸穴交替针刺,每次选6~8穴, 加用G 6805电针仪, 予疏密波, 通电40分钟, 同时用TDP照射患侧面部。起针后用梅花针轻叩患侧面部至微出血,用闪火罐吸拔约2分钟。每日1次。至9月1日,以前方为主略作增损共服用12剂、针刺30次后,口眼歪斜已十去其六,但于大笑时仍歪斜较甚,两侧口角上下不对称。因久病正虚,宜缓图徐治,予黄芪300g,党参100g,枸杞、山茱萸肉、淫羊藿、地龙、熟地、当归、黄精各60g,川芎90g,白蒺藜70g,白附子、僵蚕各50g,桂枝、白芷、防风、柴胡、桃仁、红花、白芥子、茯苓、枳壳、黄芩、天麻、甘草各30g,细辛18g,炒白术、赤芍各45g,蜈蚣(大)30条。共研细末,每次10g,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9月22日复诊,告知药散已服用三分之一,面瘫已基本痊愈,嘱继续将剩余药散服完,巩固以收全功。后经随访,已完全恢复,无任何后遗症。[胡德金.补阳还五汤加味治验两则.中国中医急症.2006,15(4):434-436]。

原按:本例患病之初,因酒后汗出而腠理开,复电扇风吹,藩篱失守,风寒之邪入侵,客于面部经络,致使面瘫发生。治当发散风寒。医以“耳背放血加凉水冲洗”,致使寒者更寒,病情加重。再诊时,接诊医生虽针刺治疗,又在寒凉空调室内施针,从而导致面瘫缠绵难愈。病势日久,经筋失养,

面肌已明显萎缩,缓不胜收。故治疗采用补气活血、祛风散寒通络、滋补肝肾之法。用黄芪至100g,量大力专,益气固表,祛邪外出;鸡血藤、当归补血养血和营,濡养筋脉;桂枝、白芷、细辛、防风辛温发散风寒,开泄腠理,使风寒之邪随汗而解;牛蒡子甘润辛凉,因病发于夏季,风热之邪常夹杂致病,故用之疏散风热;地龙、蜈蚣、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搜剔络道,与“病久入络”相吻合;玉竹甘润生津,以制发散风寒药辛温香燥之性;患者年过半百,天癸已竭,肝肾虚,故用枸杞、山茱萸肉、熟地、淫羊藿滋补肝肾,益髓填精,温运脾阳化生气血;肾水匮乏,水不涵木,肝阳必然偏亢,故用天麻、白蒺藜、豨莶草平肝潜阳,熄风止痉;半夏辛散,燥湿化痰,兼克制滋阴药助湿生痰之弊;甘草调和诸药,兼解白附子、蜈蚣之毒。诸药配伍,标本兼顾,相得益彰,经针、药并用,守方治疗,顽固陈旧性面瘫终获彻底根除。

(八)脑外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患者,男,46岁。2003年8月12日诊。患者20余天前因车祸致脑外伤,经脑部手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基本清楚,但双下肢重度水肿一直未消,请中医会诊。诊时患者神志清,双下肢肿胀至腹股沟,皮肤苍白带黯紫, 余无不适。血压120/76mmHg。舌淡, 苔薄, 脉沉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西医诊断:脑外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诊断:浮肿,气虚血瘀型。治拟益气活血,祛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90g,益母草、大腹皮、茯苓皮各30g,桃仁、当归、川芎、赤芍、红花、干地龙、地鳖虫各10g,全蝎、水蛭各6g。水煎服。7剂后浮肿退到膝部,效不更方,共服药28剂,双下肢浮肿消退。[方宏图,沈德莲,乔丽杭.补阳还五汤临床治验3则.浙江中医杂志.2006,41(7):415]。

原按:脑外伤再加手术,气血亏损,血瘀内成。气虚血行不畅,加重瘀血,血瘀阻滞下肢,经脉运行不畅,致双下肢浮肿,皮肤苍白黯紫。方用大剂生黄芪补气生血,促进血行;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活血祛瘀;干地龙、全蝎、地鳖虫、水蛭溶栓通络;益母草、大腹皮、茯苓皮利水活血消肿。全方配伍得当,切中病机,故获佳效。

(九)坐骨神经痛

以补阳还五汤(黄芪30~60g、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地龙各12g,川芎6g)为基础方,随症加减:腰痛较甚者,选加巴戟天、淫羊藿各15g,

杜仲、续断各12g;下肢痛为重者,加牛膝15g,桂枝9g;疼痛较剧者,选加三七(研末冲服)3g,穿山甲(先煎)15g,白花蛇12g;气虚症状较明显者加党参30g,白术12g。治疗坐骨神经痛38例,治愈26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有效率94.7%。[刘才金,袁柳仙,何晓凤.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38例疗效观察.中外医学研究.2011,9(7):36]。

典型病例:患者,男,50岁,农民,1997年6月15日初诊。右臀、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疼痛,活动受限6个月,加重3天。开始时能坚持下.田插秧,服过芬必得、消炎痛等药及行针灸,但症状未缓解。近3天来,右臀、下肢疼痛剧烈,行走困难,由家人送来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就诊。检查:痛苦病容,右侧跛行,沿右侧坐骨神经走向有压痛,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弦。摄腰椎片示:第3~4腰椎骨质增生。西医诊断为右侧坐骨神经痛。中医诊断为痹证,气虚血瘀型。治拟补气养血,活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黄芪60g,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各12g,牛膝、穿山甲(先煎)各15g,白花蛇12g,三七(研末冲服)3g,川芎6g。1日1剂,水煎内服,每次服药100ml,1日3~4次。服3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再守方服5剂,症状基本缓解,行走如常。按上方去三七、白花蛇,加党参30g,白术12g,再服5剂,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原按:坐骨神经痛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痹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正如《灵枢·五变》篇说“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济生方·痹》亦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不论风寒湿热邪或是气血虚弱、意外损伤,都是导致气血留滞,经脉受阻,凝滞不通而发生疼痛。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以补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充足则邪自除。气为血之母,气行则血行,血行瘀自散。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消瘀散结。地龙专入经络,活血化瘀通络。故补阳还五汤不但具有补气养血之功,而且尚有良好的宣通散结止痛之效。此方治痹证,切中本病气血不足、气血凝滞这一病因病机,实为标本兼治,相得益彰,疗效满意,

四、脊髓病变

(一)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缓慢进行性的脊髓变性疾病。汤群珍等采用补阳还五

汤加减(生黄芪120g,当归尾15g,赤芍15g,地龙8g,川芎10g,红花8g,桃仁10g)治疗脊髓空洞症56例。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加桑枝、生黄柏、州牛膝、木瓜、络石藤、白僵蚕;下肢无力甚者,加牛膝、续断、桑寄生;痰瘀痹阻,加穿山甲、全蝎、僵蚕;若兼肝肾亏虚,加杜仲、川断、枸杞子等;痛在上肢者,加羌活、桑枝;痛在下肢者,加独活、威灵仙。下肢皮肤已有感觉,但不能移动,加葛根、鹿衔草、北枸杞、鹿角胶、制水蛭;血压偏高者,加天麻、钩藤、夏枯草、菊花;气虚甚者,加党参、白术、黄精;血虚者,加白芍、首乌、阿胶、熟地黄。每日1剂,15天为1个疗程。结果显效16例,有效2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0.36%。[汤群珍,邹来勇.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脊髓空洞症56例.时珍国医国药.2009,20(2):487-488]。

(二)脊髓震荡伤

脊髓震荡伤也称脊髓休克,是脊髓损伤较轻的一种。颈部制动,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40g,当归15g,川芎10g,桃仁6g,赤芍10g,红花6g,地龙10g)治疗脊髓震荡伤35例。瘀血症明显者加丹参30g,三七粉3g冲服,泽兰15g,炙地鳖虫10g,延胡索15g,路路通6g;麻木、刺痛或灼痛重用地龙15g,炮山甲15g,蕲蛇10g,露蜂房10g;颈部板滞不利加葛根30g,威灵仙15g,乌药10g,荔枝核15g,豆蔻粉3g;腹胀、大便干燥或秘结加制大黄20g,火麻仁15g,肉苁蓉12g;肢端肿胀加生薏苡仁30g,茯苓15g;发热加银花15g,荆芥10g,连翘15g。中后期加服补中益气汤。每日1剂,半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治愈19例,好转12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88.6%。[何利群,乐建辉.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脊髓震荡伤52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4):20-21]。

(三)急性脊髓炎

以补阳还五汤辨证加减(黄芪30g、当归10g、川芎15g、桃仁10g、赤芍15g、红花10g、地龙10g、全蝎10g、僵蚕10g)治疗难治性急性脊髓炎7例,其中黄芪起始剂量为30g,在症状改善后,每1~2周增加10g,无特殊不适则逐渐加大剂量,一般至60g维持该剂量长期服用,最大可加至80g。气虚甚者加党参(或太子参)或合用四君子汤加减;湿热明显者合四妙散(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加减;痰湿阻络者可合二陈汤或菖蒲郁金汤加减;肝阳上亢者加钩藤、生石决明;血瘀明显者加丹参、三七粉;肝肾不足者加牛膝、杜仲;遗尿者加益智仁、覆盆子、桑螵蛸;肌张力明显增高者加白芍、甘草。

水煎服,开始每日1剂,治疗2个月症状有所好转后,改为每周1~2剂,坚持服用半年。患者住院期间,配合神经营养药及活血化瘀中成药治疗。出院后及门诊患者仅口服中药治疗。结果痊愈3例,显效2例,好转2例。

典型病例:男,38岁,2001年1月31日人院。患者于2000年12月14日晨起后开始出现双侧臀部及双下肢麻木,以左侧明显,此后麻木逐渐加重并出现双下肢无力,逐渐发展成双下肢完全不能活动,伴大小便失禁。曾到广州某三甲医院住院,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抗感染、神经营养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到我院求诊并收入院。入院时见:双下肢瘫痪,自觉腰以下麻木,二便失禁,舌暗红苔黄腻,脉弦。神经系统检查:神清,颅神经正常,双下肢肌张力降低, 肌力0级, 腱反射消失, 双侧Babinski征(-) , 双侧双划征(-),T10平面以下所有感觉丧失,Ty~To水平痛温觉减退,二便失禁,余无异常。发病前无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史,无其他特殊病史。脑脊液:压力160mmH 20, 为无色透明澄清脑脊液, 常规及生化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胸椎MRI示:T, ~L; 椎体平面脊髓T, 低信号、T 2高信号改变, 考虑脊髓急性脊髓炎。人院后即以清热化湿、益气活血通络为治则,以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散加减:黄芪30g、当归10g、川芎15g、桃仁10g、赤芍15g、红花6g、地龙10g、全蝎10g、僵蚕10g、黄柏15g、苍术10g、牛膝15g、薏苡仁20g。水煎服,每日1剂。此后根据患者舌脉及伴随症状的变化,在补阳还五汤基础上辨证加减。住院期间配合神经营养及活血化瘀中成药治疗。2001年3月2日出院时症见:双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较前增高,双下肢膝部以下感觉障碍,仍有二便失禁。出院后仅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辨证加减口服,每周服2剂,坚持服用半年。半年后随访,患者双下肢肌力5级,可自行行走,双下肢无明显感觉减退,大小便功能恢复,生活可基本自理。[何玉琴,吴宣富.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难治性急性脊储炎.山东中医杂志.2007.26(8):531-534]原按:急性脊髓炎属中医瘘证范畴,患者肢体瘘废不用,气血瘀阻,经络阻塞,气血循行不得流畅,则机体组织失去濡养,以致机体功能发生异常,而产生其他一系列的症状。用补阳还五汤,以益气药配合活血祛瘀药治疗,可使气行血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五、泌尿系统疾病

(一)肾炎蛋白尿

吴某,女,30岁。有慢性肾病史,水肿、蛋白尿反复难愈。诊时见下肢

浮肿,眩晕,神倦,气短乏力,口淡,身酸,小便少而浊,舌淡边微紫苔薄,脉细数,尿常规检查见蛋白(+++),管型细胞(++),证属气虚精衰,运化失职,治当补气活血,益精利水,拟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6g、地龙10g、红花5g、桃仁5g、川芎6g、女贞子15g、苡米20g、猪苓15g、茯苓10g、泽泻10g、丹参15g,水煎服,日1剂。上药加减进服1个月,水肿尽消,尿检蛋白、管型已正常。终以金匮肾气丸固本,随访1年未复发,[张泽扬.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内蒙古中医药.2002,(S):44-46]。

原按:慢性肾炎是由于久病入络,肾气衰微,瘀血阻滞,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因而患者长期蛋白难以消退,以微循环障碍理论为指导,运用补阳还五汤一面大量补气,增强细胞免疫和增强抗体形成,一面活血化瘀改变血流黏滞度,疏通肾毛细血管,抑制肾炎发展,因而蛋白尿就能控制。

(二)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属于中医学“水肿、关格、肾风、癃闭、溺毒”范畴。本病基础病机为气虚血瘀,病位主要在肺脾肾。蒋红霞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化裁:黄芪60g,当归、川芎各15g,桃仁、红花、地龙、芍药各10g,泽兰、丹参各30g,莪术、仙灵脾、菟丝子、肉苁蓉各15g,酒大黄6g。治疗慢性肾衰竭氮质血症42例,每日1剂,治疗3个月后显效23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蒋红霞,车玲艳,杨洁红,等.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慢性肾衰竭42例.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2):190-192](三)老年性前列腺增生症

周某,男,65岁,1994年1月8日初诊。排尿不畅、尿频、尿痛、小便淋沥不尽1年多。曾在本市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前列腺增生”。直肠指检发现前列腺肿大如鸡卵。现觉神疲乏力,小腹部坠胀,舌质紫暗有瘀斑,脉细涩无力。此乃气虚血瘀,膀胱气化无权,证属本虚标实,治当补气活血,祛瘀散结。即投以补阳还五汤加琥珀、王不留行、皂角刺、夏枯草、牡蛎、川牛膝。随症加减,连用20余剂,诸症消失,前列腺正常,迄今未再发。[杨其仁.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湖南中医杂志.2010,26(1):64-67]。

原按:本病多因年老体衰,肾气亏虚,气虚推动无力,血行瘀滞,膀胱气化无权,瘀浊凝结于前列腺所致。方中补阳还五汤可大补元气,活血化瘀;加王不留行、皂角刺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牛膝引药下行,兼能活血;琥珀通窍祛瘀利水。合而为剂,可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四)糖尿病肾病

在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及口服格列喹酮片或胰岛素降糖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40g,当归、赤芍、川芎、地龙各10g,红花、桃仁、制大黄各6g,积雪草30g)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58例,1日1剂。2个月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其尿白蛋白排泄率明显下降。[刘小菊,叶玉珠.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58例.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1):75-77]。

(五)肾病综合征

以补阳还五汤(生黄芪50g,当归尾、地龙、桃仁、红花各10g,赤芍药、川芎各15g)为基本方加减:气虚明显者加怀山药30g,肾虚明显者加生地黄10g、肉桂10g、制附子6g,水肿明显者加泽泻、猪苓各10g。每日1剂,15天为1疗程。治疗肾病综合征52例,痊愈15例,有效31例,无效6例。[贺庆华.补阳还五汤治疗肾病综合征52例.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1):28]。

(六) IgA肾病

患者,男,31岁,2003年6月17日初诊。自诉发作性肉眼血尿2年。曾作肾活检诊断为IgA肾病。口服泼尼松治疗, 减量后病情又反复。查血压130/80mmHg, 全身不肿, 尿常规蛋白(++) , 红细胞(++) , 肾功能正常。症见:神疲倦怠,腰酸乏力,夜尿偏多,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为尿血,气虚不固夹瘀证。治宜补肾益气,化瘀止血。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30g,当归10g,赤芍12g,地龙10g,川芎30g,红花9g,桃仁10g,鸡血藤20g,蛇舌草30g,藕节炭20g,炒蒲黄30g,炒川断15g,炒杜仲15g,芡实10g。同时给以激素常规量之一半治疗。服药21剂后,乏力腰酸减轻,夜尿减少,尿常规蛋白(-),红细胞(+),再以原方化裁加以巩固,治疗1个月余,腰酸乏力缓解,夜尿正常,尿常规蛋白(-),红细胞(-)。随访半年,激素减至隔日10mg口服,尿常规蛋白(-),红细胞(-)。[涂小刚,王礼凤.补阳还五汤治验.河南中医.2007,27(2):63]原按:患者久病,正气亏虚,久病入络,络脉损伤而致尿血。正虚邪实为此病主要病机,故治宜标本兼顾,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方中重用黄芪以补气虚,加用藕节炭、炒蒲黄化瘀止血,川断、杜仲、芡实补肾固涩,收效颇佳。

六、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糖尿病

唐某某,女,58岁,退休工人,1996年2月28日初诊。诉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半年。半年前患者始觉口渴多饮,头晕痛,心烦少寐,食后善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以夜间尤甚。曾在雅安市某医院经化验检查:BS11.2mol/L, BUN 5.2mol/L, CRI 40.6wmol/L, 诊断为2型糖尿病。现觉神疲乏力,双下肢麻木,脚掌前部痛如针刺,两目干涩,视物模糊。口臭,背部发痒,舌质紫暗,少苔,脉细涩。此属阴虚燥热,瘀血阻络。治宜滋阴润燥,化瘀通络。选用补阳还五汤加丹参、全蝎、蜈蚣、川牛膝、生地、玄参、西洋参(另煎)、花粉。4剂后,脚前掌刺痛消失,脉象转缓。前方随症加减又继进20余剂,舌转淡红,诸症告愈。[杨其仁.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湖南中医杂志.2010,26(1):64-67]。

原按:糖尿病的病机关键为燥热阴虚。然临床所见多有瘀血阻络之象,本例为阴虚内热,耗津灼液而成瘀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强心、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川芎扩张周图血管及改善脏器缺血状况;蜈蚣、全蝎、地龙则有消除血栓作用。以上药物配合使用可降低糖尿病患者血液黏度,扩张血管,从而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缓解脏器缺血。

(二)痛风

宋某,男,46岁。2006年10月21日初诊。右足跖部疼痛2年,时发时止。发作时口服秋水仙碱而疼痛缓解,半个月前右足跖部又疼痛肿胀,口服秋水仙碱疼痛稍缓解,行走受限。查:右足跖部肿胀,触之疼痛,舌质暗红有瘀点, 脉弦。实验室检查血尿酸529mmol/L, 诊断为痛风。证属瘀血阻络,治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处方:黄芪3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10g,川牛膝15g,海风藤30g,车前子15g,白茅根30g,萆薢15g,甘草6g。5剂,每日1剂水煎服。2006年10月26日复诊,足跖部肿痛减轻。可行走,行走后肿胀,在原方基础上加鸡血藤30g、秦艽10g,7剂。2006年11月3日复诊,足跖部肿痛基本消失,可行走,行走后轻微肿胀,嘱原方再服7剂以巩固疗效,并注意饮食。以低嘌呤食物为佳,忌辛辣刺激之品。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何春红.补阳还五汤治验3则.江苏中医药.2009,41(7):53]。

按: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多由平素过食膏粱厚味,以致湿热内蕴。兼外感风邪,侵袭经络,气血不能畅通而成,反复发作遂使瘀血凝滞、络道阻塞,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本症因病程迁延,故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利湿消肿。方选补阳还五汤,加以川牛膝引药下行而偏利关节又祛瘀活血。鸡血藤、海风藤活血化瘀、祛风通络。配以车前子、萆薢、白茅根利水渗湿,消肿止痛。

七、免疫系统疾病

(一)类风湿关节炎

患者姚某某,女,55岁,2005年1月8日初诊。反复关节疼痛伴晨僵10余年,以双手指、双腕关节、双踝关节疼痛尤甚,双手指关节肿胀变形,伸屈困难,并消瘦,乏力,纳差,活动后心慌气短。体检面色萎黄少华,心肺腹未查及异常。患者反复在内科门诊及住院诊治,经类风湿因子及X片等检查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服用中西药物,病情反复发作,终致关节功能障碍。求治于余,考虑痹证反复不愈,导致气血亏虚,痰瘀阻络。治疗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40g,当归15g,桂枝10g,赤白芍各10g,桃仁10g,红花10g,全蝎10g,地龙10g,桑枝10g。每日1剂,水煎两服。15剂后疼痛消失,活动较前好转。原方继服10剂后,关节活动明显好转,肿胀消失,体力及食欲均好转。后随访半年关节疼痛未发作。[蔡少峰.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江西中医药.2006,37(1):49-51]。

原按: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学顽痹范畴。本病以气血亏虚为内因,风寒湿热等邪为外因,终致痰凝血瘀,痹阻脉络。治疗以黄芪补气,当归、白芍、桃仁、红花养血活血,桂枝、桑枝温阳,全蝎、地龙活血通络。共同达到补气活血、通络止痛之疗效。

(二)过敏性紫癜

韩某,女,6岁,1年前感冒发热后双下肢散在瘀点瘀斑,对称分布,反复发作1年。刻诊两下肢散在紫癜、色紫黑、面色少华、舌质淡紫、少苔,脉细涩。证候符合气虚血瘀、脉络阻塞。治以凉血化瘀兼补气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炙黄芪12g,当归6g,川芎5g,赤白芍各12g,地龙5g,生地黄6g,紫草15g,甘草5g。日1剂,水煎服。服药2周,紫癜消失,随访1年未反复。[蔡抗援.补阳还五汤儿科应用举隅.河南中医.2006,26(2):64-66]。

原按:此患儿久病气虚血瘀,血溢脉外,反复发作加重气虚,气虚既是紫癜的原因,又是紫癜的后果。补阳还五汤的活血化瘀之功可促进瘀血消散,气行则血行,补气药的推动作用有助血行脉络及瘀血的吸收。方中地龙有抗组胺、减少毛细血管狭窄的作用;赤芍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

(三)眩晕(特异性血小板增多症)。

赵某,男,45岁,2001年3月12日初诊。1年前在西藏工作时,时觉头晕,但血压不高,只作高原反应对待,未加重视。以后发现颜面浮肿,口周及舌发麻,检查血、尿、便常规均未发现异常,但上述症状逐日加重。随即定时查血,发现单项血小板增多,一般在4x10”/L~9x10”/L。在当地治疗无效,后转上海某医院住院诊治,确诊为“特异性血小板增多症”。采用西药和“丹参片”以及血小板分离等方法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在此期间,血小板曾高达14x10”/L之多,以后多波动于6x10”/L~7x10”/L之间。出院后欲以中医治疗。刻下症:观其肤色晦滞,面颊虚浮,舌质黯淡,舌下有瘀点。精神萎靡,自觉口舌麻木,时感两胁不舒,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脉象沉细,血小板6x10”/L~7x10”/L。诊为血证,辨证属气虚血亏,瘀血内阻,治当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2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30g,郁金12g,云苓15g,川牛膝30g,益母草15g,鸡血藤30g。7剂水煎服。丹参注射液2ml肌内注射,每日2次。上方连服7剂,自觉浮肿及口舌麻木均有好转,按久病初效、效不更方的原则,继进7剂;诸症继续好转,血小板降至4×10”/L~5x10/L,再用上方7剂;血小板降至4x10H/L,后以本方为基础,稍事加减,共服35剂,注射丹参注射液60支,症状基本消失。后因患急性黄疸性肝炎,中断此病治疗。经询问,黄疸愈后,血小板仍在3×101/L左右。[张梅奎.张学文教授运用补阳还五汤的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3,10(3):41]。

原按:血小板增多症比较少见,而且确属难治之病,依据患者所表现的证候,辨为气虚血瘀,施益气活血法告愈。因气为血帅,气虚运行无力,则血滞瘀生,瘀阻气机不畅,可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使上述诸症加重。补阳还五汤调整气机,疏利血行,据此益气补血,活血化瘀,补中有活,活中寓补,则疗效显著。

八、呼吸系统疾病

(一)哮喘

以补阳还五汤(黄芪30g,人参10g,地龙15g,赤芍15g,酒当归尾20g,酒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酒丹参30g)为主治疗喘证后期辨证为气虚血瘀、血脉瘀阻患者42例,如痰多色白者加陈皮、半夏、茯苓;痰多色黄者加黄芩、生桑白皮、制胆南星、全瓜蒌;咳嗽重者加杏仁、桔梗、川贝母;喘甚者加苏子、白芥子、肉桂、沉香,用苏子、白芥子捣成糊状外敷背部(以肺俞穴为中心);阳虚饮停,上凌心肺或水邪泛滥而见咳嗽心悸,肢体浮肿,尿少者加黑附子、桂枝、防己、茯苓、生姜;肢体浮肿甚者加大腹皮、猪苓、冬瓜皮、车前子、生姜皮、茯苓皮;年高肾虚,肾不纳气者,同时用参蛤散冲服金匮肾气丸。必要时给予吸氧,配合应用抗生素及强心利尿的西药。结果显效19例,占45.2%;好转21例,占50.0%;无效2例,占4.8%。有效率为95.2%。[孙健.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喘证42例临床疗效观察.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6):53]。

典型病例:方某,男,69岁,患肺心病20年,1990年11月因咳嗽吐白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在某医院治疗10天,疗效不佳。于11月18日邀余诊治。刻诊:呼吸气喘,动则喘甚,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呼多吸少,气不得续,汗出心悸,喉中痰鸣,口唇及肢端紫黯,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久不能复,语声低弱,畏寒,四肢不温,舌质紫黯,苔白厚,脉沉细数而无力,时有结脉。辨证为肺肾两虚,心血瘀阻,水气凌心射肺。治以益气活血,温阳利水,补肺纳肾,祛痰平喘。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炙黄芪30g,人参10g,地龙15g,赤芍15g,酒当归尾20g,酒丹参30g,酒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苏子10g,姜半夏10g,制附子10g,桂枝10g,茯苓皮30g,沉香6g,川贝母10g,五味子15g。每日1剂,水煎服,两次煎500ml,混合,分早晚两次服。服2剂时则自觉闷喘减轻,体力稍增。服5剂时,口唇、肢端紫黯明显好转,下肢浮肿已消大半。加减变化服38剂,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原按:喘证后期,阳虚饮停,进而导致心阳不足,鼓动无力,血脉瘀阻出现的本虚标实之证。用补阳还五汤取其益气活血、祛瘀通脉之功,配合温阳行水、利气祛痰之品,使气复则血活瘀祛脉通,脉通则三焦通调,诸经之

气恢复至“循环无端”而诸证自痊。方中人参、炙黄芪甘温大补元气,益肺补脾,扶正以固本;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通利血脉;酒川芎辛温入血,活血行气,以增强活血散瘀通脉之力;地龙通脉、利水、平喘;酒当归尾、酒丹参活血祛瘀、养血生新,使血活而不伤正;附子、桂枝温通心肾之阳;沉香引气归元。

二)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邓小琴等运用补阳还五汤化裁为主(炙黄芪、葶苈子各15g,归尾、丹参、赤芍、陈皮各12g,地龙、白术、桃仁、半夏、茯苓各9g,肉桂、炙甘草各6g)治疗老慢支符合肺脾气虚、痰瘀交阻之证者71例,伴寒喘者加麻黄10g;伴热喘者加桑白皮15g、黄芩10g。每日1剂。同时服用雷公藤多苷片20mg,每日3次。服药20天后显效19例,好转4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8.73%。[邓小琴,李玄.补阳还五汤化裁为主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109例临床观察.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4):554-556]。

(三)慢性肺脓疡

张某,男,65岁,2006年4月初诊。咳嗽、气短、脓痰、低热1年余。先后用菌必治、左氧氟沙星、替硝唑等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患者拒绝手术治疗,导致疾病缠绵不愈,因病情再次加重前来诊治。诊见:形体消瘦,营养不良,咳嗽无力,吐稀脓痰,黄白相兼,神疲无力,气短懒言,纳谷不馨,舌暗红、苔黄稍腻,脉沉细数。查体:T37.6℃,P87次/分,R22次/分。胸廓对称呈桶状胸。右肺呼吸音粗。血常规检查示:WBC 16.2×10'/L。RBC4.8x 101/L, ERS20mm/h。摄胸X线片示:右肺中叶片状浓密阴影。边沿模糊,脓腔液平面模糊。西医诊为慢性肺脓疡,中医诊为肺痈,证属气虚血亏、血瘀毒壅。治以益气补血,活血解毒排脓,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60g,当归、芦根、败酱草各30g,赤芍、皂角刺、川芎各15g,川贝母、地龙各12g,桃仁、红花各10g。每天1剂,水煎服。二诊:服7剂热退,食欲明显好转,咳嗽、吐脓痰明显减轻。原方继服7剂。咳嗽、脓痰尽除,精神好转。仍守原方加减调理,配合口服补中益气丸,2周后复查胸X线片示:病灶基本消失。继以补中益气丸调理2月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杨怀书.补阳还五汤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举隅.新中医.2008,40(4):91]。

原按:慢性肺脓疡属中医学肺痈范畴。病机为热毒瘀壅肺,血败肉腐。患者病情缠绵年余,宗气受损,难以灌心脉以行气血,终致气血俱伤。气虚

血运不畅则脉络瘀阻,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言:“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若兼毒邪不去。阻遏气机。致血瘀益甚,正气日衰,正虚邪恋。用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大补元气,气旺则血生,气足则血行。扶正祛瘀,切中病机;当归养血活血。二药相配伍具有气血双补、祛瘀生新之功;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而不伤正:地龙活血通络;加芦根、败酱草、皂角刺、川贝母清热化痰。解毒排脓。诸药合用,扶正生新、祛瘀通络,配合补中益气丸培土生金,调理善后而收功。

九、消化系统疾病

(一)脂肪肝

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地龙15g,红花15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5g,当归10g,大黄15g,五味子10g)治疗脂肪肝59例,1日1剂,90天为一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6.4%,其透明质酸、球蛋白、谷丙转氨酶均有显著下降。[王昌明,史永奋,王丹华.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脂肪肝59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1(2):88-90]。

(二)肝纤维化

以补阳还五汤(黄芪50g,当归10g,川芎6g,赤芍12g,桃仁10g,红花6g, 地龙6g) 同时给予维生素E, 21-金维他内服, 及ATP400mg、辅酶A100U、10%氯化钾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肝纤维化52例。2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后乏力、肝区不适,腹胀,黄疸,厌食及恶心均有显著缓解,且无不良反应。[朱莹,袁伟建,姚红艳.补阳还五汤抗肝纤维化52例临床研究.中医杂志.2003,44(2):117-119]。

(三)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陈某,男,30岁,因反复右胁隐痛,乏力,尿黄3年,于2001年4月20日来诊。患者发现HBsAg阳性已7年, 服过多方中药未能转阴, 自1994年夏天以来,时常右胁隐痛,神疲乏力,纳少乏味,尿黄,多次检查肝功能示GOT、GPT、y-GT升高, 但无皮肤巩膜黄染, 在当地卫生院按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服肌苷片、齐墩果酸片及龙胆泻肝汤等,肌内注射过干扰素,病情无好转。胁痛以劳累时显著,纳少乏味,神疲乏力,面色晦黄,舌淡红、有瘀点,苔薄黄,脉弦细,查体巩膜不黄,肝肋下1.5cm,质中,轻压痛,边锐,脾未触及。肝功能GOT142U/L, GPT210U/L, y-GT160U/L, TB IL

18.7pmmol/L,DBI6.8ymmol/L,AG:40/38;两对半示:HBsAg、H Be A、HB cAb阳性, 余(-) , B超示:肝内光点稍粗密, 未见占位, 脾稍大。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胁痛。予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50g,丹参30g,赤芍、桃仁、白术、紫草各15g,地龙128,归尾、红花、五味子各10g,川芎68,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7剂,胁痛明显减轻,守原方再进15剂后,胁痛基本消失,纳食知味,精神好转,上方重用黄芪80g,继服2个月,胁痛全无,肝肋下未触及,复查肝功能各项已正常。[梁东勇.补阳还五汤临床活用3则.陕西中医.2002,23(2):170-171]。

原按: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系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反复肝功能损害发展而来。目前尚无特效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多数医生基于对肝炎属湿热为病的认识,一味清热利湿解毒,或有不效者,徒伤正气。本例病人久病攻伐,正气已虚;气虚血行不畅,久病入络,瘀血内结,肝胁下可及。辨属气虚血瘀证,大剂黄芪补气,桃仁、红花、丹参、归尾等活血祛瘀,紫草、五味子养阴柔肝,与补阳还五汤甚为合拍。

(四)戊型肝炎

岳某,女,63岁,2004年5月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5年。3年前中风偏瘫, 基本治愈。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黄疸。检查肝功能:抗-HEV阳性, 谷丙转氨酶(ALT) 635U/L, 谷草转氨酶(AST) 342U/L, 总胆红素(TB IL) 106.5ymol/L, y-谷氨酰转肽酶(GGT) 160U/L, 碱性磷酸酶(ALP) 180U/L。B超检查示:弥漫性肝损害。诊断为戊型肝炎。予以护肝、降酶、退黄等治疗1个月,黄疸仍不消退而转中医诊治。诊见:面色灰暗,神疲懒言,乏力纳差,全身皮肤暗黄、伴瘙痒,入夜尤甚,小便如浓茶,大便时灰白, 舌淡暗、苔白腻, 脉弦涩。复查肝功能:ALT62U/L, AST58U/L,TB IL 179.2pmol/L。证属气虚血瘀, 邪毒未清, 瘀滞发黄。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退黄,兼清余邪。处方:黄芪、地肤子、赤芍各30g,鸡内金、苦参、当归各15g,川芎,地龙,桃仁、红花各10g,柴胡、郁金各12g。每天1剂,水煎服。二诊:服7剂,症状好转,皮肤瘙痒明显减轻,小便色浅。复查肝功能:TB IL 98.6ymol/L。效不更方, 续进7剂, 诸症消失。复查TB IL52.3umol/L。患者出院门诊调理2周而愈。随访半年无复发。[杨怀书.补阳还五汤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举隅.新中医.2008,40(4):91]。

原按:患者素体气虚血瘀。复感外邪,邪毒壅滞于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胆汁赖肝之余气而化生,肝失疏泄则胆汁不循常道,故胆失疏泄而郁

积,气虚无力而血行迟,气虚血瘀,气滞邪留。郁(瘀)而发黄;正虚无力抗邪外出而致病情缠绵。补阳还五汤切中病机,予轻量黄芪补正而不留邪;加苦参清解余毒;柴胡疏肝理气;郁金、鸡内金解郁导滞。全方标本兼治,充分体现了辨证辨病结合的灵活性。

(五)糖尿病胃轻瘫

在控制血糖等指标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黄芪、太子参各15g,赤芍、川芎、当归、地龙、红花、白术、半夏、茯苓、枳实、陈皮各10g)加减:正虚明显者可重用黄芪达120g,必要时加山药;阴虚者加生地、玄参、麦门冬;血瘀明显者合丹参饮;便秘加肉苁蓉、郁李仁、何首乌;胃脘痛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前胡;纳呆加鸡内金、谷芽、麦芽;呕吐明显加旋覆花(包煎)、代赭石。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0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路杰云.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0例.中国民间疗法.2005,13(5):38-39](六)萎缩性胃炎

患者,男,59岁,2003年5月7日初诊。自诉食后胃胀1年余。胃镜检查提示: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化生。症见:胃脘部痞胀不适,食后尤甚,有时伴隐痛,嗳气,偶尔有泛酸,食欲减退,大便略溏,日一行。望诊见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弦。中医诊断:痞满;证属脾胃虚弱夹瘀证。投以补阳还五汤加味:炙黄芪4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2g,桃仁9g,红花6g,地龙10g,白芥子12g,苍术15g,鸡内金20g,炒蒲黄30g,丹参20g。服药15剂后,胃胀减轻,食欲好转,大便正常。上方去白芥子、丹参,加云苓15g,炙甘草12g,焦白术12g,继服30剂,诸症缓解,随访3个月未复发。[涂小刚,王礼凤.补阳还五汤治验.河南中医.2007,27(2):63]。

原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日久致脾胃气虚,无力行血而致血瘀,气虚推动无力,故气滞而胀。治以补气行滞,活血化瘀为法,以补阳还五汤加苍术、白芥子、鸡内金健脾助运,炒蒲黄、丹参活血祛瘀而收效,(七)老年性便秘

患者,男,70岁。诉反复便秘10余年,四五日一行,每次如厕近1小时,方能解少量软便,不成形,甚至腹部坠胀闭塞难忍。西医检查大肠无器质性病变,诊断为低张力性便秘,长期使用开塞露、麻子仁丸、番泻叶、肉

苁蓉等药物治疗,均不能长效。刻诊:4天未排便,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淡紫,苔薄白,脉沉细。证属气血两虚,腑气瘀滞。治宜益气养血,行瘀导滞。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60g,当归15g,川芎12g,桃仁10g,红花10g,白术30g,枳实10g,丹参15g,槟榔15g,地龙10g,甘草6g。2剂后大便通畅,继以原方加减再进20剂,患者大便通畅,精神转佳,随访2个月未复发。[鲍新民,赵立欣.加味补阳还五汤临床治验举隅.中国民间疗法.2011,19(8):43]。

原按:便秘是老年常见病,中医论治有虚实之分。老年性便秘主要属于脾肺气虚便秘。肺主一身之气,司肃降,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则大肠蠕动无力,大便难行;脾主运化,为生化之源,脾虚则运化无力,生化不足,精微少而失布,大肠迟缓,气虚易滞,老年人每多血瘀,气虚血滞互为因果,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治以补气健脾、活血化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方中黄芪大补元气;白术健脾助孕;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参、地龙活血化瘀,润肠通便;槟榔行气导滞;甘草调和诸药。

十、妇科疾病

(一)宫外孕

蒋某,27岁。2003年6月22日初诊。患者停经50余天,近来,自感左下腹隐痛,阴道渗血,量不多,色暗,神疲乏力,左下腹压痛及反跳痛明显,尿妊娠试验(+),B超检查:子宫形态正常,宫内未见明显孕卵,左侧附件可见41mmx27mm大小不规则低回声团。诊断:宫外孕, 收住妇产科。患者拒绝手术,要求保守治疗。口服米非司酮片,终止妊娠。同时邀笔者诊治。察其面色萎黄,舌淡稍暗、苔白偏厚,脉弦细数,四诊合参,证属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气血两虚。治拟:益气活血,化瘀止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黄芪30g,归尾、桃仁、地龙各10g,红花6g,赤芍20g,川牛膝、阿胶(烊化)、棕榈炭各15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阴道渗血止,腹痛减轻,精神好转,守上方去棕榈炭,加莪术10g,水蛭6g,继服7剂,诸症消失,复查B超:包块缩小至14mm×11mm大小,一般情况好,上方加益母草20g巩固治疗,半月后来院复查B超:包块消失。[罗远萍,陈罗庚.补阳还五汤妇科治验举隅.陕西中医.2006,27(6):744-745]。

原按:本例患者,先后两次人工流产,导致气虚血瘀之体,本次受孕之

前未进行适当体质调理,继而发生宫外孕,用西药终止妊娠,请求中医治疗,早期益气活血,化瘀止血为主,继之益气活血,辅以软坚散结,使之包块消失而治愈。

(二)继发子宫性闭经

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80g,当归尾、赤芍药、桃仁、红花各10g,地龙12g)治疗继发子宫性闭经。大便秘结加生大黄10g(后下);神疲肢倦、体型较胖加苍术9g、茯苓30g;带下色黄,少腹灼热加牡丹皮15g、栀子*9g;如停经超过10个月加三棱、莪术各9g。日1剂,以治疗30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17例,好转34例,未愈8例,总有效率86.44%。[宁秀艳.补阳还五汤辨证加减治疗继发子宫性闭经疗效观察.河北中医,2011,33(7):1018-1020](三)慢性盆腔炎

刘某,女,34岁,已婚,2006年2月初诊。下腹部疼痛半年,持续性隐痛、胀痛。每遇经期或房事后则加重,月经量偏多、色暗、有血块,带下量多、黄白相兼、无臭味。B超检查示:盆腔炎症包块, 约2.4mmx 2.6mm大小。予左氧氟沙星、替硝唑、三金片等治疗无效,转中医诊治。诊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暗、苔薄白微腻,脉弦细。患者2年内流产3次。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中医诊断:癥瘕,证属气虚血瘀,湿热下注。治以益气活血,通络消瘕,祛湿止带,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60g,当归、土茯苓各30g,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地龙各10g,赤芍、川牛膝、蒲公英各15g。7剂,每天1剂,水煎服。二诊:药后疼痛减轻,守方继服7剂。三诊:疼痛大减,白带量少,守方去三棱、莪术,加益母草30g,薏苡仁20g,再服10剂,巩固治疗。药后疼痛消失,B超复查示:炎性包块消失。后以乌鸡白凤丸口服1个月善后。随访半年无复发。[杨怀书.补阳还五汤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举隅.新中医.2008,40(4):92]。

原按:患者由于频繁人工流产致气血亏虚,元气大伤。正值中年,失于调理,致湿热毒邪乘虚而入,热壅毒瘀,痹阻经络,瘀血内阻,形成癥瘕;正虚邪恋,久羁不去致病情缠绵。补阳还五汤为因虚致瘀证所设,故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三棱、莪术破瘀消癥;土茯苓、蒲公英化湿解毒止带;益母草活血止血以调经;乌鸡白凤丸补元气、调月经。诸药合用,切中病机。终获良效。

(四)不孕症

以补阳还五汤(黄芪30~60g,全当归12g,赤芍、地龙、粉川芎、巴戟

肉、鹿角霜、制香附各10g,桃仁、红花各6g,紫石英15~30g,蛇床子15g)治疗不孕症63例,每日1剂。结果痊愈(已怀孕)31例,显效(病灶消失,输卵管畅通, BBT双相) 29例, 无效(病情无明显变化) 3例。[陈旦平, 董桂红,曹萍芳.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不孕症63例.四川中医.2000,18(1):36-37]十一、骨关节疾病

(一)肩周炎

以补阳还五汤(黄芪30g,当归、赤芍药、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10g)加减:头重痛加羌活、石菖蒲;遇冷痛甚加制附子、桂枝;颈项痛加葛根;纳差加白术、砂仁;上肢麻木加威灵仙、制苍耳子;痛剧加延胡索。日1剂。疼痛缓解后即配合功能锻炼,如摇肩、抬肩、伸臂、晨操等,以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治疗肩周炎56例,痊愈43例,显效8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4%。[杨孟林,华刚,管爱芬.补阳还五汤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6例.河北中医.2006,28(4):278-279]。

典型病例:李某,女,46岁,惠州人,广东发展银行惠州分行职员。2007年5月1日初诊。主诉:颈椎疼痛4年,肩部疼痛半年,在某医院诊为肩周炎。经推拿按摩及服中西药等多方治疗无效。曾患梅尼埃病,现已控制。问诊知:肩部疼痛甚于颈项,睡醒后身上出冷汗。患肩及上肢畏风寒,手指胀麻,遇寒痛增,得温稍减,肩关节僵直,手臂上举、外旋、后伸等活动受限;每月经行均小腹疼痛;身疲体倦,情志不舒。舌质黯淡,边有齿痕;脉弦迟无力。辨为痛痹,病机为阳虚寒凝,气滞血瘀。治宜温阳通络,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方用补阳还五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黄芪40g,川芎1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5g,桑枝12g,鸡血藤30g,葛根30g,白芍60g,炙甘草20g,制附子10g(先煮半小时)。2剂。二诊:服1剂而睡醒后未再出冷汗,服2剂疼痛稍缓解。原方去桑枝,加桂枝15g,姜黄12g,桑寄生12g,嘱服3剂。三诊:服完感觉精神状态很好,疼痛改善很多,守方略事加减续服10剂。四诊:服完10剂,疼痛基本消失。原方稍作调整:黄芪40g,川芎10g,当归10g,菟丝子15g,木瓜12g,桂枝12g,鸡血藤20g,葛根30g,白芍30g,威灵仙12g,川断10g,姜黄10g。续服5剂,随访半年,肩周炎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张少聪,林素财.补阳还五汤化裁临证举隅.中医药导报.2008,14(8):74-76]。

原按: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指由肩关节囊软组织损伤,退行性改变等原因引起的以肩部疼痛及功能受限为特点的慢性无菌性炎症。中医称之为“肩痹”、“肩凝”、“漏肩风”、“冻结肩”等,是中老年常见、多发病,属于痹证范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寒气胜者为痛痹”。本病发病之内因为气血不足,营卫虚弱,肝肾不足,筋骨衰颓;外因是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上肢肩部;或劳累闪挫,或习惯偏侧而卧,筋脉受到长期压迫,遂致气血瘀滞,筋脉痹阻,出现肩部疼痛、屈伸外旋活动不利等症。治宜温阳通络、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兼以补肝肾、强筋骨,方用补阳还五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并重用白芍缓急止痛。诸药相合,攻补兼施,庶可收功。

(二)颈椎病

以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120g,当归6g,地龙3g,川芎3g,赤芍6g,桃仁3g,红花3g,丹参15g,姜黄10g,肉苁蓉20g,葛根30g)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9例,每日1剂,2周为1疗程。结果痊愈20例,显效38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95.65%。[肖达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9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2):137-138]。

典型病例:王某某,男,68岁,2005年8月6日初诊。眩晕反复发作3月余。眩晕发作时伴头晕脑胀、恶心呕吐,但视物较清,查血压正常。经口服眩晕停、脑复康、西比灵等药,症状缓解,患者并未在意。近1周来,因劳累致眩晕加重,伴神疲乏力,失眠多梦,易汗出,颈部活动不利,时有耳鸣,恶心呕吐,手指麻木,舌质黯淡、苔薄白,脉细涩。人院做彩超、头颅CT检查结果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经用西药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等治疗,症状并未改善,仍感头晕纳差,时发眩晕,察其形体肥胖,舌质黯、有瘀点。诊断为气虚血瘀型眩晕,治宜益气升清,活血化瘀。予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生黄芪60g,葛根30g,当归尾15g,赤芍12g,桃红各8g,地龙6g,川芎、半夏各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8月13日二诊:服药后,患者感头晕目眩较前好转,但手指麻木,呕恶症状未除,脉涩,故于原方将黄芪改为80g,加丹参12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6剂,诸症皆消,为巩固疗效,上方再进5剂。随访半年,未复发。[支宗变.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2例.山西中医.2008,24(5):26-27]。

原按:《灵枢经·卫气》篇中有“上虚则眩”之论。《景岳全书·眩晕》篇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凋了“无虚不作眩”。本例患者年老体衰,正气亏虚,气虚则推动无力,血液循

行不利,血流缓慢,致使瘀血内停,清阳不升,脑失所养,发为眩晕,故用补阳还五汤益气升清,活血化瘀而取效。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

李某,男,42岁,工人。2009年1月10日诊。主诉:反复腰腿痛5年,加重20天。20天前因大便用力,突感腰部剧烈酸痛,难以忍受,伴左下肢麻木放电感,夜间尤甚。CT显示:Ls-S,椎间盘突出左侧型。于外院予以内服独活寄生汤加味配合牵引等治疗20天未见明显好转,遂来本院进一步诊治。诊见:腰痛伴左下肢麻木,夜间及活动后痛甚,睡眠欠佳,大小便未见异常,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弱。查体;腰椎活动受限,脊柱腰段向右侧弯,腰部两侧肌肉紧张;Ls、S,椎间隙及左侧旁开2cm处压痛,并向臀部及左下肢放射;左侧直腿抬高试验40度(+)及加强试验(+),屈颈试验(+),挺腹试验(+)。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脉络瘀阻;治拟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佐以利水;处方:生黄芪90g,川芎15g,赤芍15g,当归尾15g,地龙15g,红花10g,桃仁12g,独活15g,川牛膝25g,制乳香6g,制没药6g,全蝎6g,土鳖虫15g,泽泻30g,茯苓3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服用。6剂后腰腿痛见缓。继服1月,并配合卧床休息及功能锻炼,病愈。[李林,詹红生,陈博,等.补阳还五汤在骨伤科中的应用验案举隅.江苏中医药.2010,42(4):45]。

原按: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本病属中医学“腰腿痛”范畴,多由于气血、肝肾不足,风、寒、湿邪入侵及外伤而引发。本案腰腿痛日久,瘀血留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故以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配以乳香、没药、全蝎、土鳖虫活血止痛,通经活络;血不利为水,血瘀必产生水肿,而现代医学认为消除神经根的炎症水肿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故加茯苓、泽泻渗湿利水;独活、牛膝补益肝肾,引药下行;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利水止痛之功,再配合功能锻炼,结果效如桴鼓。

(四)骨折后肿胀

以补阳还五汤(黄芪60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0g,牛膝15g,地龙10g,桃仁6g,红花6g,泽兰10g,泽泻10g,茯苓10g,生甘草3g)为基本方加减:气虚较甚者加重黄芪至120g;纳差者加党参15g,白术10g;肿胀

顽固不退,骨折愈合延迟者加补肝益肾之剂,如骨碎补、补骨脂等;含有风湿者加羌活10g,独活10g,桑寄生15g;寒湿者加细辛3g。服药最多15剂,最少5剂,服药期间配合手法按摩理筋。治疗骨折后肿胀520例,显效319例,有效135例,无效66例,总有效率87.3%。[张龙君,王水桥,陈建良.补阳还五汤治疗骨折后肿胀.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2):39-40]。

(五)腰椎退行性关节炎

以补阳还五汤(生黄芪40g,当归尾12g,赤芍药12g,地龙10g,川芎6g,桃仁、红花各9g)为主加减:湿重加滑石12g、薏苡仁30g;热重加桑枝30g、连翘15g、忍冬藤30g;寒重加附子10g、干姜10g;肢体麻木加蜈蚣2条。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一般用3个疗程。治疗腰椎退行性关节炎30例,治愈23例,好转6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6.67%。[李文强.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性腰椎骨关节病30例.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9):31-33](六)足跟痛

李某,男,50岁。2005年12月6日初诊。患者诉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跟疼痛,触地尤甚。曾行针灸理疗,效果不显著。后来我院求治,症见:右足跟痛,触地尤甚,略感腰痛。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苔薄,脉细涩。行右足X线检查,提示:右足骨质增生。既往无糖尿病等病史。西医诊断:足跟痛。中医诊断:痹证。证属气虚血瘀。拟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40g,当归、地龙各30g,赤芍、怀牛膝、伸筋草、桑寄生各15g,川芎、红花、桃仁各10g、甘草6g。共3剂,水煎服。每日1剂。并嘱不负重,少行走。3天后,患者诉症状明显减轻。效不更方,遂再予5剂。疼痛消失,行走自如。[许友慧,陈明达.补阳还五汤治验.中医药通报.2007,6(4):57-59]原按:足跟痛好发于老年人,与退行性病变有一定关系,其实质是由跖腱膜的急、慢性炎症引起。祖国医学认为属于“痹症”范畴,由于气血不足,瘀血阻滞,以致经脉失养而发本病。方中重用黄芪、当归大补脾胃之气,以生气血。同时配以赤芍、川芎、红花、桃仁活血化瘀。地龙性善走窜,以增强活血之功效。伸筋草祛风除湿,桑寄生补肝肾,除湿。怀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兼补肝肾。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则可渐愈。(七)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调脊手法结合补阳还五汤(生黄芪60g、当归尾12g、川芎6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2g、赤芍12g)加减内服,偏于风寒者加桂枝10g、独活10g;

风湿盛者加苍术12g、白术12g;疼痛偏重者加制川乌6g、徐长卿15g;麻木偏重者加僵蚕10g、蜈蚣2条。每日1剂,14天为1个疗程。治疗64例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痊愈26例,有效24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95.3%。[胡思进,应有荣,朱让腾,等.调脊手法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中国骨伤.2009,22(10):753-755]。

十二、皮肤病

(一)局限性硬皮病

刘某,女,16岁,学生,1997年3月初诊。患者前额出现钱币大小红斑疹,时感瘙痒,并逐渐向下扩大至鼻部、左侧面部、耳前和下颌部。斑疹中心略凹陷,患者鼻部变尖,左鼻翼变薄,皮肤色素加深呈灰暗色,弹性差,皮纹消失,呈腊样光亮,相继左头顶部至枕部皮肤萎缩,色素沉积。实验室检查:AN A(+) 1:80, Scl-70KD(+) , ESR27mm/h。舌质淡暗, 苔薄白,脉沉缓。西医诊断为局限性硬皮病。中医诊断为皮痹。辨证:气虚血瘀,寒湿阻遏。治法:益气化瘀,温经散寒,除湿化痰,通络启痹,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药:生黄芪30g,当归15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赤芍15g,地龙10g,生地30g,桂枝10g,白芥子10g,炒槐花15g,鬼箭羽30g,僵蚕10g,云苓10g。30剂。另服金龙胶囊,0.5g,3次/日。复方红花酊外擦,2次/日。药后皮损肤色转淡红,变软。上方加女贞子、山萸肉,继服1个月, 皮损皮肤触及柔软, 能捏起, 已有皮纹出现。查抗核抗体(-) , Scl-70KD(一) , ESR12mm/h。加减继服至半年, 皮损肤色接近正常肤色, 随访至今未见复发。[时水治.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疑难皮肤病举隅.北京中医杂志.2002,21(1):63-65]。

原按:硬皮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女性,以皮肤肿胀,硬化,萎缩,小血管痉挛狭窄为特征。中医认为属“痹证”范畴。《医学传心录》曰:“痹者,犹闭也。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则津液为之不清或变痰饮,或成瘀血,闭塞不通,故作痛走注或麻木不仁”。本病的发病机制是本虚标实。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风寒湿之邪伤于血分,致荣卫行涩,经络时疏,造成经络阻遏,气血瘀滞而发病。本方具有补气益元复阳,熄风祛瘀、化浊通络之功效。黄芪大补元气,以助养血活血;当归、桃红、川芎、赤芍、地龙可调节免疫功能,降低全血黏度,改善微循环,增强新陈代谢,降低病灶血流阻力,缓解肢端小动脉痉挛;川芎还能引药上行直达病所;白

芥子、僵蚕、桂枝温经散寒,除湿化痰,软坚止痛;生地与黄芪配伍,一阴一阳相辅相成。槐花、鬼箭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云苓健脾利水。诸药配合,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温经散寒,除湿化痰,通络启痹。

(二)瘀积性皮炎

赵某某,男,64岁。双下肢静脉曲张30余年。近几年反复下肢轻度浮肿,晨轻午后重,双下肢坠胀疼痛、瘙痒,抓痕破溃不易收口,外周红肿,近半年来胫内侧皮肤紫暗破溃、渗出、结痂,周边色素沉着,以右下肢为重。脉细涩,舌暗,苔白腻。辨证:气虚血瘀,经络阻遏,毒热下注。治法:益气活血,祛瘀通络,清热解毒,除湿化痰。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药:生黄芪45g,赤芍15g,白鲜皮15g,川芎1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0g,地龙10g,公英30g,白茅根30g,车前草15g。外擦紫草膏(紫草、黄柏、苦参等)。服药14剂后,双腿肿消,坠胀疼痛减轻,加生苡仁30g,丹参30g,继服30剂,渗出明显减少,溃疡灶变浅缩小,加减服8周后疮面愈合,皮色逐渐变淡,嘱其夜间将小腿垫高,晨起用高弹力绷带缠裹下肢,并加强运动锻炼,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防止复发。[时水治.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疑难皮肤病举隅.北京中医杂志.2002,21(1):63-65]。

原按:本病与中医记载的“臁疮”相似。此病常与下肢静脉曲胀有关,位于胫前内侧缘者为“内臁疮”:位于胫外侧缘者为“外臁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曰“此证生在两胫内外廉骨。外廉属足三阳经,有湿,兼血分虚热而成,更兼廉骨皮肉浅薄,难得见效,极其缠绵。初发先痒后痛,红肿成片,破津紫水……日久疮色紫黑……又年顽臁,疮皮乌黑下陷……”。本病多属风寒湿热毒相聚或久站、久行、劳伤,致使经络阻滞。气血不通,日久溃烂,诱发成疮。方中生黄芪为君,补气升阳,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赤芍、当归、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牛膝凉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白鲜皮、公英、白茅根、车前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利水消肿。

(三)扁平疣

刘某,女性,42岁,2004年9月21日就诊。患病已6年余,皮疹面积较大,主要表现在面颊部、颈前、前胸及双上肢前臂、手背布满绿豆、米粒及芝麻大小的扁平丘疹,黄褐色,微痒。6年来求医无数,曾肌内注射聚肌胞、病毒唑、板蓝根注射液,外涂阿昔洛韦软膏,口服中西药物等,收效甚微。

症见形体肥胖,面色晦暗,神疲乏力,舌质紫黯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涩。从事肉鸡屠宰生意,时常接触污血秽浊之物。证属体虚热毒外侵,搏结滞络。治拟益气固表,解毒活血。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60g,当归、桃仁、红花、赤芍、香附、枳壳各10g,川芎、败酱草、紫草、大青叶各15g,薏苡仁、白蒺藜各30g,柴胡5g,丹参20g,莪术、甘草各6g。3剂,水煎服。另以蝉蜕30g,地肤子、明矾、白鲜皮各20g,红花、苍耳子各10g浸泡于75%酒精500ml中,3天后涂搽扁平疣患处。9月30日复诊,扁平丘疹瘙痒减轻,皮损无明显变化,亦无新发。药已中的、守方再投3剂。10月11日三诊,面部及大部分疣体开始干涸萎缩,皮肤光洁、清亮;下肢微有浮肿,按之凹陷,舌脉如前。宗“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旨,用前方与参苓白术散揉合出入,予赤芍、泽泻、莪术、炒白术、山楂、鸡内金各10g,黄芪60g,茯苓、当归各15g,猪苓12g,山药、丹参、淫羊藿、益母草、葛根、薏苡仁各20g,甘草6g。再投3剂。药尽疣体全部脱落,皮肤光滑洁净,未留任何痕迹,下肢浮肿亦随之消失。随访至今未发。[胡德金.补阳还五汤加味治验两则.中国中医急症.2006,15(4):434-436]。

原按:扁平疣,中医学称之为“扁瘊”。多由气血失和,腠理不密,风湿热毒乘虚而入,阻滞经络,搏于肌肤而成。本例患者发病6年有余,屡用他药罔效,且丘疹色黄褐,面色晦暗,舌质紫黯有瘀点,脉弦细涩等,皆为瘀血阻滞经络之象。故选补阳还五汤加味治之。根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原理,加大黄芪用量,以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切中《灵枢·经脉篇》“虚则生月疣”之论;当归、赤芍、桃仁、红花、莪术、川芎、丹参等群药合力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使风湿热毒之邪无所依附,亦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紫草、大青叶、败酱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符合《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之理,因心主热,由火化之;继遵《薛己医案》“疣属肝胆少阳经,风热血燥,或怒动肝火,或肝客淫气所致”之论述,加柴胡、香附、枳壳、白蒺藜疏肝理气解郁,平肝熄风;薏苡仁健脾清热利湿,导邪下出,更防清热解毒药寒凉生湿败胃之弊;甘草调和诸药;加之药酒外搽皮疹,使药力直达病所。共奏清热除湿,收敛止痒,清除污垢之功。但因口服方中祛瘀药、寒凉药较多,易伤正气,故应中病即止,续以健脾固本之药善后。

(四)慢性荨麻疹

患者,男,38岁,2001年3月13日初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

身散发大小不等风团,以四肢和躯干为多,反复发作,受风受凉易诱发,夜间尤甚,愈抓愈痒,苦不堪言。服抗过敏西药后能暂时缓解,停药则复发。刻诊:四肢躯干少许散在风团,有抓痕及散在陈旧性出血点、斑点,苔白,舌偏黯红,脉细。处方:黄芪20g,当归12g,生地黄12g,川芎12g,地龙12g,丹参12g,鸡血藤20g,白蒺藜12g。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服药期间忌鱼腥海味、辛辣,且注意防风保暖。连服10剂后,患者风团明显减少,瘙痒减轻。守方继服10剂巩固,上述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郎立和.补阳还五汤临证举隅.中国中医信息杂志.2010,17(7):88,110]。

原按:慢性荨麻诊属中医“风疹块”、“隐疹”等范畴。中医认为,血在风证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病因有血虚、血寒、血热、血燥等,而血虚、血寒、血热又可导致血瘀。笔者认为,气血亏虚是本病的基本病理,且因病程日久不愈,则“久病生瘀”,故治疗宜益气活血、祛风止痒,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也。方用黄芪、生地黄、当归、川芎、丹参益气养血活血;地龙祛风活血通络:鸡血藤滋阴养血;防风、白蒺藜祛风止痒。全方共奏益气活血、祛风止痒之功效。

(五)黄褐斑

李某,女,36岁,2007年4月8日初诊。主诉:面颊鼻翼部黄褐斑半年。症见:面颊鼻翼部淡褐色斑、唇周色暗,伴见月经延后,色淡量少有块,神倦乏力,纳差少寐,舌质淡边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诊为黄褐斑。证属气血不足,脉络瘀阻,肌肤失养。治宜补气益血,活血通络,养颜靓肤。方药:黄芪45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鸡血藤20g,玉竹30g,冬瓜仁30g,白芷15g,僵蚕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0剂,诸症减轻,色斑渐淡。每于月经前1周服药3剂,半年后黄褐斑消失,月经正常。[刘利红.补阳还五汤治疗皮肤病举隅.光明中医.2008,23(12):1997-1998]。

原按:黄褐斑是一种发生于颜面的色素增生性皮肤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现代医学认为内分泌功能紊乱,尤其是性激素水平的异常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中医认为形成黄褐斑的病理基础与脏腑气血失调密切相关,多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或气滞血瘀,使面部气血失和而发病。本案为气虚血瘀,肌肤失养所致,故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甚为切题而效佳。

(六)斑秃

张某,男,45岁,2007年6月12日初诊。主诉:头发呈斑片状脱落3月,症见;头皮见五分钱币大小圆形、椭圆形脱发斑约6处,散在分布,伴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舌底脉络迂曲粗大,脉沉细。诊为斑秃。证属气虚血瘀,经脉瘀阻。治宜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方药:黄芪45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天麻15g,荷顶3个,制首乌30g,制黄精30g,水蛭108,甘草68,每日1剂,水煎服。20天后二诊,原脱发斑处有部分毛发生长,无新增脱发斑,守方服药2个月,毛发全部长出,诸症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刘利红.补阳还五汤治疗皮肤病举隅.光明中医.2008.23(12):1997-1998]。

原按:斑秃是一种毛发突然成片脱落而皮肤正常的慢性皮肤病。现代医学对斑秃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多认为与自身免疫或遗传有关,精神因素亦是诱发或加重本病的原因。祖国医学称之为“油风”,《外科正宗》说:“油风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空,脱落成片,皮肤光亮。”本案病程较长,久病多责之“虚”、“瘀”,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瘀毛窍,经气不宣,新血难以灌注于发根而失其濡养,而出现大面积脱落。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本病,切中病机,疗效甚佳。

(七)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刘某,女,65岁。2006年1月5日初诊。患者诉反复发作性皮肤瘙痒5年,以双下肢为重,入冬尤甚。曾行西医治疗,病情时好时缓。遂来我院求治于中医。症见:皮肤瘙痒,以双下肢为重,可见抓痕和血痂,以及少许脱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等特殊病史。西医诊断: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中医诊断:风瘙痒。证属气血亏虚。予补阳还五汤化裁:黄芪40g,当归30g,赤芍、制首乌、白蒺藜、白鲜皮各15g,川芎、红花、桃仁各10g、炙甘草6g。共5剂,水煎服。每日1剂。6天后复诊,诉症状明显缓解,遂加防风10g,白术15g。再进5剂痊愈。后随访半年,未诉复发。[许友慧,陈明达.补阳还五汤治验.中医药通报.2007,6(4):57-59]原按: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乃老年人常见病,一直是医学界一大顽疾。西医治疗病情容易反复,病人痛苦。中医认为该病多与血虚,血热有关。结合本例,乃气血亏虚,因虚致瘀,肌肤失养,故发本病。方中重用黄芪运大气,同时主“大风”(大风乃一切皮肤顽症的总称)。当归与黄芪相伍,补血活

血。赤芍、红花、桃仁、川芎活血祛瘀生血。制首乌、白蒺藜为对药(定风丹),补肝肾,益精血。白鲜皮祛风解毒。故本方共奏补元气,益精血,生津液,扶正托邪于外之功。复诊时肌肤微感瘙痒,乃表气未通,加防风、白术以增强益气固表之作用。

十三、耳鼻喉科疾病

(一)声带结节

林某,女,25岁。从事声乐工作,每当歌唱频繁时即声音嘶哑,经多方治疗未见显效。声音嘶哑时轻时重,咽干口燥,伴眩晕,身酸,偶有生痰,月事不调,舌淡少苔,脉弦细。经检查确诊为声带结节,为气虚血瘀,脉络不利,上结咽喉,治宜益气活血,化瘀利咽。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30g、当归6g、赤芍10g、丹参15g、地龙10g、桃仁6g、红花5g、麦冬10g、千张纸10g、桔梗10g,僵蚕10g、甘草5g,日1剂,水煎服,治疗半个月,声音正常,并能登台演唱。[张泽扬.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内蒙古中医药.2002,(5):44-46]。

原按:素体虚弱,长期高歌,暗耗气血,血液运行不利,脉络血瘀,通络散结,余悟补阳还五汤可治中风之失语,故也可用于结节性声嘶,果获效。(二)耳鸣

患者,男,55岁,退休工人,2009年3月12日初诊。患者半年前退休后,终日心情郁闷,落落寡欢,常唉声叹气,2个月前出现耳鸣,呈阵发性,于安静环境下较明显,曾自行服用牛黄清心丸2盒,耳鸣未减,反而夜间更加明显,影响睡眠。1周前因与家人生气,耳鸣更为严重,影响正常生活,遂来我科就诊。刻诊:双侧耳鸣,呈持续性,音调时高时低,有时为蝉鸣声,有时嗡嗡作响,夜间为重,影响睡眠,自觉双耳听力尚正常,常感头晕,头重,昏沉不适,情绪低落,心情郁闷,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舌质黯淡、舌体胖边缘有齿痕及瘀斑,苔白腻,脉弦。专科检查:双侧外耳道无异常,双耳鼓膜完整无充血及穿孔。纯音测听检查示:双耳8kHz, 听力对称性下降至40分贝,余均在正常范围。声导抗测听示:双耳鼓室曲线均呈“A”型,声反射均正常。诊断;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轻度)、耳鸣。辨证:气虚血瘀,耳窍不利。治以补气活血,通络开窍。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60g,当归尾10g,赤芍10g,地龙6g,川芎10g,桃仁10g,茯苓20g,陈皮10g,柴胡10g,白术10g,合欢花10、夜交藤15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7剂后,耳鸣、头晕、头沉等明显减轻,睡眠好转。守方继服7剂,耳鸣仅在安静环境下才能感觉到,但不影响睡眠,食欲大增,情绪好转。[张亚力.补阳还五汤在耳鼻喉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80]。

编者按:患者双侧持续性耳鸣,夜间为重,影响睡眠,伴见头晕,头重,昏沉不适,情绪低落,心情郁闷,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舌质黯淡、舌体胖边缘有齿痕及瘀斑,苔白腻,脉弦。证属气虚血瘀,耳窍不通。治宜益气活血,通络开窍。故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当归尾活血祛瘀而不伤血;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加茯苓、陈皮以加强健脾化湿之力;柴胡、炙香附行气通窍。(三)突发性耳聋

以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治疗突发性耳聋51例, 每日1剂, 1日3次, 10天为1个疗程, 同时肌内注射ATP、CO-A等药。显效18例,好转20例,总有效率75%。[冯爱成,黄易,毛丽华.补阳还五汤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579-1580]十四、眼科疾病

(一)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唐爱华等以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时加用具有补气活血、化瘀通络的补阳还五汤化裁为主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0例,进行治疗。药物组成:生黄芪50g、当归尾12g、赤芍15g、地龙10g、川芎15g、桃仁15g、蒲黄10g、田七5g、牛膝15g、甘草6g。采用由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剂,每日1剂。温开水冲服。4周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结果显效6只眼,有效40只眼,无效10只眼,总有效率82.14%。[唐爱华,李凌云,李双蕾,等.补阳还五汤化裁为主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0例临床观察.江苏中医药.2008,40(2):32-35]。

典型病例:王某,女,59岁,2003年12月3日初诊。左眼突然视物昏蒙7天。患者有糖尿病6年,平素服达美康、阿莫利、消渴丸等降糖,不规则注射胰岛素。在省某医院眼科检查,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双),予复方血栓通胶囊口服等,并嘱常规用胰岛素治疗。1周前晨运动时,左眼突然视物昏蒙不清,视力恢复不明显而转中医诊治。诊见:头晕乏力,消瘦口渴,指趾

麻木感明显,并有刺痛感,舌暗淡、苔薄而略干,左脉缓涩,右脉细而无力。检查:双眼外观端好,左眼视力4.4,右眼4.6,双眼视网膜散在点片状出血,后极部可见片状出血、硬性渗出及微血管瘤,中心凹反光点弥散。血生化检查:空腹血糖9.6mmol/L, 餐后血糖13.2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4%。证属气虚血瘀,目络溢血,治宜益气通络,活血止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黄芪40g,吉林参、香附、桃仁、炒蒲黄各10g,川芎、当归尾各12g,红花、赤芍、白芍、生龙骨、茜草根各15g,地龙干6g,三七粉(冲)3g。5剂,每天l剂,水煎,早晚分服。同时坚持常规注射胰岛素。二诊:服药后自觉左眼视物较前清楚,头晕乏力,指趾麻木感减轻,大便稀。检查:视力左眼4.5,右眼4.6。眼底见视网膜后极部片状出血少量吸收,无新鲜出血。守方加炒白术12g,茯苓10g,续服5剂。三诊:精神好转,自觉双眼视力提高,肢麻、疼痛明显减轻,大、小便正常。检查:视力左眼4.7,右眼4.8,双眼视网膜后极部出血部分吸收。为巩固疗效,上方去炒蒲黄、三七粉、茜草根,加枸杞子、楮实子各15g,再进10剂。随访3年眼底血症未再复发。[张萍.补阳还五汤在眼科急症中的运用,新中医.2008,40(7):95]。

原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中医学暴盲范畴。早期视网膜后极部多有圆点状出血或火焰状出血。患者在眼底出血期的治疗并未一味止血,以辨证论治为思路,拟黄芪、人参相须为用,旨在补元气,振脾阳,帅血以运行;地龙、川芎、当归尾、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畅通血脉,使血行有道而不溢络外;炒蒲黄、三七粉、茜草根化瘀止血,止血而不留瘀。全方益气通络,活血止血,法随证立,药随法出,药证相符而收功。

(二)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宋某,女,58岁,2004年6月12日初诊。患者突然右眼视力下降1天来诊。诊见:右眼视物不清但外观端好,无痛无肿,眩晕耳鸣,易疲倦,头重,语言含糊不清,舌暗红,苔黄腻,左脉涩缓,右脉细。检查:视力右眼4.1,左眼5.0。BP 130/95mmHg。颈颅超声多谱勒检查示:脑动脉硬化。眼底检查:右眼视盘轻度水肿,边界不清,视盘周围可见线状出血。视野缺损为生理盲点相连的扇形暗点,左眼底未见明显病变。证属气虚血瘀,痰蒙清窍,治宜益气活血,化痰开窍。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黄芪40g,丹参20g,当归尾、远志、胆南星、石菖蒲、桃仁各10g,郁金、地龙各12g,赤芍、红花、鸡血藤各15g,麝香0.3g。6剂,每天1剂,水煎服。配合球后注射地塞

米松等。二诊:右眼视物较前清晰,头重、头晕、耳鸣减轻,言语表达清楚。检查:视力右4.4,左5.0;眼底视盘水肿减轻,盘周线状部分吸收。惟四肢痿软无力,少气懒言。嘱停球后注射地塞米松,守前方黄芪用60g,地龙增至15g,续服20余剂丽愈。[张萍.补阳还五汤在眼科急症中的运用.新中医.2008.40(7):95]。

原按:前部视神经缺血性病变属中医学暴盲范畴,多累及双眼。本例突发视物不清、肢软乏力、眩晕、耳呜、右脉细弱,乃气血虚弱,清阳不升所致;头重、语言不清属痰浊上泛,蒙弊清窍;舌暗淡有瘀斑、左脉涩缓又为血瘀脉络。患者气虚、痰、血瘀滞并存,气机升降失常,病机仍以气虚为本。故重用黄芪40~60g大补元气,益气升清;取地龙善行走窜,通经活络功效;并用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丹参、鸡血藤力专善走,合黄芪益气推动血行,畅达络脉隧道,使清阳精明之气上濡目窍;加胆南星、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降浊安神;麝香气味峻烈,走窜力强,为醒脑开窍之佳品。治疗后清升浊降,气机恢复,故目窍豁然。

(三)麻痹性斜视

李某,男,56岁,2002年7月19日初诊。患者突然出现复视1月余求诊。患糖尿病5年,40天前出现左眼珠向内偏斜、复视,伴眩晕、恶心。曾在市某医院诊断为左眼外展神经麻痹,予肌苷、维生素B、维脑路通等治疗1月无改善。诊见: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右眼球运动正常,左眼球外展受限,复视,常用左手遮盖病眼,视力左眼5.0,右眼5.0,伴眩晕乏力,头重耳鸣,肢困倦怠,恶心欲呕,舌暗淡而胖,苔白腻,脉沉涩。CT检查排除颅内占位病变。诊断:左眼外展神经麻痹。证属气虚血瘀,风痰阻络,治宜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黄芪40g,丹参30g,全蝎、僵蚕、白附子、法半夏、当归尾、地龙、大枣、桃仁各10g,赤芍12g,红花、石菖蒲各15g,木香、砂仁(后下)各6g,生姜5片。5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二诊:服药后头晕乏力,恶心欲呕等明显减轻,以本方加减,共服40余剂,诸症悉除,左眼球外展运动恢复正常,复视消失。嘱服补中益气丸合复方丹参片半月巩固疗效。[张萍.补阳还五汤在眼科急症中的运用.新中医.2008,40(7):95]。

原按:本例除左眼球外展受限、复视外,局部与全身表现多与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清阳走五脏等生理相悖,辨证主要着眼局部症状与全身症状相结合,清阳之生理与病机结合。据此辨为气虚血瘀,风痰阻络。治以益

气活血为主,辅以化痰通络止痉,方用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守方加减治疗月余,使气机畅达,清升浊降,气血通利,眼疾痊愈。

十五、其他

(一)乌头碱中毒后遗症

刘某,男,33岁,驾驶员,1995年6月就诊。半年前,某日在广东省深圳市某酒家进食天麻炖鸡后不久,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即送当地某医院抢救,检查发现菜肴中混有乌头,诊断为乌头碱中毒。立即输液、洗胃,采用心脏起搏器等抢救脱险。半月后患者发现左小腿内踝上约8~14寸处,胫骨内侧有一椭圆形的紫色斑块,局部麻木不仁,针刺无痛感,近踝处略见浮肿,皮肤温度正常。建议出院请中医诊治。就诊时除见上述症状外,患者面色晦暗,全身倦怠乏力,食欲欠佳,大便溏薄,小便黄,舌质紫暗,舌下静脉努张,舌根部苔黄腻,脉濡缓。证属气虚血瘀,气不化津,湿浊与瘀血相互搏结,郁而化热所致。投补阳还五汤合四君子汤加丹参、苏木、六一散、黄柏、苍术、川牛膝。连服10余剂,诸症消失。同时,局部用栀子研细,加适量保宁醋与白酒(1:2的比例)及少量面粉,调匀后外敷,2天1次,以患处皮肤出现奇痒难忍为度,等痒止后再敷。两周后局部皮肤脱皮,知觉渐复,皮色也始复正常。[杨其仁.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湖南中医杂志.2010,26(1):64-67]。

原按:本例因误食毒物,致元气大伤,心脉瘀阻,气不化津,湿浊下注,遂成气虚血瘀,瘀浊化热之势,故以补阳还五汤加丹参、苏木、川牛膝益气活血;四君子汤健脾除湿;同时与黄芪相配,以增强益气之功;黄柏、苍术为二妙散,与六一散相配,以清热除湿;外用栀子粉与白酒、保宁醋相配,意在清热除湿、活血。全方共奏收、提、拔毒之功,故紫斑悉除。

(二)外伤腰痛

莫某,女,18岁,广东清远人,大学生。2006年12月18日初诊。患者1周前搭同学单车时不慎摔下,腰急性扭伤,当时剧痛难忍,难以站立。全身自感疲惫,腰伸直时疼痛如刺,偶有高声谈笑时亦感一阵疼痛,痛处拒按。在某中医院检查,腰椎无损伤,按之腰区肌肉疼痛。舌淡红、舌边稍有齿痕,脉弦涩。辨为外伤腰痛,气虚血瘀。治宜补气益肾,活血化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20g,红花5g,地龙10g,桃仁10g,归尾10g,木瓜12g,乌

梢蛇15g,鸡血藤30g,狗脊10g,杜仲10g,川断10g,白芍20g,甘草5g。3剂。12月22日复诊,言服2剂后,腰痛基本痊愈,嘱其服完剩下1剂巩固疗效。随访11个月。未见复发。[张少聪,林素财.补阳还五汤化裁临证举隅.中医药导报.2008,14(8):74-76]。

原按:跌仆外伤,损伤经脉气血,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腰部经脉,导致腰痛。治当活血化瘀为主,以消除病源。然活血之药,多有破血耗血之弊,过用则伤正。当配合益气养血、补肾强腰之品以扶植正气。正如《证治汇补·腰痛》所云;“治惟补肾为主,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故用补阳还五汤化裁补气化瘀;复配鸡血藤养血活血;杜仲、川断补肾强腰;白芍缓急止痛;木瓜、乌梢蛇舒经活络;狗脊补肝肾强腰膝;甘草益气补中。共奏益气养血、活血化瘀、补肾强腰之功,则腰痛愈矣。

(三)精液不液化症

张某某,男,28岁,2005年3月4日初诊。结婚4年,同居未育。性生活正常,女方曾作妇科检查正常。多家医院精液检查,24小时不能液化。服用补阳、滋阴、利湿、化瘀中药及抗菌西药无效。诊见:面色晦暗,眼睑微肿,乏力自汗,小腹及会阴部拘急隐痛,舌紫暗,脉沉细。精液检查:总量2ml,色灰白,24小时仍如胶冻。证属气虚血瘀,精室瘀阻。以补阳还五汤为主加味:黄芪50g,归尾12g,赤芍10g,川芎10g,地龙15g,桃仁10g,红花10g,橘核10g,肉桂10g。10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二诊乏力自汗,小腹、会阴部拘急隐痛明显好转,守方20剂。病情好转后改汤剂为粉末剂冲服,缓图奇功。三诊诸症消失,精液检查:总量4ml,色灰白,20分钟完全液化,活动率85%,活动良好,精子计数5500万/ml。半年后其妻来院检查,已孕2个月。[吴宗山.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举隅.江西中医药.2009,40(8):53-54]。

原按:精液不液化症为男科常见病,亦为男性不育原因之一,医者常以补阳、滋阴、利湿、化瘀治疗,每多取效。本例辨证为气虚血瘀,故用常法难奏效。气虚无力行血而致血瘀,血瘀气机不畅而致精室瘀阻,气虚阳也虚,加之精室瘀阻,阳气不能通达,肾精失于温煦,致使精液不化。故以补阳还五汤益气助阳,活血化瘀,加橘核引药直达病所,并行气散结止痛,肉桂温通阳气。诸药合用,气旺血行,阳气通达,肾精得阳气温煦则化矣。

【实验研究】

1.改善心肌缺血补阳还五汤对垂体后叶素诱发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有一定保护作用, 可显著抑制大鼠T波变化, 提高大鼠血浆SOD活性、降低MDA含量, 对血浆LDH、CPK的释放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含本方药物的血清可显著提高雄性大鼠离体VEC的增殖活力, 并降低血清LPO水平和提高血清SOD含量而发挥抗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 从而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而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2.抗动脉粥样硬化与降血脂补阳还五汤能明显降低高脂饮食兔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血浆FVⅡ促凝活性和一氧化氮;使主动脉、腹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显著减少。

3.抗脑缺血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补阳还五汤能拮抗脑缺血引起的红细胞C3bRR降低、红细胞ICR增高; 能抑制脑缺血引起的红细胞MDA生成,拮抗脑缺血引起的红细胞SOD活性下降, 并能抑制脑缺血后脑组织MDA生成, 增强脑组织LDH活性, 故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后红细胞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对脑缺血后脑组织损伤有保护作用。脑缺血再灌注可以诱导脑组织ET-1基因的异常表达,从而进一步加重脑损伤,补阳还五汤可在一定程度上下调脑缺血诱导的ET-1基因的表达,可有效地阻止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及脑组织NO含量及脑组织NOS活力的升高, 还可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而减小脑梗死体积,从而起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4.改善血液流变学补阳还五汤能改善模型大鼠的全血比黏度,降低血浆TX B, 水平, 显著降低强迫游泳劳损法导致气虚血瘀证模型大鼠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纤维蛋白原。因此,补阳还五汤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的“黏”、“浓”、“凝”、“聚”状态。

5.抗血栓作用补阳还五汤能明显降低实验性动、静脉血栓模型血栓形成后血液中PAF含量, 延长动脉血栓形成的潜伏期, 降低静脉血栓形成百分率,减轻静脉血栓的千重和血栓-体重指数。

6.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补阳还五汤能提高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存活率,减轻神经元胞体萎缩程度,有利于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临证提要】

补阳还五汤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是其在深刻理解半身不遂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所拟订的一首具有通治性质的有效方。气虚

血瘀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随着对中风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和临床经验诸方面的积累,益气活血法目前广泛应用于缺血性中风的急性期、恢复期,从而使补阳还五汤及其加减方在临床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在临证中遇到不同症情的中风病证,基本上可用此方加减予以酌情论治。在辨证时须注意气虚血瘀的特点。气虚血瘀尚可衍生痰浊、湿遏之变,瘀浊日久,每易化热,气虚之甚亦易阳虚。故方中又常酌加除湿、祛痰、利尿、温阳、清热之药。但对气虚血瘀之出血性疾病,当慎用活血祛瘀药,以免增加出血。阳气不足者,取“少火生气”之义,温阳药亦不可过用。

补阳还五汤的现代研究应用范围特别广泛,除可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内科疾病,还可以治疗妇科、皮科及骨伤科疾病,但其病机不外乎气虚血瘀所致。临证使用时应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要辨证准确,恒守其方,勿轻易更换,即能获效。

关于本方药物用量的问题,目前认识不一。有人主张应重用黄芪至四两或四两以上,其他药物也应相应增加;有人主张方中黄芪量大,应适当减少,而其他药物用量则应适当增加。而从原方用量分析来看,王清任的本意是重用黄芪,而轻桃仁、红花和赤芍,全方是以补气为主,以活血化瘀为辅。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情与患者体质等情况决定各药主次和剂量,不必拘泥。《珍珠囊》载黄芪“益胃气、去肌热、止自汗、诸痛用之。”《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黄芪“善治肢体痿废。”黄芪用量一般为30~60g,可在治疗中逐渐加大剂量至120g。且愈后最好继续服一段时间,防止复发。

(0)

相关推荐

  • 一种活血通络的中药方剂.pdf

    <一种活血通络的中药方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活血通络的中药方剂.pdf(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 ...

  • 山楂有什么作用和功效

    山楂有什么作用和功效呢? 作用和功效之一:可以消脂肪减肥 中医认为山楂不仅有健脾的功效,还可以消积,有利于减肥,可用于治疗继发性肥胖,有些人可能会存在疑问就是这种食物有开胃的作用,那么在吃的时候,会导 ...

  • 蜂蜜加桂花泡水的功效?桂花蜂蜜水的作用与功效?

    蜂蜜口感香甜,与桂花一同泡水是不错的搭配,而且蜂蜜和桂花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那蜂蜜加桂花泡水的功效是什么呢? 蜂蜜加桂花泡水对身体健康有多种益处,下面田野牧蜂带大家了解一下.适当喝桂花蜂蜜水可以一定程 ...

  • 桔皮的作用及功效

    病情分析:橘皮具有理气化痰,健胃除湿,降低血压的功效.而且橘皮中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芳香精油,具有提神,通气的功效.橘子皮所含的挥发油,对胃肠道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以有效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出胃肠 ...

  • 张镜人清宫紫雪散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配方组成]广犀角粉(代)6g(匀分2次冲入),玄参心 9g,莲子3g,连翘心9g,竹叶卷心6g,金银花12g,炙远志4.5g,紫雪丹6g(分2次调入) [作用与功效]清心开窍,平肝息风. [适应证] ...

  • 赤芍的作用与功效有哪些 盘点赤芍的十大功效

    一.赤芍的功效与作用 赤芍一味常见的中药,其功效多多,不仅具有保肝的作用,还具有抗炎抗癌的作用.但是赤芍的功效并不仅限于此,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1.具有抗炎的作用 赤芍所含的丹皮酚有较强的抗炎作 ...

  • 龙骨与牡蛎配伍的药对作用与功效主治

    [基源与功效]龙骨为古代大型哺乳类动物象类.三趾马类.犀类.鹿类.牛类等骨骼的化石.性味甘.涩,平.归心.肝.肾经.具有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之功效. 牡蛎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 ...

  • 金樱子与芡实配伍的药对作用与功效

    [药物介绍] 金樱子来源于蔷薇科灌木植物金樱子的成熟果实. 味酸.涩,性平.归肾.膀胱.大肠经.功效固精缩尿止带,涩肠止泻.主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带下,崩漏,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煎服,6~12 ...

  • 精氨酸的作用与功效

    一,可以改善男性性功能障碍,造成男性性功能障碍从心理到生理的都有可能,阴茎勃起需要一氧化氮才能维持,增加一氧化氮的天然方式就是通过口服精氨酸,能够增加阴茎内皮细胞的一氧化氮含量,达到帮助勃起的功效,因 ...

  • 茯神与茯苓的区别、作用和功效

    .茯神和茯苓是两种容易混淆的中药材.茯神是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部分,为白色,有着很长的药用历史.茯苓也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部分,是干燥菌核部分,主要成分在安徽.云南 .湖北等省份,没有毒性,应用很广.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