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男性在演化时,隐私部位丢了一块骨头,为什么没有影响生育?
我们知道,很多雄性动物的隐私部位都有一个骨头,而且该骨头在繁衍后代时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随时保证雄性进入状态,与雌性繁衍后代。
在灵长类家族中,该骨头也非常常见,但只有两种动物例外,一种是蜘蛛猴,另一种就是人类。不过有证据显示,人类在演化时曾经拥有过该骨头,只是在进化的过程中丢失了,那么该骨头为什么会丢失呢?丢失了之后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吗?
人类的演化
其实很早之前,就有人注意到了人类男性的隐私部位没有这个骨头,但受限于当时的认知以及科学技术,人们把该骨头的丢失认为是上帝造成的。
在《圣经》中写道,上帝用了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但是人们发现,男性的肋骨和女性的肋骨数量一致,因此上帝很可能是用了别的原材料创造的夏娃,而这个原材料可能就是男人丢失的那块骨头。
不过这个假说并没有得到推广,一来是因为在许多文化中,谈及性,以及与性有关的话题都是禁忌。另外肋骨造人说传播力度更大,人们对此深信不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逐渐观测到地表之下有许多化石,而且这些化石并不属于目前已知的任何一个物种,它们都已经灭绝了,但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现有的生物构造具有相通性。
因此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生物是在不断进化之中的。但是关于生物是怎么进化的,在当时有许多假说。
比如: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以及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最终科学家们观测到的数据更符合达尔文的进化假说,所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了主流。
不过,达尔文除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解释之外,还提出了另一种进化原理:性选择。而现在有许多科学家认为,人类男性隐私部位的骨头丢失,或许和性选择有关。
性选择
性选择的产生,是两性之间的生殖策略不同。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动物雄性可以生产数以万计的生殖细胞,而雌性只能生产个数有限的生殖细胞。
为了提高自己后代的存活率,大多数雄性会多找机会进行交配,以便留下足够数量的后代。但它们不参与到抚养后代之中。
大多数雌性会谨慎选择雄性,以便让自己的后代基因更加优秀,所以雌性会对雄性格外挑剔,如果不满足它们要求的雄性,它们则不会与其交配。
为了获得雌性的交配权,不同的动物演化出了不同的特征。比如:更强壮的狮子才有资格占据母狮的交配权,所以只有更强壮的狮子才能留下后代,弱小的雄狮则会被淘汰。
母孔雀会更喜欢尾巴华丽的公孔雀,久而久之尾巴黯淡无光的公孔雀会被自然淘汰,只留下尾巴华丽的公孔雀。
现如今,关于该骨头为什么会丢失,还没有一锤定音的答案。但有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男性隐私部位骨头的丢失,可能和女性的性选择有关。
早在人类还未穿上衣服之前,人类的身体部位是裸露的,此时女性能够通过观测男性的生殖器官来选择配偶。
而在灵长类动物中,有一些雄性会炫耀自己的生殖器官来吸引雌性的注意。比如:长尾猴的雄性生殖器官是蓝色的,更鲜艳夺目。
雄性隐私部位缺乏该骨头时,会导致人类和其他几乎所有的灵长类动物都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在不交配的时间里,人类男性的隐私部位也不会消失,而这有利于他们寻找配偶,因此该特征被保留了下来。不过也有科学家认为,人类之所以丢失该骨头,是因为女性并不注重该骨头,以至于即使丢失了该骨头的雄性依然能寻找到配偶,久而久之该基因就在种群中扩散开来。
只不过,随着人类穿上衣服,再加上人类出现了文明,使得现如今人类女性在选择配偶时,并不会过于注重这些,反而会注重其他的东西,比如:财产,地位,声望等。
而且,人类在演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大多数一夫一妻制,少部分人一夫多妻制,使得大多数雄性都有机会留下后代。再加上不同的文化也在影响着女性的择偶,所以女性的性选择更为多样化,所以人类两性之间的差异并不大。
总结
除了人类之外,还有许多动物在演化中也丢失了该骨头,或者该骨头从未在该物种中出现过,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它们的交配以及繁衍后代,由此可见,该骨头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强大。
其实,如果有一个身体器官对生物的生存或者繁衍后代至关重要,那么该器官一旦在演化中消失,该物种就不会存在。比如:心脏对于许多生物而言至关重要,所以许多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动物在野外会很快死亡。只有一些有利的,或者是不影响生物繁衍后代以及生存的基因才能够被保留下去。